第3章 北京卷

作者:李兰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0

|

本章字节:5692字

[材料作文]石头和杯子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60分)


[指点迷津]


这则材料并不陌生,几个学生所说的话已给了考生提示,因而不难入题,立意的的角度也较容易选取。比如求学必须虚心,老师因材施教的方法,突破以往的惯性思维换个角度思考,等等。但要想写出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文笔不错的文章来,除了不可或缺的写作训练,还需平日文题构思、生活体验以及观察思考的经验积累。


[经典范文]


超越极限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敢于超越极限。


海伦·凯勒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之一。她儿时因患一场大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学会了英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她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超越人生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地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愈是艰难的绝境,愈能促进人发挥潜力,超越看似不可征服的极限。红军的长征,在当今世界被誉为奇迹,在漫漫的二万五千里路途中,红军战士忍受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孤独,挑战了忠孝的极限;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加,为了灾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红军战士们挑战了生理的极限。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红军长征精神一样的超越,我们才有了不断的攀登与进步。


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又给了我们许多对于人生极限的思考。温总理说的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武警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随时可能到来的余震中奋力救人,表现出对使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医务工作者不分昼夜抢救灾民,给“救死扶伤”一个最大限度的诠释;我们平常总说母爱是伟大的,地震中那个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的母亲用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母爱的大境界,突破了爱的极限;在超过72小时生命存活极限之后,仍有许多的灾民被救活,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对生死极限的顽强跨越。试想,人类连生死极限都能跨越,还有什么我们不能超越的“极限”呢?


吉尼斯纪录,就可以说是对极限的考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被不断打破更新,可见极限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就像那个实验中,桶中看似已装满了石块,但却又可以倒“满”沙子,甚至倒“满”水。很赞同那个学生的观点,“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怀,没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睿智,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有勇气、有毅力,定能超越自己的极限,创造一切的可能!


[亮点透析]


作者结合题目所给材料,提炼出“超越极限”的中心论题,选用了名人言行、真实事件等极具说服力的论据来论证观点,材料丰富充实,情感充沛,结尾处的励志感言具号召力。


月出青云,临风书雪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经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怀春风地敲起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


“我儿练了几年书,只有一点像羲之啊。”


……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绿色。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窜,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这次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


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气力写出了这个眉飞色舞、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仍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


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经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献之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没想到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


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


[亮点透析]


独特的想象,跳跃的思维,流畅的语言,富有韵律感的叙事节奏,构成了本文独特的创新意识。故事的叙述自成风格,对王羲之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绘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