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浙江卷

作者:李兰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0

|

本章字节:6210字

[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到来之前,适当休息效果会更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意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个字。(5)不得抄袭。


[指点迷津]


话题作文开放度比较大,题目中说明“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下笔的方向也更多一些。看到“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不由地令人想起两句名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是统一体。


[经典范文]


诸神的黄昏,生命在闪亮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然而,当历史翻到公元21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刚刚席卷全球,全球化的脚步便毫不停息地汹涌而来。沧海横流,英雄依然不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只是他们不再会被全民崇拜,而我们也只有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的原始积累又充满了原罪,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是英雄的时代早已不再,还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或许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于是时代便学会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和有必要历尽艰险,去翻越那最高险的山峰——山脚的景色同样精彩而又与众不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的高标在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寻求个人信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呼号和实际行动面前轰然倒塌。人们不再被要求应该如何,而是只被规定不能怎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求学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必须不时地停下来,“生有所息”,面对自我,认识自己,去寻找人生的闪光与生命的救赎。


曾经,小资们读着村上春树,试着去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在机械无趣的工作与生活中体会苦中作乐般的幸福。如今,更多的人在“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号召下试着忙里偷闲,追求生活的质量与情调。财富、成就并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标,如果“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就算身居要职,腰缠万贯,人的一生也是肃杀秋冬,毫无幸福可言。一切,都只是一种心境,以及在此心境下所体察到的人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盖《庄子·让王》有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诸神的黄昏,或许许多人不再崇拜强者,孜孜以求,为信念献身,但在晚霞之下,我们却能看到无数星火,在勤劳而又不乏休闲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燎原光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有所息”,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人性的华光。我们的世界,也因此更加美丽而又丰富多彩。长吁短叹偶尔需要,汪洋恣意也很重要。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是不能停步的,继续前行才是最后的出路。


或许你的个性正在磨灭,失落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分悲伤,因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我们的舞台。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积聚足够的力量,让自我燃烧!


[亮点透析]


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视野开阔;作文中的材料丰富,经典语句信手拈来。中心所要论述的是“生有所息”,作者则从其反面“生无所息”说起,而后话锋一转,切入话题。并特意提到“信仰的缺失”,点出其实质为“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可见其思想的深度。


红色“无息”,蓝色“有息”


生活是有颜色的。“生无所息”是催人奋进的红,让人昂首阔步;“生有所息”是沁人心智的蓝,使人闲适安恬。


“有鸟之于南方之埠,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是鸟虽不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成公贾与荆庄王之间那无心的对话,道出了“生有所息”的真谛。“一鸣惊人”这一典故,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了人们,只有“有息”,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语夹杂在历史的风中吹过耳畔。“生无所息”是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信念。


其实,“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只是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看法而已。


“生无所息”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和勇气,才有了诸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般脍炙人口的历史佳句。凭着“生无所息”,有了左思闭门谢客十年始成的《三都赋》,有了太史公包羞忍辱而成的“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了仲尼厄于陈蔡仍“执干柴而舞”的历史佳话,也便有了中华民族无数文人的铮铮傲骨和不灭不朽的斗志。


“生有所息”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潇洒。在南阳躬耕聊歌《梁父吟》的诸葛孔明将周身的光华玉韬珠藏,用时光等待着自己的“一鸣惊人”。于是,他成功了,有了那《隆中三策》之旷世骇俗,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凭着它,有了生有所息的陶潜,寄情山水的王维,豁达不羁的李白,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历史上的文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有所息”的理解。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的关系更能体现。


国逢乱世初定,便有了“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国逢盛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


中国正以东方巨龙的姿态立于世人面前,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伟大复兴。在当今,国人应当有“生无所息”的态度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国家应该有“生有所息”的政策,内建和谐社会,外创和谐世界。使中华民族快速实现腾飞。


历史在“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的选择中,氤氲出这样一条真谛: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智慧,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国家,才能实现民族的崛起。


[亮点透析]


用两种充满象征意味的色调红与蓝,分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无息”与“有息”,将题目给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言题目具象化,十分有创意;看得出,作者有着十分深厚的古文功底,才会自如地运用如此多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