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昕鸿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7
|本章字节:12372字
其次是传单,1958年至1977年期间,蒋派飞机向大陆空投约三亿二千五百万小型报刊、一百万张号外、二十二万本小册子。以后又改以军舰将汽球从南朝鲜或金门,顺风向大陆发放,以汽球散发传单,每个汽球可携带九十公斤传单。1967年空投了一千五百万份。1970年约有四千二百万份。第二年增长至两亿份传单。1971年10月31日蒋氏八十四岁生辰,空投一百万份印有蒋氏肖像的标语。
自1950年至1967年夏天,共投两亿八百万份“慰问与希望函”和十四亿三千二百万包生活必需品。甚至对有的地区空投医药品,药包上还贴上蒋的肖像。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陆处于浩劫之中,蒋趁机寄包裹到大陆,起了添乱的作用。并仿印《北京青年》和其它中共刊物,刊载介绍台湾的文章,寄到大陆。
同时,用《毛主席语录》封面和林彪序言印毛语录的逐字逐句的批判文字,或把赞扬中共的语句换成赞扬中国国民党的语句。又利用香港向大陆派遣情报网和设立地下组织,探得中共一些重要机密。如1971年9月13日林彪爆炸事件,台湾当月就已知道。同年,又自香港飞来大陆十二个特务,组成情报网。发展台湾的经济方策
蒋介石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在1935年到1943年间形成。表达这种思想体系的著作主要是《国父遗教概要》(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国民自救救国之要道》(1936年)、《中国经济学说》(1943年)、《中国之命运》(1943年)有关部分。
蒋到台湾以后,只是把以上这时期形成的经济建设理论或计划,更加完善、充实、丰富和具体化。主要由经济学家们去具体执行和管理。其代表人物为尹仲容和李国鼎(见后面小传)。
蒋介石于1935年9月14日至19日在峨嵋山军训团讲了《国父遗教概要》,以后整理成专著,共六讲。其中主要讲政治、物质、心理、社会的建设。都是孙中山所定的原则。
关于政治,他的新东西是“守法重纪”、“明德修身”的封建原则。而政治的关键他强调在于人治,在任用贤才,考选贤才。而对于以法治众的法治原则,则予以忽略。这仍是封建的人治原则。而且他认为,“人治”为立刻见效的办法。本传于此专讲经济建设问题。
物质建设,就是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其具体方案是:
第一步发展交通,他谨遵孙中山的遗教,将此列为第一条。第二步是发展农业和矿业。此时,他已经提出要振兴中国,发展工业,必须首先发展农业。他认为,农业不改造,不发展,国民生活的粮食和穿衣都要依赖外国,国家只能更贫穷,何以振兴?所以他说:“到1936年他把农业振兴又干脆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发展农业,实为经济建设中刻不容缓的要务。”并指出具体发展农业方法是改良种子、肥料、生产技术、运销方法;发展水利、移民垦荒。这样,才可以奠定工业的基础。这是蒋自己的经济建设思想,和孙中山的先交通,后矿业、工业的提法有所不同。
而矿业又为工业之根,如无矿业,则无工业。
第二,整个实业计划的具体内容是:开辟交通;开辟商港、铁路中心、终点处城市;发展水电;建冶炼工业;发展矿业,扶助农民;于蒙古、新疆兴修水利;中国北部、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即解决人口分布,加固国防。
具体步骤是分成六大计划:第一计划为北方建设,以“直隶湾”即渤海湾为中心,建设铁路,直达西北极端。开浚运河,开发山东、河北矿产和移民西北。
第二计划,以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扬子江和内河航道以及商埠,以利农、矿运输;建立大水泥厂。
第三计划,是以建设南方世界港广州为中心,改造广东水利;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以及二等、三等海港若干;于内河、海岸适当地点建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完全是以发展铁路为中心的计划。主要是建设西北、中央、东南、东北各地区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车、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是根本工业经济的发展方法,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粮食工业,主要是改进农业,增加生产量和建立粮食加工业,供本国用和输出。但储存、分配、输出、要由中央机关统理。第二部分为组织被服工业,使全国人民都有衣穿;第三部分为住房工业,解决贫苦人的住室问题;第四部分为交通工业;第五部分为印刷工业。对此,他极为重视,他认为印刷工业“是近代社会之一大需要,亦为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之一大因素。现代国家民族文明是否进步,就可以每年印刷出版品的多少来衡量”。
第六计划,是矿业计划。第一为铁矿;第二为煤矿;第三为煤油;第四为铜矿;第五为特矿;第六为矿机工业;第七为冶矿厂。
最后他又特别指出“要预防私人资本的集中,而产生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因而引起阶级斗争的病态”;要“增进大多数人民的生活”,“防止垄断”。
为实行以上经济建设计划,蒋于1935年就曾提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个运动的总目标是实施以上计划,达到增加生产和输出量,解除各种生产发展的障碍(见前第三章)。
到台湾后,蒋又于1953年11月发表《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共四章。其中关于经济建设部分在第一章第二节。这里他未予评论,只简单地提了一下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起点,是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印刷工业。因此,可以认为,蒋在台湾的经济建设思想,在大陆时代,在1935年到1943年的《中国经济学说》一文发表时,已基本形成,到台后,只是更加完善和丰富而已。
重新讲解三民主义
蒋介石在大陆时,尤其新生活运动以来,对三民主义的讲解都是以礼义廉耻和明明德为其归宗,直说三民主义就是礼义廉耻。但到台湾以后,就有所改变。1952年7月7日,他在青年夏令讲习会上专门重新讲解了三民主义的本质。在这里,他把三民主义的本质解释为伦理、民主、科学。
何为伦理呢?他指出,是本民族群体中个人对家庭、邻里、社会、国家所持的正当态度,由理性定出标准。因此,伦理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有了如此伦理,才能有民族独立和自由。伦理也可以说是民族灵魂、民族自信心。其实这是“礼”的演化。但这也是一种进步。这种人与周围各方面关系和态度,永远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否则就会形成民族社会的混乱。例如在街上因一点小事,就出口伤人,或恶言相加,或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就是由于民族社会缺少伦理和秩序而形成的混乱状态。
作为人类社会,长幼上下之间,平辈、同事之间,目不相视的同胞之间,以至于国际人际关系之间,都应有一个互相对待的仪态分寸或标准,而应以礼让、尊重、善意为基本原则。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之间,总是处于互相敌对、嫉妒、恶意、幸灾乐祸之中,试问这不是一种全国民族的最底里的,也最大的内战吗?这样的国族办起事来岂不是难关千重,险浪迭起吗?一个国族染上了内战沉疴,它如何奋起啊?因此,新时代的新伦理关系,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和灵魂,不可须臾而离之。而且一个文明的国家对本国任何人的有用的精神财富,都不会拒绝参考的。如果拒绝,岂不是一种内战吗?
什么叫民主呢?他首先讲解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自“五?四”以来,所喊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是正确的,必须的,但如果“没有我们民族的文化来做民主与科学的基础,那么这两个口号,不仅不能救国,而且徒增国家的危机”。
他指出三民主义所提倡的民主,是全民的民主,不是阶级专政。民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他认为“是自由与独立,亦是权利与义务”。他认为自由应是“为国家争自由”。独立也是先争取国家的独立,只有国家独立与自由之后,才有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而要达到国家的自由与独立,就必须先尽国民的义务,这义务就是“守纪律负责任”。只有国民能够守纪律负责任,国家才能独立与自由。一句话,蒋讲的只是如何争取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至于国民的民主权利,他连一个字也未提。看来他只要国民尽义务,而对国民的民主权利,则连讲都不愿讲。
关于科学,他说是民生主义实现的手段。民生主义的科学是“保民”与“养民”的科学。是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事生产和分配。具体说,土地改革要实行农民偿还地价的温和土改;工业经济上,也是实行节制私人资本,而不没收私人资本的温和方法。实行“社会与人民均富”。他反对没收土地的土改和没收私人资本的全部国营化。他说私人“无产,就是大私有的集产”。他说这种“大私有”的理论,“是以恨为出发点的”,也是以“反人性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这样看来,他理解的三民主义,就是人民敦伦理,守纪律,尽义务;国家实行保民、养民的“均富”政策。
蒋氏在名词上,为了适应潮流和形势,改变了一下,把礼义廉耻、明明德去掉,换上伦理、民主、科学,但实质上,仍是礼义廉耻的内容,只不过是更加丰富了一些而已。把礼换成伦理;把义换成民主;把廉耻换成科学。如此而已。故而其个人独裁专制之本质未变。
但不管如何,他在其党内和社会上,增强了一些民主气氛,除了他个人的权威不可干犯,国民党的领导不许反对之外,对其官场弊端是可以揭露的。对于一般性政策,也可以讨论,甚至对他的连选连任问题,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一经当选后,他就绝对不许反对了。
此外,蒋对于康乐和育,也于1953年11月在《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育”的问题上,也反对马尔萨斯人口论,他认为人口增长并非以几何的比率或级数。而粮食增长却很快,也不是算术比率。
中国的人口问题,他认为要在全国(包括中国大陆)经济平均发展基础上实行全国人口均衡分布。要使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而以城市的小家庭方式的经济局限性自然控制人生育率。小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就负担沉重,因而谁也不敢多生。
在社会上,不提倡离婚,控制离婚率。以免有更多家庭破碎,儿童悲惨。甚至他们想“收复”大陆后,对大陆儿童实行“再教育”,使其重享家庭温暖。他说大陆彻底破坏家族组织和拆散婚姻。
设立妇产医院,以低费和免费接生。建立儿童教养院、养老院等。
在教育方面,主张进行民生主义的教育,即从民主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人格。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儿童强迫教育与识字运动、家庭生活教育(伦理教育为主)、公民教育、职业生活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国民军训、童子军、劳动服务。
他要求一般国民都能识字。并说这是民生主义教育的起点。他把教育分成道德、职业、社会、文化科学等几种教育。其总目的是要公民在“家庭、地方、国家、国际社会上践履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志趣,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强调的是青年人实现个人的志趣。
他把教育的位置看得很重。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而不是把生产和经济本身的发展视为民族复兴的根本。这一点非常正确。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合格的人才,如何推动社会各部门的正常工作呢?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欲振兴国家者,必以教育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以及全国族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为第一要务。否则,只要经济财富,不要文化财富,则是釜底抽薪,经济当然无法上去。而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科学便会日益衰退。国家民族也将必然更加堕入贫困的深渊。对此,国人当能洞察。而国民之狭隘自私,只想个人不思国家安危者,正是由于愚昧促成。所以过去中国历史的前进,总是由青年知识分子以智慧开辟新路,原因就在于此。对教育的发展,后面文教部分又有一个简单的说明。总的说,台湾的教育方面,成绩是显著的。儿童入学率占学龄儿童的98%,就很可观。这个比例,为亚洲的第二位。
关于康与乐,蒋主张国民应德性善良,体格康健;理智和感情和谐。为此要以礼节制情感,以乐调和情感,讲求礼乐合璧。
城市缺少健康环境,要使城市乡村化,有田园风味;乡村缺少娱乐场所,要使乡村增加康乐场所,使乡村城市化。同时还要注重在城市建设中山林川原的设计。国家更要保林造林,扩大全国森林面积,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又有益于国民健康和娱乐。
在文艺、音乐方面,他反对商业化的文艺和音乐。他认为音乐足以表现民族的盛衰。所以他反对萎靡不振的“亡国之音”,要大力纠正颓废音乐和***歌曲。
关于美术,他也很重视,他认为美术的最高境界是智德合一,身心和谐的境界。
电影、广播,也对国民精神生活影响很大。他认为必须反对其商业化,应由国家经营,提高质量,以有益于国民的精神素养和康乐。
最后他对宗教也给予特别重视。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失去了人生的归宿;一个社会没有宗教,就失去了精神的安定力。
对于人的身体的生理健康的保持,就是运动、清洁、营养。
建设台湾计划
蒋到台湾后,接受大陆失败教训,第一要改革政治,第二要建设台湾,发展台湾经济,以便有个立足之地。
其具体建设方略,是提出了一个“中兴复国”时期。此时期的经济建设方策是:
生产与分配并重;工农业并重;国营与民营并重;生产与贸易配合。
其目的是:
(一)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使落后生产型转变为进步生产型。提高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
(二)在保障私人财产权利,不妨害私人企业发展原则下,维护合理分配和社会福利事业,使国民享受教育、卫生、娱乐的权利。
1953年以前,他把重点放到农业方面和币制改革方面。币制改革和农业的“三七五”减租以及农业技术改进,同时并举。而币制的改革尤为一切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通货膨胀不解除,一切建设都谈不到。
于是蒋于1949年6月15日颁布了台湾省的《币制改革方案》。
蒋自上海运来大陆库存的所有黄金、白银和美钞,这是大陆之精华转移台湾。以此巨资改革台币,实行“新台币”,当是轻而易举之事。
改革方案规定:新台币由台湾银行发行,总数二亿元。以美金为计算标准。对美金汇率为:新台币五元折合美金一元,略低于战前。旧台币则以四万元折合新台币一元。
新台币以黄金、白银、外汇和可换外汇之物资为准备金。同时设“新台币准备金监理委员会”,监督执行和保管。新台币在省内可以通过黄金储蓄办法兑换黄金;在省外,可以透过进出口贸易,兑换外汇。
关于实施办法中,重点是第三项,即“为使币值稳定起见,必须增加生产,节省消费,促进进出口贸易,俾省内经济得以稳定,对外贸易收支得以平衡”。
其次是充分配合企业,以促进企业发展。由“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对于外销物资,要促进其增产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对外销生产事业,予以充分贷款。
新台币面额分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辅币为一分、五分、一角、五角四种。
旧台币于1949年12月31日以前无限制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