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府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本章字节:6156字
北魏宣武帝元恪皇后胡充华,是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人。她的父亲胡国珍,官至司徒。胡充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宦之家。
据《魏书》记载,胡充华降生前夕,其母看见一道红光穿牖,照得室内灿烂生辉,不久,她就降生了。古人常有灵异之说,虽然有些荒诞不经,但却深信不疑。胡国珍因此断定这孩子不同寻常,可又拿不准是吉兆或是凶兆。当时北方有个术士叫赵胡,名气很响。胡国珍便把他请到家里,推算前程。赵胡一见,大惊,说:“此吉兆也,令爱有大贵之表,当为天地母,当生天地主。”
胡国珍因此全力教养孩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哪一样都让她修炼得无不臻于完美,加之天生丽质,气度超迈,见者无不惊为天人。
北魏王朝,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崇奉佛教。着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是北魏的文明冯太后和这位后来的胡灵太后,主持修造的。那时僧尼的地位都很高,道高者甚至能够自由出入皇宫。胡充华的姑妈,就是一个修养深厚的尼姑。她精通佛理,也很有口才,讲起佛经来,口灿莲花。宫内的中官和嫔妃们,常把她请去讲经作法。她趁势大吹自己的侄女如何生而有异质,如何光鲜美丽。以致宫中皆知胡家有一奇异的美女。宣武帝元恪得知后,就把她召入内庭,册封为承华世妇。那时她也只不过才十岁多一点。
从文明太后、孝文帝变夷从夏、变礼从华以来,中经三十年的时间,鲜卑人都已充分儒家化了,也就是汉化,不光官制、礼俗、姓氏、语言、文字、服饰等都依汉制,连心理也趋同于中原民族。鲜卑族人更是以能与中原士族联姻为荣耀。但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遭到不少皇族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举兵叛逆。因此,宣武帝元恪即位后,就有意无意地冷落皇族,而对汉族士人则擢拔任用,尤其是对舅舅高肇,更是言听计从。高肇独沐皇恩,他不但娶了宣武帝的姑姑高平公主为妻,还让宣武帝纳他的弟弟高偃的女儿为贵妃。此时的高肇,在朝中,可谓权焰炙天,一言九鼎。高肇摸透了宣武帝不信任皇族的心理,乃秉其所恶,将北海王元详等,诬以谋反之罪加以杀害。接着又对宣武帝进言,离散诸王,分兵防守,以防止他们作乱。可怜这些皇亲国族,一夜间就失去了自由,如囚徒无二。在铲除了一切障碍后,高肇为了能使自己的侄女顺利成为皇后,就收买宫人,伺机毒杀了顺皇后于氏。当时,于皇后生有一子,已经三岁了。在他得病后,高肇令医官不得救治,致使皇子夭折。
高肇的一系列动作,令朝野侧目,人们对他怀恨,但更多的是惧怕。
在高肇的运作下,宣武帝元恪果然立高贵嫔为皇后,给她专宠。高皇后因为家族的关系,非常强势。她严管后宫,所有的嫔妃,没有她的准许,都不得擅自接近皇帝。这一方面是出于女性的嫉妒的心理,有保护自己地位的考量,另一方面,未尝不是高肇外廷强势在内廷的反映。但她所生的一子一女又不幸过早夭亡,宣武帝常有无子嗣之忧。临幸其他妃子,高皇后也就不敢明确表示反对了。
由于胡充华生得可人,又冰雪聪明,行止乘巧,“人见而犹怜”,高皇后未免对她也高看一眼,也就对她的侍寝视若不见。就这样,胡充华怀上了皇帝的血脉,十月后,产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孝明帝元诩。
北魏虽全盘汉化,但“留犊去母”的习俗依然保留,况且,“子为储君,母当赐死”的规定是汉武帝所首创,北魏几代都严格执行。因此,在当时的北魏后宫,那些嫔妃们一方面渴望被皇帝临幸,一方面又都相与向上苍祈祷(一旦被皇帝临行),愿生公主亲王,而不愿生子为太子。然而,只有胡充华胆识超群,常慨然道:“国家旧制,未免苛刻,但天子怎么能没有继承人呢,妾情愿不惜一死,为皇上生一太子。”
在她怀孕期间,后宫妃嫔都劝她服药堕胎,免得生下太子后被杀掉。当时也有几个妃嫔生下过儿子,但大多在出生不久就被高肇或高皇后探知,而死于非命,致使宣武帝年过而立而膝下犹虚。因此,胡充华此时若生子,必居长,也必被立为太子,那么作为生母的胡充华依旧例也就必死无疑了!对此,胡充华凛然无惧色,不改初衷。相反,她经常选择吉日或在夜深人静时,祈祷上苍或对神佛发誓:“愿为皇帝诞一嗣续,而不愿贪生怕死,贻误宗祧!”
果然,不久,胡充华生下一男,宣武帝大喜过望,进封她为充华嫔。孩子取名元诩。但又担心他会像前几个皇子一样,半路夭折。为此,宣武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下一道密旨,选两名心腹乳母,专辟一宫,把元诩交给她们抚育,不但高皇后不得过问,就连胡充华也不准探视。
元诩三岁时,宣武帝册立他为皇储。宣武帝有感于胡充华凛然赴死的决心,特为她而变通了祖制,不但不赐她死,还晋封她为贵嫔。高皇后闻之,愤恨得红粉为之震裂,她联合权臣高肇,上书宣武帝,内外夹击,要他遵照旧制将胡充华赐死。而另一帮大臣如刘腾、于忠、崔光等人,则与高肇与高皇后的意见相左,他们抨击“留犊去母”的习俗是野蛮和血腥的,不同意赐死胡充华。仁厚的宣武帝也倾向于这后一种意见,反过来他又去做通了高肇的工作,大意是说,我们既然仰慕中原的衣冠礼仪,就要尽洗草原的野蛮尘埃。如今我们定鼎中原,就要学汉家制度,那些胡地旧制已不适应今日的形势了。
胡充华这才侥幸地保全了性命。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宣武帝元恪崩逝于式乾殿,时年33岁。当夜,在朝大臣崔光、于忠、侯刚等,不与高皇后商量,就到东宫把6岁的太子元诩,迎入内殿,准备拥立他柩前即位。詹事王显是高皇后的心腹,建议天亮后请示高皇后后,再议立太子即位不迟。崔光抗辩道:“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此乃古今通典,又何用皇后懿旨?”众人随请太子登基,是为孝明帝。次日,即大赦天下。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胡充华为皇太妃。
接着又命太尉高阳王元雍、任城王元澄、清河王元怿等皇族参预内务。
当时,高肇为了进一步打牢根基,以武立威,就在此前一年,远离首都,正亲率大军征伐蜀地呐!而高皇后得知崔光、于忠立元诩为帝后,急忙召集左右近臣商议,欲援引旧制处死胡贵嫔。事有不密,这消息被崔光、于忠等人探知,即刻派刘腾把胡贵嫔藏匿到一个秘密的地方,并派重兵严守。
一切安排妥当后,崔光等人遂矫诏向高肇称名告哀,命他即日出发,率军回朝。然后再假借高太后之名,又任命他为录尚书事。
高肇得知宣武帝元恪驾崩,犹如晴天霹雳,他没有想到宣武帝元恪会在英武之年早逝;再者,他与宣武帝之间,亲密无隙,君臣和谐,是古今主明臣贤的典模。宣武帝对他无一丝儿猜疑,他对王事也是夙夜靡劳。因此,这消息猝然而来后,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更不会想到针对他的阴谋已经形成,落网已经张开,单等他来投。他一路哭泣,日夜不辍。由于哀毁过度,等他回到洛阳,已是行销枯立,面容憔悴,未及卸甲,即趋至式乾殿大哭。
高阳王元雍与于忠等人,早已在内殿埋伏下几十名带甲壮士。高肇举哀礼毕,崔光即引他到中书省公署商量国丧大典等事宜。高肇刚落座,未及开口,即从另一房内涌出几名壮汉,当庭把他活活扼死。然后宣曝其罪恶,称其自绝于朝廷,先前朝廷所给予的一切职爵归零。及至傍晚,崔光等人才叫太监把高肇的尸体,从式乾殿偏门运出,送交他的家人。
高肇即除,高太后的势力顷刻瓦解,崔光等人领衔,上书请尊胡皇太妃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而废高太后为庶人,迫令她到瑶光寺出家为尼。
这胡充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灵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