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雪舞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9
|本章字节:12824字
她们,一定会死去。我,必须离开这些逃难的人群,要不然……朱重八这么想着,恐惧起来,他再一次拼命地想向前迈开半步,却怎么也伸不出这一脚乏力地腿来……
一个能承担起巨大的苦难,能听到自己内心发出痛苦的哀号,而从来就不被苦难和自己内心的苦恼所击倒的人,一定是伟大的人。
8、
朱重八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是汤和那张厚实的脸,发觉自己躺在一个土丘上。
“我怎么在这里?”
“你可能是饿昏了,就躺在这里。”汤和爱怜地望着朱重八,稍一停又说:“我本来走在前面,已经进了泉城,听人说有个小和尚死在路边的土丘上,我想一定是你,就来了。”
“有人……说我死了?!”
“嗯。”
“我真得也要死了,我已经几天没东西吃。”
“我知道,你不会死。”汤和说着塞给朱重八一块煎饼,一块没有野菜的煎饼:“你看,这是什么?”
饼是坚硬的,却有些儿温热。显然这饼是汤和几天前就得到的,藏在胸前已经有好几天了。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朱重八说。
“你快莫这么讲。”汤和撕下一块煎饼塞进朱重八嘴里:“快吃!”
朱重八用力地嚼着煎饼,汤和在一边看着,咽一口口水,欣慰地一笑,又撕下一块煎饼塞进朱重八嘴里。
“汤和兄,你待我真是太好了。”
“你快莫这么讲。”汤和似乎只会重复这句话。
太阳已经落山,放眼望去,山川、树林、还有远处的屋宇,都不象白日里的那么分明,象是披上了一条黑衣的沙巾。一切都显得这么萧杀,这么没有一丝儿生气。一具具的尸体,还在身后的路上躺着。只有他们,再也不会有什么担心。不知从何时开始,知了在土丘不远处的草丛中叫起来,汤和与朱重八都听清了。那声音一声比一声紧,象是催他们赶快离开这不祥之地。那块饼给了朱重八新的生命,他分明地感觉自己又有了力气,便站了起来。突然,他在汤和跟前跪下,深深地作了个楫:
“汤和,我感谢你救我一命。”
“快,快别这样。”汤和慌忙去扶他。
“感谢你,我一辈子都会记住你给我的这块饼,记住你救了我朱重八一命。”朱重八望着汤和,非常诚恳地说。
“快,起来。”汤和扶起朱重八。
“走,我们走!”朱重八说。
汤和点点头。趁着黑夜还没有降临。俩人匆匆地往前面的泉城赶去。还是一路的荒凉,一路的恐怖,一路的尸体。他们穿越其间,有些儿恐怖,有些儿着急,心里一直是紧紧张张的。也多亏了这紧张,他们才能够一口气走了两个多小时。他们总算到了,到了原本想着、充满希望的泉城。在泉城的北门,他们看到了聚集于城门外的逃难人群。由于今天逃难的人太多,象潮水般不断地向泉城涌来,泉城县令,竟然让卫兵紧闭了城门,不让难民再涌进去。
汤和与朱重八,原本是抱着生的希望而来,紧闭的城门,挡住了他们进城的路,也隔断了他们生的希望。他们与城外聚集的所有逃难人一样,心里充满了悲苦和绝望。朱重八和汤和,正在受着绝望的煎熬,不知他们生的路在何方,突然看见,逃难的人群,象着魔一般,朝东南方涌去。
“他们去做什么?”朱元璋拉着一位老者问道。
“去听人讲经。”
“我们也去?”朱重八问汤和。
汤和点点头。
俩个无可奈何的逃难人,看看天,看看地,再看看东南涌去的人流,他们不再犹豫,立即汇了进去,也象着了魔一般,向东南方涌去。
9、
这是一座残旧的寺庙,瓦漏窗破,可怜的菩萨,断擘掉头,惨不忍睹。今天,显然有人给寺庙刻意地装饰了一番:红绿布遮盖了残旧,破败的香案也让几张地毡补缀得有些华丽。一张不知从那儿搬来的红木椅子,给红绸子蒙上,一位雅士端坐于内。汤和与朱重八挤在人群中间,离他有十来丈远,根本看不清那人的长相,却很清楚地听到了他那洪亮的声音:
“自释迦牟尼死后,整个世界都变坏了,气候变坏,庄稼变坏,人心也变坏了,当官的只顾自己,有钱人也变得更加自私。那些异族的统治者,高高在上,只知道欺压百姓。天发怒了,要惩罚恶人……”
“讲得太好了!”有人在议论,“实实在在,就是这样啊!”
朱重八和汤和,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非常用心地听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释迦牟尼死了!整个世界这才都变坏了?!
“大家不要惊慌,释迦牟尼在临死前已经留下遗言:只要再过七年,弥勒佛出世,世界就会变样子。到时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遍地金沙玉石,还有许多美丽的宝贝,而且,人心也会变好,大家一律平等、有衣有食,有田有牛,再无人欺人……”
唏嘘的声音越来越大,终于发展成了大的动作。这些绝望的逃难人,这些被天灾人祸折磨的已在阴阳两道间弥留的苦命人,被一种震憾心肺的希望吸引了,他们生出了新的希望,有了一丝求生的念头。为这希望,为这念头,他们的膝盖软了,全体跪下来。他们磕头,他们流泪,他们竭斯底里地呼喊着:
“释迦牟尼,保佑我们,让我们能活下去;释迦牟尼,指点我们,出路在哪里?”
“现在,我们已经苦到了边缘。”那看不清长相的人大声喊起来:“我们不能再苦下去!否则,我们只有一条路,这就是死!”
人群又一次沸腾起来:“我们要生,我们要生!我们不要死!!”
“你们不要死,上天也不让你们死。今年,弥勒佛便要出世,世界就会变样子,光明就会降临人间……”
白莲教主韩山童,在上面讲得慷慨激昂,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最终击败群雄,摧毁元朝统治取而代之的人,竟是下面听他讲经人中那个可怜兮兮的小和尚。
韩山童慷慨激昂地演讲着,如同所有举义的领袖人物一样,他们都有充够的理由和演讲能力,使那些弱势无援的民众听从他们的招唤,然后跟着他去行动。讲经会开得非常成功,其间多次全体下跪与竭斯底里地呼喊,将讲经会一次次推向高潮。可恶的皇帝,让人痛恨的官僚,为什么要让这些万物之灵的子民,连生存下去的希望也要削夺呢?若不其然,谁会信韩山童的讲演?
由于众人喜欢,讲经会一直延长到午夜过后。同所有逃难者一般,朱重八与汤和的心,都深深的被震憾了。这许多在死亡边上挣扎的可怜人,为生的希望所鼓励,纷纷挤到破庙前的案桌边,勇敢地拿起刀矛,他们要为自己生的希望而战。仅仅是一番话,便使原本只想平平安安生活的普通百姓,变成了以杀人为生的起义士兵。他们并不清楚首领是谁,却明白只有拿起刀矛去战斗,才能迎来弥勒王的诞生,才可以争取到有衣有食有田有牛天堂般幸福的生活。
人们在绝望的时候,是多么容易为希望而铤而走险啊!
10、
做事一向谨慎的汤和,也跃跃欲试,但却不忙着行动,他想听一听身边这位一见便让人尊重的小老乡的意见。
“我想还是再看一看。”朱重八说。
三年的化缘生涯,使朱重八深谙了许多人生世相,也更明了些当世的形势状况。元朝政治黑暗腐败,加上天灾,各族人民,特别是汉人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在这里听韩山童讲经宣传,去年在湖北化缘时,朱重八也听到彭莹玉、徐寿辉等同样的宣传。他虽说也是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渴望,但毕竟听得,见得多了些,也就多生出了些想法。
“我看天下会乱起来的,可是,我要好好想一想。”朱重八说,眼瞅着汤和:“不知……”
汤和明白那双眼睛的意思,不由得摇了摇头。他虽然比朱重八大好几岁,可对于这种事,确实知之甚少。
“可是,你准备往哪里去?”朱重八从汤和的摇头里已经了解了他对此事的无主见,但他还是抢了先问汤和。
汤和还是摇摇头:
“我不知道,你准备往哪里去?”
“回皇觉寺。”朱重八说:“我已经出来三年了,我遍走了临近几省的州县,我听了不少,看了不少,可我却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我想我该回寺里好好地想一想,再多认几个字。”
“你真想做一辈子和尚?”汤和有些吃惊地问道。
“不!”朱重八坚定地摇摇头:“可是,现在我不想跟他们去,我还要好好想一想。”
“可是,你刚才说,再多认几个字?”在汤和看来。朱重八要回寺庙,要多识几个字,就是想一辈子做和尚,能看得经书,或者还能做一个大和尚。
朱重八笑了,笑得有些得意。化缘乞讨,本是件相当自毁自尊的事情。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朱重八也曾自暴自弃过,认为象自己这般低贱的人,再也不会有什么用处。但是,在不断的求人施舍中,他终于取得了成功。在比他富有的人那里,他可以轻轻松松地将他们的饭菜甚至钱币,要到自己的碗里来。他为这成功而渐渐地自信起来。他开始坚定地认为:那些比他富的人也不过如此。他暗下决定,到时候,他朱重八要超过这些比他富有的人。他是人,难道我不是人吗?在这个小和尚心中,曾经如此般地不断问过自己。既然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他这么富有,我却这么的穷困?一个人,当他开始思考这上问题时,就预示着他开始在迈向新的生活;当他开始来改变自己时,就预示着他已经在迈向新的生活;而当他一直坚持不断地改变自己,就注定他一定会走进新的生活。达到自己渴望的境地。
汤和听说朱重八要回寺里去,有些伤感。朱重八无路可走时,还有座寺庙在等着,而自己却是什么也没有了。他想起家乡的那幢茅屋:
“不知我那茅屋倒了没有?”
“倒了,可以再建。”
是啊,建一幢茅屋,他汤和是能办到的,于是汤和也决定下来。
“我也回去看看。”
“好,我们一路回去。”
此时的朱重八在外流浪了三年,生逢乱世,已无家可归,但还得回去呀,那里毕竟是自己的家。只是回去以后,等待汤和的是可能倒塌了的茅屋;等待朱重八的则可能是不能容他坐下来而要再赶他出走的寺庙。
他们,还有生路吗?难道这一切真是因为释迦牟尼死啦?!
长期的苦痛生活,使他万分地珍惜可能获得更新自己生活的一切机遇,随时都睁大双眼在寻找一个有可能改变现状的契机,这样的机遇一旦出现,他便会毅然地去抓住并做出骄人的成绩。
11、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军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这是元朝未年民间流传的一阕《醉太平小令》,十分深刻地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暴露无遗。元朝当局的黑暗与腐败若怒了上天,1343年黄河在白茅口决口不到两年,1345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黄水漂流,人成鱼鳌。天灾未肃,人祸又至,1351年,元政府又强征15万民夫修河筑道。监修筑吏职习更胀,鞭挞民工,克扣工粮,于是民夫愤怒,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与刘福通趁此略施小计,杜撰出一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在颖州登高振臂一呼,整个黄河工地便沸腾起来。民工纷纷参加韩山童与刘福通的义军,不到两月,竟发展到三十余万人,一举占领河南、安徽的十七个州县。就在这时,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起义,占领浠水。这些起义者,都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
郭子兴原是定远街头算命先生,一条绕舌,一张利嘴,也颇让些人信服,加之为人还算慷慨,算命得来的钱财,总爱约几位江湖好汉喝上几杯,因此在定远一带口碑很是不错。又因为自己是算命先生,他并不相信刘福通他们挖出的那个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石人是真的,但他却从迅猛发展的义军看到自己的出路,暗暗地与红巾军联络。
韩山童与刘福通起义的第二年,1352年,郭子兴闻得红巾军要起兵攻打濠州的消息,即与濠州富商孙德崖商议,决定在濠州起事响应。果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商机!!这位有些人缘的算命先生,加上一个富商,在若大个濠州城里振臂一呼,竟是应者三千余众。就带了这三千人,郭子兴被义军首领小明王封为元帅,与义军里应外合,一路顺风,闯进衙门,杀了州官,郭子兴帅旗高挂城头。
元军前来镇压,却震摄于红巾军的威猛,仅在远隔濠州城南三十里处扎营,不敢去攻城,却敢骚扰各村的老百姓。百姓受掠不堪,便天天有人入城投奔义军。元军对百姓的暴虐越来越烈,郭子兴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兵败如山倒,大火随风势。
皇觉寺就离元军扎营处不远。朱重八与汤和分手回到皇觉寺,转眼已是六年。关于这六年的事,传言很多,其中这么两说,比较有趣。一说朱重八有一次因晚归被锁门外,露宿醒来吟诗曰: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惟恐踏破海底天。
口气豪迈,气宇非凡,有帝王将相的气派。
二说朱重八有一回打扫佛殿,因嫌殿中的罗汉一尊尊搬下来清扫麻烦,就命令罗汉说:“罗汉们!你们下来,让我扫扫地。”话音刚落,众罗汉便一个个乖乖地从佛龛上走下来,等他扫完才一个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这“二说”显然是阿谀之辞,一说倒是很贴近实际。朱重八在三年云游生涯中,接触到白莲教的种种宣传,他自己更是亲眼目睹了人民悲惨生活的现状,看到了元统治基层官员的凶残腐朽,他心里非常清楚:天下就要大乱了。作为一个穷透顶了的小和尚,他暗自为这即将来临的大乱喝彩,并睁大眼睛,渴望能通过这大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朱元璋归寺之后,一面谨依化缘时总结出“示弱”、“分利”的做人原则,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一面苦读诗书,苦练拳脚,增长知识,强身健体,全面提升自己,以应干大事之需。
六年下来,文武之道,朱重八精进不少,已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放牛娃,成长为略通文墨的僧人,让人恬目相看。
12、
这日黄昏,朱重八展卷就读灯下,忽听有人敲窗,凑近一看,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手握长剑,头扎红巾,那张厚实的脸……
“是汤和!”朱重八忙去开门。
汤和则身闪进屋内,回头对后面交代:“你们在外面守着。”
听口气,汤和已不是一个大兵。
“做将军啦?”
“那里,”汤和满脸的谦和:“只不过做了个千夫长。”
朱重八很热情地接待汤和,问道:
“你现在……”
“很好,虽然总是撕杀搏命,比起早些年,是好多了。”汤和瞟一眼朱重八手上的破茶壶,打量着这间残旧的小居室,真诚地说:“你应该过得更好些。”
“是的,我一直佩服那些比我过得好的人。可是,这年头,只要能不饿死,我也知足了。”
汤和不由得摇摇头。他两月前在追杀元军时砍倒他们的一面旗帜,郭子兴升他做了千夫长,他感到人生有了奔头,要拉这位软弱而又使他敬服的老乡一把,便说:
“如今天下大乱,和尚也要挨饿,不如跟我一起去投了郭元帅,谋一个好出路。”
朱重八看看汤和,又看看刚刚放在床头边那本发黄的“野史”,眼里闪出一系希望的光,随即又息灭了。长期的苦痛生活,使他随时都睁大双眼在寻找一个有改变现状的契机,他早已懂得自己该怎样去珍惜那可能获得更新自己生活的一切机遇。如果这样的机遇出现,他会毅然地去为之作全身心地拼搏。此时,他在看到千夫长的汤和比六年前与他分食菜饼的汤和精神了百倍的时候,也同时已看到了战场上遍地的死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