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雪舞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9
|本章字节:12546字
“原想打败了元军,能在一起,没想到元朝的皇帝都给赶跑了,你还是在外面征战。”张氏叹息着说。
“差不多了。”徐达抚着张氏的脸说:“这还得怪我自己,若是岭北一战灭了扩廓帖木儿,我就可以回京师长住了。”
“为什么,非要灭了扩廓帖木儿你才能回京师?”
“不是,不是这样的。我自己,一定要打败扩廓帖木儿才回京师。原本,我就有这样的念头,现在我更必须这样了。”
“为什么?”
“为我惨死的三万将士,也为了皇帝。”
“为你那三万将士,倒还说得过去,可是说为了皇帝,我看没有必要。”张氏摇了摇头说。
“你……你不知道,皇上对我是如何的开恩。我平生第一次惨遭失利,让三万将士全部丢了性命,皇上不但一点也不责罚,反而盛赞我以往的功劳,真让我又感激又敬服,你还说什么没有必要?”徐达有些激动地对张氏说。
张氏听了,却不以为然,她非常漂亮,却并无多少见识,但对于人的认识,直觉一直很灵。在这二十多年的夫妻生活中,就连非常能识人的徐大元帅,对张氏的直觉也很赏识,有时也会向她请教。有一回大将军召荣来徐府与徐达喝酒,徐达感到邵荣有些不对劲,但一时又拿不准,就请教张氏。
“这个大将军,一定想夺你大哥的权。”张氏肯定的回答说。
徐达赶紧捂着张氏的嘴:“这话可不能乱说。”
“不信!要不了一月,邵荣定反!”张氏很有把握地说。
半月后的阅兵式时,邵荣果然要杀害朱元璋,只是结果终被朱元璋所杀。
这回张氏见徐达激动,不忍再说下去,便扑在徐达的怀里,再不啃声。徐达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正想说句什么,又听张氏说:“近来不知为何,我总感到你的皇帝大哥有些可怕。”
徐达听了,不觉一愣,瞪了眼问张氏:
“你说大哥可怕?!”
“是的,你的皇帝大哥很可怕。”张氏又是很有把握地说。
徐达听了一愣,过了好一会,象是对张氏,又象是对自己说:“大哥,怎么会让自己的妻子感到可怕呢?”
接连几天,徐达常要想起这个事情,终还是想不明白,就到了该离京去北平的时间了,他去向朱元璋辞行。在御书房里,朱元璋让徐达坐下,静静地望了他好一会,问道:
“大元帅此去,认为应该达到什么目的?”
“一定灭了扩廓。”
朱元璋听了摇摇头,说:“恐怕很难!”
“再难也要灭了他!”徐达说的很坚定。
朱元璋又摇摇头,说:“没这个必要。”
当时,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首先是战争摧毁的国民经济急待恢复,看着他的臣民衣食艰辛,朱元璋非常的心痛甚至不安。一方面,贫苦的出生使朱元璋对于劳苦大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不容忍当官的害民、欺民,也不忍让百姓总是穷困潦倒,他希望在他的统治下,人民能过上好一些的生活;另方面,从苦极困极中打出天下的朱元璋更清楚,饥寒交迫的百姓,是会为了能活下去,铤而走险,起来造反的,自己当年不就是这样?基于这两方面的认识,刚坐上皇位的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制定了休养生息的利民政策,正在积极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尽可能地减免各地赋税,大力推行垦荒、屯田的政策。其次,各地的农民起义和斗争,并不因为明王朝的建立就完全终止了,小规模的起义和斗争仍在一些地方继续进行。还有更让朱元璋恼火的是,跟他打下大明王朝江山的诸多骄臣悍将,已经在开始争权夺利了。等等这些,都使得朱元璋不能象以前打天下时那样,全心全意,倾国倾城来对付元朝势力。有了这些想法,朱元璋又对徐达说:“朕给北伐战争定了个调:不求消灭元军,只需将元军赶得更远些。你认为,这样如何?”
有谋勇绝伦之美誉的徐达,立即领会了朱元璋的意图,说:“陛下英明,臣一定谨遵陛下之令,尽全力将元军赶得更远些。”
朱元璋听了,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176、
四月的天气,弥漫着春天浓浓的气息,沈儿峪中的青草、野花,使谷里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峪两旁的峭壁上,满是翠绿逼人的青树与高竹。只是原本那满峪的鸟雀和小兽,都被刚刚开进来的部队给赶跑了,少了往日的许多生气。
这是一个中间很大,出口极小的山峪。徐达从安定出来,就看上了这个地方,问蓝玉说:“你看这里如何?”
“大元帅真有眼力,我看这里是最好的战场。”蓝玉回答说:“只怕是,我们到了这里,扩廓会马上来。”
徐达点点头,将五万军马驻守在沈儿峪口。果然,徐达的军马刚安顿下来,扩廓的军队就到了沈儿峪的那一头。于是,双方的军队在沈儿峪对峙着。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年青将军。常遇春死后,他跟着徐达,在这次北伐中被徐达任命为先锋。自从徐达从南京回到北平,就集结了15万大军,分三路北伐。中路由他自己带领五万人马,从雁门直趋北元的指挥部和林;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带领五万人马,从居庸关往应昌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攻击和林;西路由征西将军冯胜带领五万人马,出金兰直取甘肃。这时,由于元顺帝突然病死,西路的冯胜将军很快取得胜利,夺取了甘肃,将元朝的王公大臣多数杀尽,得到许多的战利品。中路的徐达,还在这沈儿峪与扩廓对峙。
徐达知道扩廓非等闲之辈,此时还拥有八万军队;扩廓更清楚徐达是大明王朝领兵打仗的第一人,如今手上虽然只有五万军队,却一点也不敢轻视。因此,双方在沈儿峪相峙了四日。他扩廓的兵数量虽然比我多一些,但都是刚刚聚集起来的残兵败将,在士气上就输了我一大截。徐达这么想着,决定出击。徐达是大明的第一将军,打败了他,就可以灭了大明的士气。而且,事已至此,不战我又能怎得!这么想着,扩廓也决定出击。在相峙后的第五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的日子,两位一流的将军,各率自己的部队,在沈儿峪大战了差不多有一整日,从太阳刚刚升起,一直杀到天黑。先锋蓝玉,一直冲在最前面,连破扩廓两营,手韧北元太尉,杀死北元大将哈刺章。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鲜血象残阳一样,洒满了沈儿峪,尸体满满地铺了一地。结果扩廓的八万人马,悉数被杀得干干净净,徐达的五万人马,还剩下近二万浑身染血士兵。
扩廓的战马实在太强健了,载了扩廓,又载了他的妻子一路往北而去。夫妻俩到了黄河边上,眼见得无路可逃,却偏有顺水流下的一根大木头。扩廓喜出望外,一手拉了妻子,一手抱紧大木头,竟然横江而去,出了宁夏,直奔和林。
徐达率领两万浑身染血的士兵,走过沈儿峪叠叠的尸首,一路往北追去,却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扩廓逃往和林。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徐达仰面苍天,无奈而又遗憾地长声叹息:
“天不亡扩廓,徐达又奈其何?”
和林是成吉思汗的故都,扩廓逃到和林后,元昭宗也来到这里,对扩廓以国事任之。从这以后,扩廓开始了独立支撑残元的重任。随着明朝军队的不断逼近,扩廓往北撤退,从其主毕力克图汗西徙到阿尔泰山一带,最后死在答刺海。这是后话。
沈儿峪一战,徐达心中虽然有许多遗憾,但毕竟完成了朱元璋交给的任务。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非常高兴,心想:自己的目的基本上达到,虽然跑走了元军的统帅和皇帝的儿子,但却让他们认清了明军的强大,不敢再有大的侵扰行动,更泯灭了卷土重来的勇气。于是,朱元璋嘉奖了这次北伐所有立功的将领,特别是对蓝玉非常满意,加上对常遇春的那份情感,破例封他为凉国公。同时命令徐达:
暂停对元军的进攻,回守北平。
徐达是智慧过人的军事统帅,他最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拥兵数十万,是朱家皇朝中最有实权的人物,当然也是皇上最容易起疑心的人物。因此,他虽然留在北平,为人处事,还是非常的小心,对人越发地谦谨随和。偶尔,还是会想到爱妻的那句话:
“你的皇帝哥哥很可怕!”
让人遗憾的是,这话不幸又被张氏言中了。二十七年之后,在刘伯温死于朱元璋之手的第三年。这时徐达已清楚刘伯温、宋濂、小明王、刘福通等都为朱元璋所杀,却不曾想到朱元璋会乘自己病中来杀自己。这时张氏死了已有一年,她是被朱元璋以不敬之罪绞死在牢里的。这是后话。
一个刚刚凭武力打得天下的皇朝,他的文臣武将自然会更加专注于权势的力量,而如果这时处于权势顶峰的皇帝又把自己个人的统治看的高于一切时,他必然会培养一批媚上欺下排斥同事的官员来。
177、
清晨,太阳还刚刚升起,巍峨的钟山染上了一层金红色的光泽,显得分外的神奇。在钟山往南去的险途上,两辆马车拉着一家人匆匆地往前赶路。坐在前面一辆马车上的一位老者,年逾花甲,一张雍容恬静的脸,此刻露出一种深切的留恋。他不时的回过头去望望金陵高高的城门,然后把目光留在城楼中的主台上。曾经有许多次,他就是站在那里,谈笑风生地指挥几十万部队,打败陈友谅的进攻。他就是刘伯温,一个有着辉煌经历、对金陵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臣。
自从上次为丞相人选问题如实回答了朱元璋之后,刘伯温就知道自己在京城里呆的时间不会长久。他想要主动请辞,又怕朱元璋恼怒。“想不到我刘伯温,竟然也会落到这般进退两难的境地。”刘伯温闷闷不乐地闲呆在家里感叹着,连着好几日称病在家,懒得去上朝。
朱元璋派太监张公公来问候,刘伯温对张公公说:“老臣身体越来越差,蹲下去站起来就头昏眼花,看样子真是老了。”
张公公走后,夫人不解,问刘伯温为何出此言。刘伯温说:“而今李善长势盛,容我不得。前几日皇上问起丞相人选的事,我又把朝中几位大臣都得罪了。现如今,我如果还呆在这里,只会招人陷害。还是赶快回青田去好。”
夫人听了,有些着急,忙问刘伯温:“皇上会放我们走吗?”
刘伯温点点头,有些伤感地说:“中书省的人都到任了,现在又无什么大的战事,刘伯温在不在对于皇上来说,关系都不大了。”
果然,第二天太监又来传话说:“皇上甚为先生身体担心,说先生如果身体欠佳,可以回乡养老。”刘伯温听了,赶忙跪拜谢恩。
张公公再一次离开后,刘伯温长长地舒了口气,令家人关起大门,整理行装。今天一早,刘伯温领了家人,静悄悄地离开这熟悉的金陵。
“这一回,愿苍天保佑,让我刘伯温能在青田安度自已的晚年。”马车出了金陵的城门,刘伯温回头看着金陵高高的城门上城楼中的主台,在心中暗暗祈祷。
终于看不到金陵城了,刘伯温掉过头来,望着前方,对车夫说了一个字:“快!”
人生本来就在呼吸之间,要快非常之快,出了一口气,下一口气接不上来,人也就玩完了。然而,当人还接得上下一口气来时,有时就会感到太慢。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奔驰向前,刘伯温在颠簸的马车上想了很多:在极权专制的朝庭为官,没人敢对皇上说半个不字,一切所谓关于“法”、“律”、“纪”的解释权,都在皇上一人手上。大臣们要想升官发财或永保荣华富贵,唯一的途经更是得到皇上的赏识,这就逼得大家都在皇上跟前演戏。到这时,我这个不愿演戏的人自然就呆不下去了!刘伯温这么想着,心里一时舒坦了许多。其实,比较而言,对于朱元璋这个皇帝,对于朝庭的各种事情,我比他李善长还是看得透的多。大丈夫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他所做的我真是不愿意。是由于本性使然,还是由于圣贤话语在心中堆积得太多?刘伯温在奔驰的车上,自言自语。象是在两旁的青山,又象是问自己。唉!不管怎么样,做人还是要仗义执言,表明心志,倘若这都不能,我宁愿选择激流勇退!刘伯温微笑着点点头,闭上了眼睛,在颠簸中回到了青田县。
从此,刘伯温不问外事,不惹是非,只是与几友人弈棋饮酒,教子逗孙,就连青田县令来拜访,他也“称民谢客,终不与见。”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远离世间是非争夺,过自己的隐居生活。让他常有不安的是:朱元璋还在挂念着他,有了什么不解之事,还会派人前来向他咨询。
这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刘伯温与刘运在池塘边、柳树下对奕。正杀得难分难解时,又有人来到身边,原来竟是那位刘公公。
“皇上请你去!”刘公公的声音很轻,刘运还是听见了,抬头去一看,再无下棋的兴致,站起来嘟哝着走了。
“你这是做什么?”刘伯温喊问,这才看到了刘公公。皇帝召见,没一点办法,刘伯温只好跟着刘公公去颠簸一番,往金陵一趟。
178、
“你是朝中的元老,对朝中的元老,都了解颇深,这次请你来,就是想问你一个关于朝中元老的事情。”在朱元璋的御书房里,刘伯温一进来,朱元璋就开门见山的对他说:“朕现在想撤换李善长,你觉得怎么样?”
在沿途的颠簸中,极具预见能力的刘伯温,曾反复地猜想,这回朱元璋会问他些什么事?他很有把握地估计了三件事,却没有想到朱元璋会这样的念头。在刘伯温看来,朱元璋就是撤换了朝中所有的臣子,也不会撤换李善长。刘伯温清楚地知道,在他未来辅助朱元璋时,朱元璋离不开李善长,在他来了之后,朱元璋同样离不开李善长。不仅是出谋划策,安排钱粮物质,一个人总得要个可以说话的人,对朱元璋来说,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以维持一种更为牢不可破的关系。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曾坦白地对众人说:“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很久,保证军粮供给,功劳很大,应该大加封赏。”朱元璋不仅授李善长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绿四千石,子孙世袭,还给李善长免二死,他的儿子免一死的铁卷。而在当时一同受封的,就只有替朱元璋打了差不多全部江山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共六人。李善长竟然位居六人中第一。这些都说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非常信任和喜欢。
现如今,时间过去了刚刚一年,朱元璋怎么就动起了撤换李善长的念头?听了朱元璋的询问,刘伯温真是不解了!
看到刘伯温没有马上回答,脸上显出一付困惑的样子,朱元璋一点也不慌。他知道刘伯温一定会回答的。
“依臣看来,”从青田县赶来的刘伯温,似乎是刚刚听清了朱元璋的问话,脸上的困惑消失殆尽,又露出了平日的从容、恬静,开始了他那仍是直言不讳地回答,说:“李善长是大明王朝的元勋旧臣,他这个人非常能调和各位将领之间的关系,以臣看来,是不应该撤换的。”
李善长是什么人?朕能不知道?待刘伯温说完,朱元璋静静地看着他,心里想到。只是,朕现在感到李善长权力太大。许多事情,朕都还没有知道,他李善长就给处理了。特别可怕的是:各地官员来京办事,现在都先奔李善长住处,好像他们的官职都是李善长给的。这个李善长啊!简直不象话,让人心里老大不痛快。这个刘伯温啊!更不象话,朕明明说了想撤换李善长,他连原因都不问,就否定了朕的意见,简直是比李善长有过之而无不及。朱元璋想到这里,说:
“其实,对于李善长,朕一直是非常信任的。”说到这里朱元璋停了一下,望着刘伯温一笑说:“朕现在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李善长在朕的面前,多次讲过你的不是。”
“人总是会在背后讲人的。”
“可朕还没听说过你讲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