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坐龙椅下(4)

作者:杨雪舞

|

类型:古代·奇缘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9

|

本章字节:10592字

“这全是国公吉星高照,万事皆吉,哪里是我刘伯温事情。”言罢,俩人哈哈大笑起来。


李善长几次劝朱元璋登基,都被婉言推辞。如今听了北伐大军进取山东的胜利消息,心中大喜。机不可失,李善长赶紧去邀来刘伯温、徐达等重要人物,第三次商议进劝朱元璋即皇帝位的事情。徐达等都有些拿不准,担心朱元璋又象前两次一样,给他们一颗软钉子。刘伯温见了,微笑着对李善长说:


“此一时,彼一时。这一回,吴王怕是不会坚辞不授了。”


李善长听刘伯温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命人拿来文房四宝,三下五除二,很快写出第三道“进劝表”,给徐达、刘伯温等一一看过,然后说:“走,我们一同进宫去,将“进劝表”面呈吴王。如果这一次他还是坚持不肯,我们就一起拿刘伯温是问。”


“怎么拿我是问!”刘伯温嘻笑着问。


“此一时,彼一时。这话可是你说的,徐达,你听说了吧?”李善长说。


“听说了,确实是应该拿先生是问。只是,我还真有些弄不明白,吴王为什么还在那里推辞。”徐达认真地说。


“征战沙场,元帅睿智无人能及,怎么这些事情,就会不清楚呢?”刘伯温笑着问徐达。


“真的是不清楚,还望先生明示。”


“礼也,礼非如是矣!”


刘伯温说完,又笑起来,李善长和徐达,也跟着大笑。笑毕,三人一道拿了“进劝表”往吴王府走去。


朱元璋看完“进劝表”,微笑着对大臣们说:


“我以布衣起兵,幸得遇上诸位,舍命相助,征战十余年,才有今日。虽已拥有江南,但中原仍未平定,北方仍未统一,残余的敌人还是不少,怎么可以做起皇帝来?”


李善长听了,怎么又是老调调?劝了两遍了,还要这么推辞!礼不过三呀!是不是刘伯温也弄错了?正想着,只听刘伯温说:


“请吴王登基,做皇帝,不只是臣子们的意思,更是天下百姓的意思。元朝腐败,天下百姓痛恨,战乱这么些年,天下百姓渴望太平,愿吴王顺应民心,一统天下,以慰天下百姓之心。”


“愿吴王顺应民心,一统天下,以慰天下百姓之心。”李善长等人,齐声高呼。


朱元璋笑笑,说:“可是,如今天下还没有统一啊?北方、南方都还要派重兵去荡平。此时称皇帝,真怕天下人笑,不知历史上可有这样的先例?”


李善长听到这样的问话,悬起来的心顿时放下,也不等刘伯温开口,便说:


“从臣掌握的史料看,皇帝登基,不是一定要等天下完全平定才举行,时机成熟即可即位。譬如昔日汉高祖,灭了强敌项羽之后,即登皇帝位,目的是安慰众臣,使天下百姓归心。”


“果然是这样?”朱元璋以目问刘伯温。


“丞相说的非常对。”刘伯温说。


“既然是这样,我只能即皇帝位了?”朱元璋又以目问徐达。


“请吴王即刻登上皇帝位,这也是各位将军们的心愿。”徐达说。


“我不登上皇帝的位子,既对不起臣子,又对不起百姓,还对不起跟随我南征北战的诸位将军。看来,我是该即皇帝位了。”


朱元璋话音刚落,李善长率众臣齐齐跪下道:


“遵吴王圣谕,我等即刻筹备登基一事,只不知吴王定在何日。”


“这得问问刘伯温,这方面的事他最精通。”朱元璋说。


不等李善长发问,刘伯温说:


“臣已算好,今年的正月初四,是最好的日子,这天登基,可保事业永远昌盛。”


“好罢,就依众位之言,登皇帝位!”


149、


主持登基大典的,自然是李善长与刘伯温。在未定主持大使之前,李善长一直放不下心来。凭多年来的经验,他深知朱元璋更信任自己些,与刘伯温,则有些距离。但朱元璋这个人变化太快,今天要被他杀头的人,很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明天又得以重用。更何况,刘伯温在一些文士名人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近来把许多事做得非常出色,如今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仰慕刘伯温名气前来投靠的文人隐士有好大一批,这使朱元璋非常开心,也令李善长多出一些担忧。好在最后还是选定李善长做开国大典的大使,李善长嘘了口气,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今后,一定要设法除去刘伯温这个竞争对手。


李善长既为开国大典的大使,应天府里的横幅自然由他亲书,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起来,李善长亲笔书写了“天下归心,皇帝万岁”八个大字,让人刺绣在红绸上,作为登基大典的口号。刘伯温则忙着一些礼仪上的训练安排,已是整整两夜都不合眼了。


这两天,朱元璋倒是显得十分清闲,只须花力气来考虑人事上的安排。这事在他进金陵的第一天便开始考虑,到刘伯温告诉他登基的良辰吉日时,他把这个问题已经考虑的非常清楚。


皇后非马秀英莫属,这不但因为马秀英是自己的结发妻子,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吃了不少苦头,更主要的是,朱元璋相信马秀英的品德:善良、能包容。一个女人,有这两条已经足以母仪天下了,何况她还富有很高的智慧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一个能促成男人成功的女人。朱元璋虽然知识一般,但洞察力极强,他能知人,从他早年择妻的事情上就表现出非凡的洞察能力。能知人已进入智人的境界,经过这么些年的征战,刚到不惑之年的朱元璋,还能知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当他回忆自己怎么就能当上这皇帝的原因时,很快发现:他之所以能从一个叫化子般的和尚坐到皇帝这个位子上去,是由许许多多个原因促成的,其中娶了马秀英,也是原因之一。不能说娶了马秀英,他朱元璋就能做皇帝,但能做皇帝,与娶到马秀英这样善良、能包容,富有智慧又具有牺牲精神的女人确实是分不开的。朱元璋从心里感谢马秀英。


从另一个方面讲,朱元璋非常爱他的儿女们,特别爱他与马秀英在患难时生养的朱标。多年征战,朱标受了不少苦,而且人人都说他酷象朱元璋,这使朱元璋非常开心,他一定要立朱标为皇太子。这是作为父亲,送给儿子的一份最重的礼物,只有给朱标这份礼物,他才感到对得起这位在他艰难时生出来,跟他受了不少苦的儿子。选定了皇后、太子,朱元璋也不用考虑就定了郭丽儿为贵妃。郭丽儿给他的快乐实在是太多了,这么些年来,朱元璋尽管接触了不少女人,但没有一个能象郭丽儿那样让他牵挂终生,难以忘怀。郭丽儿似乎就是一个快乐,她纯朴无华,没什么奢求,她似乎是上天特意给朱元璋安排的,因为她对朱元璋除了付出,从来没提什么要求,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圈定了皇后,太子与贵妃,后宫其余的人选,朱元璋授权给皇后和贵妃一起圈定,但他心里清楚,结果是皇后说了算,贵妃插不上嘴,也不会去插嘴的。


至于中央领导人的圈定,朱元璋派人悄悄地请来了朱升。在朱元璋眼里,朱升有如郭贵妃一般是个只求付出,不求报答的人。当年朱元璋正往兴旺处走时第一次会晤朱升,朱升尽自己智慧向朱元璋献出自己对争霸天下的全部看法,最后抛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战略方针告辞而去。正是这种不思报答的品德,才令朱元璋看重几分,在大事上,征求朱升的意见。


朱升一方面感谢朱元璋的信任,同时也暗自为自己担心。他虽然不求报答,但他还求自保。他毕竟不是郭丽儿,他是具有很高智慧和洞察力的谋士。这次与朱元璋相见,尽管朱元璋还象早年一般对他敬重有佳,但他已经分明地感到。朱元璋变了,由真诚的谦虚缺乏一点信心变得表面谦虚内心其实已经很自负了。一个即将出任皇帝的人,哪怕是一丁点儿自负也是非常有害的,是件很可怕的事。朱升虽然明白这些,却清楚自己是没有能力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有害、可怕的事作出哪怕是一点儿的改变。


朱元璋这回召见朱升并不是请教他治国的谋略,只是征求他对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看法,谁做丞相更为合适些。


这使朱升感到意外,也感到有些为难。因为从治理国家,从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学识来说,刘伯温更适合做丞相些;但从朱元璋个人的好恶,从朱元璋的性格来看,李善长无疑更适合留在朱元璋身边这个丞相的位置上。这种思考,朱升当然无法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可是说假话,朱升又不善于,便只好作思考状。


朱元璋仿佛是看透了朱升的心事,他一点也不慌,极有耐心地等着。


“我不可以直言不讳,稍曲一点也得把真话讲出来。”朱升心里这么想,便开口道:


“若是李善长为丞相,跟你一定很合得来;若是刘伯温为丞相,恐怕有些时候要与你相左,让你动气。”


“你认为我给了他丞相做,他刘伯温还要给我气呕?”朱元璋声音很温和,象是在问朱升,又象是自言自语。


“我是从为人的准则、个性上看,这么认为的,并不是刘伯温存心要跟你呕气。”


“既然这样,我又何必找一个要给我气呕的人来做我的丞相呢?”朱元璋心想,却并不言语。


朱升也不再言语。他知道,朱元璋心中早已经有数,一切已成定局,他怎么说,也是于事无补的。


朱元璋又一次真诚地挽留朱升,朱升只好答应迁往应天府居住。朱元璋委其为翰林学士,朱升心里却一直不安,不久,请归故里,去著他的枫林集,后传于世的有十卷。


150、


正月初四这天,果然是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心情最好的日子。四十岁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


整个南京城张灯结彩,旌旗遍街,比起新年,更为热闹。为炫耀实力,李善长请示朱元璋恩准,特训练十万兵马,新盔新甲,步伐整齐地走过南京大街。


穿戴一新的大小官员,簇拥一顶硕大豪华的大轿来到郊外的一片开阔地。在这里,早设好了祭坛。祭坛是在刘伯温一手安排下设置的,十分讲究、排场:有黄天后土、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之神;有三皇五帝、禹、汤等圣君之位;还有庞大的乐队,凑出响亮的乐声,在空旷的大地上回荡。


朱元璋被仪仗簇拥着,银甲护卫着,登上祭坛祭告天神。祭完诸神,朱元璋庄重地站在那里,听刘伯温替他宣读祭文。


祭文读完,台下三呼: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事毕,朱元璋率百官转驾太庙,祭拜祖宗,追封四代:


尊高祖无皇帝、庙号德祖。


曾祖恒皇帝,庙号懿祖。


祖考回祖皇帝,庙号熙祖。


皇考曰淳皇帝,庙号仁祖。


封自己的父母为太皇太后。


从太庙出来,朱元璋又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社稷坛行祭,祈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保。


四十岁的朱元璋,心情好、精神也好,回到奉天殿,穿上龙袍,戴好金冠,登上宝座,南面称孤。


百官再次叩拜,三呼: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宣读即位诏书,曰:


“朕能做皇帝,是上天赐给的。原来蒙古人从沙漠中入侵中国,统治百年有余,四海豪杰,纷纷起来争夺天下,而今上天结束了他们的统治。朕本只是一个平常百姓,感谢上天的眷顾,祖宗有灵,终有灭掉强敌的今日,江山一统的今日。承蒙文武百官,贤士万民的劝进,让我来做皇帝。为文武大臣、为贤士万民计,朕于吴二年正月初四祭告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天下号为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是日恭谓太庙,尊封四代考批为皇帝皇后,布告天下,尽皆知之。”


朱元璋宣读完即位诏,群臣再次三呼万岁。朱元璋感情深长地说:


“朕首先要封的是马皇后,她跟朕一般平民出身,这么些年来跟随我南征北战,吃尽苦头,关键时候,她挺身而出,为了朕,丝毫不顾自己的安危,且爱军爱民,贤惠仁慈,立她为皇后,实在是当之无愧。”


众人听了,欢呼声一片。


李善长手捧金册玉玺,授给被封为皇后的马秀英。马秀英接过金册玉玺,疲惫的脸上露出安祥的笑容。这么些天来,她实在太忙了,忙得几乎是睡不成觉。


朱元璋接着封世子朱标为太子,作为开国大使的李善长,又送去金册玉玺。


朱元璋开始封功臣,李善长排首位,为中书左丞相,宣国公;徐达排第二,为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常遇春为中书平章、鄂国公……其余百官都晋升了官级。对刘伯温,朱元璋考虑再三,决定任他为御史台御史中丞。这个职务,是立于中书省之外的监察机构,位置重要,凡有丞相缺位时,便以御史中丞充任,这是历代的规矩。可是不知为什么,当朱元璋有意向刘伯温透漏这一封赐后,刘伯温却找到朱元璋执意推辞说:


“御史中丞,伯温实不能胜任。”


朱元璋追问其详,刘伯温只说:


“伯温非嫌职轻,实在是才能有限,恐难胜任。”


朱元璋听了沉下脸来,坚决地摇摇头。刘伯温只好跪拜谢恩,起身时,却瞥见朱元璋一种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