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南北开战(8)

作者:王忠和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27

|

本章字节:7820字

一路溃败下来的张宗昌在天津也不能立脚,决定去东北投奔张学良。张宗昌不想让天津落入冯玉祥之手,便说服傅作义来接管,还特意划拨两个团给傅指挥。张的参谋长李藻麟准备联系白崇禧,使张加入革命军,但是白提出张宗昌必须下台,当然这是张不能接受的。张宗昌把队伍集中在滦县一带,听到张学良决定易帜,便赶到沈阳请求张学良收留他。


张宗昌军全算上还有十万左右的部队,声称要出关整顿,准备将来为大帅报仇。张学良嫌张宗昌军队纪律太差,怕给东北带来麻烦,又怕引狼入室,鸠占鹊巢。所以张学良只给张宗昌军两个师的编制。为此张宗昌大骂张学良忘恩负义。最终,张宗昌的队伍在滦县被白崇禧、张学良前后夹击,全部溃败。张宗昌只身逃往大连。


北伐战争结束。


3北伐结束


6月4日,国民政府派代表与张学良、杨宇霆在北京谈判,提出双方政治解决遗留问题的三点条件,一是东北悬挂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旗,一是张宗昌军队必须接受改编,一是承认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奉方没有答应。


对张学良的东北该怎么处理,当时几个主要领袖的意见是不同的。


阎锡山获得河北、察哈尔及京津一带,乃中国繁华之所,他虽然也主张追击奉军,但他最担心的还是冯玉祥。因为冯玉祥早年长期占据北京、河北一带,现在总怕冯玉祥夺回他的地盘。冯玉祥因为与奉系是多年的宿敌,现在好不容易将其打败,认为应该勇追穷寇,彻底消灭奉军,永绝后患;另外他也有拿下东北、将其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图。


蒋介石则不愿意再与奉军打下去,主张政治解决。李宗仁的桂系名义上有白崇禧掌握的几个军,但因为这些部队原来都属于唐生智的部队,不大稳妥,所以也倾向于政治解决。但是蒋与李又各有打算,蒋介石极力拉拢与张学良的关系;桂系看蒋介石笼络张学良,白崇禧就着力联络与杨宇霆的感情,恰好白、杨两人都有“小诸葛”的绰号,大概是惺惺相惜吧。杨宇霆反对易帜,与张学良有分歧,白崇禧想制造矛盾以杨代张。10月17日,白崇禧与杨宇霆会见于滦州,暗中密谋以杨宇霆取代张学良。不料此事被蒋介石得知,蒋与新桂系勾心斗角,遂密告张学良早做防备,后来才有张学良除去杨、常(常荫槐)之举。


再有,京津克复之后,在利益分配上,各方又起矛盾。阎锡山得利最厚,而冯玉祥仅得到北平市长和崇文门统税局。其实这也是蒋介石故意制造各方矛盾,他好从中操控。蒋介石一向不以诚待人,明乎此,他为什么失去大陆的原因也就思过半矣。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在北平召开“编遣会议”。原打算裁军撤兵,但是蒋只想裁别人的军队,自己的嫡系反倒要扩大,引起各方不满。结果议而不决,毫无结果。在开会期间,冯玉祥特意将与会者请到故宫赴宴,席间让故宫的职员出面证明自己在驱赶溥仪出宫时,并没有拿紫禁城内的一草一木。与会者心知肚明,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手段,只有这个一向善于做伪的“基督将军”才做得出来。


7月6日,与会者前往香山碧云寺祭拜孙中山陵寝。蒋、冯、阎诸人,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哭天抹泪,大肆表演了一番。政治家本来都会作秀的。


再说,1928年7月19日,日本新任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见张学良,转达了日本内阁对于中国东北问题的意见,让张学良静观形势,切勿急切易帜;还劝张学良保境安民,日方可以提供一切帮助。说穿了,目的就是不让张学良与国民政府妥协,仍然保持东北的独立地位。张学良犹豫未决,日本又派老资格的中国通、前驻华公使林权助以吊唁张作霖为名,企图说服张学良。林权助又是以赠勋章拉拢,又是以出兵威胁,使尽各种手段阻止中国的统一;最后日方图穷匕首见地告诉张说:“日本政府具有反对东北易帜的决心,即使指为干涉内政,亦所不辞。”其染指中国的企图可谓图穷匕见。张学良顾及国内外诸多因素,密电南京请求暂缓易帜;同时通电蒋冯阎李各大员,建议召开国民会议——一方面借以解决国内争端,一方面是对付日本的手段。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东北全境悬挂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旗,北伐战争的目的实现。至此,北伐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就全部结束,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北伐战争成为历史。


之后,国民党统治二十余年,其政治腐败,贪赃枉法之风比北洋政府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怪乎被舆论界批评为“军事北伐,政治南伐”,即国民党虽然军事上胜利了,但在政治上其实是吃了败仗。


自从国民党掌权之后,虽然表面上摈弃了“联俄容共”政策,实则还是“以俄为师”,实行一党专政,人治重于法制。而其中枢领导以扩张个人权力为目的,终于酿成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人明争暗斗的局面。蒋介石纵横捭阖,机关算尽,成为一人独大之后,又乘机扩大党内派系斗争,以便从中渔利;而且以“革命”为护符,动辄诬人以“反动”,以致人人缄口,不敢因片言贾祸,遂造成政治腐败、军事独裁的万劫不复状态。


五脆弱的统一


1新军阀中原大战


北伐虽然胜利,但盘踞中国的地方军阀仍然划地而治,计有,江、浙、闽、赣、皖五省及沪宁地区的蒋介石,广西、湖北,及唐山地区的李宗仁,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与京津一带的阎锡山,自青海直到京津附近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冯玉祥,湖南的程潜,广东的李济深,还有东北的张学良——东北虽然易帜,但仍然处于独立状态。至于云南、贵州、四川则似乎是“化外之地”,新疆、西藏、内蒙古更是不在话下。所以,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事实上,仍是处在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状态。


蒋介石于1929年1月召开“国民军编遣会议”,名义上裁军,实际上是玩“杯酒释兵权”的把戏,消弱对手势力,唯我独尊。蒋介石听从其策士张群的建议,采用“以军事对付西北,以政治对付西南,以外交对付东北”的策略,准备削平割据,一统天下。


1929年3月,蒋、桂双方为了争夺两湖地区,爆发蒋桂战争。6月,蒋介石策反了桂系的李明瑞,武汉不战自屈,首先解决了李宗仁、白崇禧。1930年,蒋决心以武力解决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见蒋介石欲并吞华北,遂与冯玉祥联合起来对抗蒋。


1930年2月10日,阎锡山致电蒋介石,要求下野,但电中谓“共息仔肩”,吁蒋共同引退。12日,蒋回复阎,拒绝辞职。国民党中宣部20日发表“告同胞书”,声明“如有称兵作乱者,当以武力讨平之”。针对此,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45人于2月23日联名通电,反对蒋介石代表的中央。汪精卫也立即响应。


但是,两边的实力旗鼓相当,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便极力争取张学良的支持。去关外的北宁路上,冯、阎和蒋的代表络绎不绝,但张学良不愿意再打内战,遂于3月1日发表通电,呼吁双方停止内争一致对外,并未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3月15日,阎、冯在太原邀请各方代表商讨联合反蒋。推举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司令。张学良拒绝接受,表示置身在外。接着,晋军开入北平,将政府所属军政机关封闭、接管,并沿着平汉、陇海两线增兵。


5月1日,蒋介石发布讨伐令。冯、阎也在郑州会面,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双方各自动员兵力号称百万,鏖战于陇海、津浦、平汉三线,开始了现代史上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张学良拥重兵坐镇关外,举足轻重,6月21日,老蒋的国民政府委派张群为特使,带去了“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印信。这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帽子,张也未予接受。同时,阎、冯也派员游说,谋求合作。


战争开始时,蒋略占上风,7月间,冯、阎军队联合攻击陇海一线,两军形势发生逆转。这时,汪精卫、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于8月7日在北平召开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成立第二号“国民政府”,选举阎锡山为主席。9月9日,阎在汪精卫等人偕同下在怀仁堂就职。北平闹出了双包案,蒋介石更加着急,又于9月间电促张学良,请他立即就职。


尽管这些风云一时的人物,今天联甲讨乙,明天合丙倒丁,却无一不嘴里高喊为了民族、为了国家的革命口号。清末太傅陈宝琛冷眼旁观,在他看来不外都是加速亡国的争斗而已,他在《落花诗》中写道:


柳棉榆荚各漫空,轮转阎浮共一风;


啼晓相闻奈何鸟,抱香不死可怜虫。


东扶西倒浑如醉,北胜南强未有终;


为谢砑光赓舞曲,鬓丝秃尽净名翁。


2张学良入关


此时,蒋与冯阎双方均已打得筋疲力尽。张学良终于在9月18日公开通电呼吁和平,实际上表明了拥蒋的态度。东北军组成第一、二边防军,第四次入关,9月26日和平接收平津地区,十天之内,冯、阎退出。遂使绵亘数月、死伤逾三十万人的中原大战顿告结束。蒋介石表面上统一了中国,全靠张学良的鼎力相助,于是除了加封他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之外,又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不到三十岁的张学良的政治生命达到了巅峰。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素以刚正褊狭著称,曾引《左传》郑庄公纵容共叔段为喻,表示对张学良任命的不满,但他这党国元老已是过气的英雄,老蒋哪里会理睬他?老蒋为笼络张学良,特在北平为他建立“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行营”,节制奉、直、黑、晋、冀、察、热、绥八省军队。老蒋还大封东北军诸将,以第一军军长于学忠为平津卫戍总司令,第二军军长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


但是张学良长期驻跸北平乐不思蜀,且奉军大量进关,遂使东北防务空虚,不久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不能不说与此有极大关系。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