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品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0
|本章字节:11270字
所以每当不去侵略战争时,社会的经济就会衰落瓦解。奥尔汉想改变这种现状,所以效仿突厥塞尔柱人的军事采邑制,给那些骁勇善战,立下战功者封赏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把塞尔柱人的圣典统治方式一起接纳过来,从而使得奥斯曼人的司法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没多久奥尔汉就开始了对拜占庭帝国的远征,并在第二年成功地攻占了与君士坦丁堡遥遥相望的尼克米亚城。攻占这座城堡有两点重要意义。从军事的角度讲,拜占庭残存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部队已经被孤立了起来。虽然拜占庭帝国还可以勉强通过海路和这些军队保持着联系。但两者之间的陆上通道则被彻底的切断了。拜占庭对这些部队进行大规模增援的可能性被降到了零。虽然拜占庭有冲破奥斯曼海上封锁线的可能性。但是只要战争爆发。拜占庭大规模增援的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何况他不一定有这样的实力。从政治的角度讲,奥尔汉给了自己的子民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这样可以提高其的权威和安抚国内的民心有着不小的作用。更由于军事上的理由,使得奥尔汉以后对于拜占庭帝国军事行动将变得更加的容易。不断增长的财富和渐渐减少的损失,这样的结果对于军队的士气和国内的建设有着不小的作用。而且这座城堡的陷落也使得一些较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了拜占庭帝国就要灭亡的现实。使得奥尔汉在今后扫清拜占庭其他领地的时候,所受到的阻力将越来越小。而这些被孤立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拜占庭部队,也最终在十年之后被完全消灭掉了。
公元1354年,奥尔汉在夺取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全部领土后,并未有止步欧洲的意思,他趁出兵援助他的岳父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坎塔丘济反击塞尔维亚人之机,占据了达达尼尔海峡岸边的战略重地加里波利。为今后对欧洲的征服建立了基地。就在同一年,巴尔干半岛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将濒临达达尼尔海峡的拜占庭帝国城市格利博卢的城墙损坏,驻守在附近的奥斯曼军队乘势攻占格利博卢城。他们声称是真主将该城赐给了奥斯曼人,由于该城居民大部分因地震引发的鼠疫而死亡,大量的奥斯曼人被从亚洲迁居至该城。
以后,奥斯曼人又借机攻占整个加里波利半岛,将之建设成奥斯曼帝国向欧洲进军的桥头堡。
由于常年征战在外、国事又如此繁重,严重损害了奥尔汉的身体健康,在奥尔汉病倒后不久,就于1359年逝世。不过奥尔汉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留下了一位优秀的继承人—穆拉德一世。
1359年奥尔汉去世后,他的儿子穆拉德继位即穆拉德一世,而他的母亲就是拜占庭的公主尼鲁拂尔。但是穆拉德并没有因为血缘的关系就放过拜占庭帝国。穆拉德的一生和他父亲、祖父一样不断地蚕食着拜占庭帝国。
穆拉德一世刚开始继位巴尔干地区作为帝国的主要进攻方向。这不仅仅是因为巴尔干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另外还因为此时的巴尔干是最混乱的时刻。拜占庭皇位的继承者、希腊野心勃勃的独立王公、威尼斯和热那亚为首的意大利城邦、基督教的教皇和十字军骑士团,都为了巴尔干上的每一寸土地而想尽了办法。事实上当穆拉德一世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巴尔干的时候,他的帐篷之里却不乏基督教的同盟者。
当奥斯曼军队在亚德里亚海海岸出现的时候。曾经作为拜占庭帝国核心的巴尔干地区,被彻底的与拜占庭帝国隔离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号称用不可攻破的坚城,从此变成了一座彻底的孤岛。1363年,拜占庭被迫承认穆拉德在巴尔干地区的主权,另外还自动请求成为奥斯曼国的一个藩属国。拜占庭帝国同时还屈辱地答应每年上税给奥斯曼帝国。
然而亚洲战事开始后不长时间,穆拉德就攻占了军事重镇安卡拉。
他利用威望、实力、金钱、外交等手段把奥斯曼帝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地又扩大了一倍。他的儿子巴耶济德一世更是和屈塔西尼亚突厥公国的公主联姻,并将整个突厥公国以嫁妆的形式并入了奥斯曼帝版图。
而另一个突厥公国哈米德突厥公国也在奥斯曼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
同意将其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卖给了穆拉德一世。并答应在他死后后剩余的公国土地将无常奉上。
穆拉德一世掌握政权以来的第一个重要战役就是阿德里安堡战役,并占领了阿德里安堡。阿德里安堡是拜占庭帝国在色雷斯境内最重要的军事、行政及经济重镇。穆拉德一世将奥斯曼首都由安那托利亚的普萨斯迁至阿德里安堡,并将阿德里安堡易名为埃迪尔内,以此表示他会带领奥斯曼帝国继续向欧洲扩张。
在阿德里安堡陷落之前,绝大多数的欧洲人都把奥斯曼人侵占色雷斯当作巴尔干半岛南部一连串混乱事件的一个插曲,但当穆拉德一世迁都后,他们了解到奥斯曼意图长留在欧洲。
奥斯曼对色雷斯所采取的举动让巴尔干国家震惊不已。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及塞尔维亚王国还没来得及准备应对奥斯曼人的侵攻。拜占庭帝国的领土零星处在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基及摩里亚之间。君士坦丁堡与其他两个地区的联系只能通过海路由意大利威尼斯及热那亚海权所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维系。此时的拜占庭帝国自身也受到内战困扰,不再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打败穆拉德一世。君士坦丁堡则倚靠着自己著名的城墙、奥斯曼海军力量的缺乏以及穆拉德一世履行1356年条款的意愿苟延残喘。
1366年,萨伏伊王朝的阿梅迪奥七世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走加里波利。1370年,穆拉德一世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色雷斯,奥斯曼帝国已能与保加利亚及由乌格列沙统治的东南部地区接壤。拜占庭帝国因粮食供应问题而无力对抗奥斯曼人,故拒绝合作。保加利亚在亚历山大死后分裂为史拉特辛米尔统治的维丁帝国及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希什曼以大特尔诺沃为首府统治的保加利亚中部。希什曼的皇位受到史拉特辛米尔挑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奥斯曼人的压力,他并没有余力参与乌格尔耶萨的计划。只有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参与,其他的势力或未能意识到奥斯曼的威胁,或唯恐在战争里遭到其他势力的攻击。
就在穆拉德一世征战亚洲的同时,一场反抗运动则在欧洲的巴尔干地区酝酿着。1371年,由塞尔维亚国王领导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组成的东正教十字军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并且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在战事开始之初连战连捷,兵峰直指奥斯曼首都。由于十字军进展的过于顺利,使得这支军队变得有些骄横了。
这时穆拉德一世则从亚洲调集了大批的军队。虽然加齐武士不愿意与信仰武士作战。但是面对异教徒则充满了战斗热情。
面对不断加强的奥斯曼军队,东正教十字军却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下场。更惨的是,在1371年7月23日。这支十字军一头就扎进了奥斯曼军队在马里扎河畔所设的包围圈中。结局是显而易见的,不到一天整个联军就被全部消灭。奥斯曼军队并乘势一举侵占了塞尔维亚南部的大片土地。
但是这场战役却并没有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多少正面利益。相反马里扎河之役,表面上让巴尔干各国感到恐惧。不过这种恐惧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让各国形成了另一次的东正教十字军。而此次东正教十字军依然是由一个塞尔维亚拉扎尔公爵率领。
1371年9月26日于切诺曼附近的马里查河爆发了马里查战役,由苏丹穆拉德一世麾下的军官拉拉·沙欣·巴夏对抗 112武。
卡欣·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及其兄约万·乌格列沙率领的七万名塞尔维亚人(包含保加利亚援军)。乌格列沙想对奥斯曼帝国首都埃迪尔内发动突然袭击,因为当时穆拉德一世身处小亚细亚,帝国首都的兵力较为薄弱,然而拉拉·沙欣·巴夏以其较为出色的战术发挥击败基督教的军队,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及乌格列沙战死。战后,马其顿及部分希腊地区都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由于兵力不足,塞尔维亚在大败后瓦解,乌罗什五世不久之后也逝世,尼曼查王朝走向终点。随后塞尔维亚中部分裂成许多独立公国,这使得塞尔维亚的领土大大削减。此时没有统治者能够带领他们,也没有领主被承认为君王。就在那时姆尔尼亚夫切维奇的儿子马高在战事里生还,自称为塞尔维亚国王,但他无力将君王的威信传达至马其顿中部普里莱普以外的地区。塞尔维亚陷入分裂状态,各公国之间亦互相攻伐。
在马里查战役后,奥斯曼帝国加紧了对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的进攻。奥斯曼帝国不断地袭击使得保加利亚沙皇普什曼被迫与奥斯曼帝国达成条款。1376年,普什曼同意臣服于穆拉德一世,并把自己的姐姐嫁给穆拉德一世。然而这一举动并没有让奥斯曼人停止对普什曼的边境进行侵占。拜占庭帝国的国王约翰五世也在战后不久同意臣服奥斯曼帝国,让穆拉德一世直接干预拜占庭帝国的内政。
1370年,保加利亚人及塞尔维亚人都得以喘息,此时安那托利亚局势稳定穆拉德一世加强了对拜占庭帝国的内政干预,进一步控制局势。在塞尔维亚,北方领主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在马其顿和黑山的强大贵族以及佩奇东正教修道院的支持下统一了大部分塞尔维亚领土。其他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领主,包括马高,则臣服于穆拉德一世,以维持他们的地位。
穆拉德一世在1387年为因安那托利亚的事务而离开巴尔干地区,不料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附庸遂则要试图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拉札尔与波斯尼亚的特弗尔特科一世及维丁的史拉特辛米尔结成联盟。
拉札尔拒绝履行作为附庸的义务,帝国军队随即起兵讨伐。拉札尔及特弗尔特科一世的联军在尼什以西的普洛尼克击败奥斯曼帝国军,这一胜利鼓励了希什曼对抗奥斯曼帝国,重申保加利亚的独立。
1388年,穆拉德一世返回安那托利亚,并向保加利亚领主希什曼及史拉特辛米尔发动闪电战,希什曼及史拉特辛米尔马上归顺。穆拉德一世继而要求拉札尔作为附庸并且上贡。由于拉札尔在普洛尼克的胜利给予了他信心,他拒绝了穆拉德一世的要求,转而亲近波斯尼亚的特弗尔特科一世及他的女婿、马其顿北部及科索沃的领主乌克·
布兰科维奇,以对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然而穆拉德一世在1389年发动了新一轮的征战,他召集了当时巴尔干半岛上最大规模的军队,包括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及马其顿附庸,普里莱普的马高亦在其中。拉札尔则以他旗下的忠实领主、科索沃的乌克·布兰科维奇、一支波斯尼亚人以及一些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人组成联军。
双方于1389年6月28日在科索沃波尔列相遇。
参战的双方在科索沃战役中打成了平手。然而关于这场战役的传闻却有许多,而现今历史对这战役的认识却不是十分透彻。可以肯定的是,穆拉德一世和拉札尔都已战死。穆拉德一世可能被匈牙利战士所杀,而后巴耶济德一世代替他的父亲成为奥斯曼帝国军的指挥,拉札尔被擒,随后被杀。两军伤亡惨重,塞尔维亚及波斯尼亚的残军撤离战场。奥斯曼人因损失惨重而没有继续追击。奥斯曼帝国因此放弃了色雷斯地区,科索沃战役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形势对奥斯曼帝国比较有利,奥斯曼帝国有安那托利亚的广阔地区作为后盾,能够承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塞尔维亚为了应付此役,用上了所有战力,经战后国力更加衰弱。战后三年,奥斯曼帝国迫使两名塞尔维亚领主向巴耶济德一世效忠。塞尔维亚年轻的继承人斯特凡·拉扎列维奇在1390年与巴耶济德一世签订归降协议,专注于应付渗透入塞尔维亚北部的匈牙利人。最后一位塞尔维亚的独立领主一直坚持到1392年。
1395年,巴耶济德率二十万兵力北上,越过多瑙河欲夺取匈牙利。整个欧洲为之震撼。巴耶济德将依靠自己的军事,扶植了一大批傀儡势力。所谓有奖必有罚。巴耶济德还处死了不少反复无常的附庸者。虽然巴耶济德虽然没有直接灭掉匈牙利。但是这种私言废立的行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大忌。
于是由匈牙利国王呼吁,教皇带头。尤其是法国在此事上表现了如此热情。而威尼斯也决定出动自己的海军参加此次的十字军行动。
在一系列背景之下,此次教皇的呼吁出奇的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内。
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波兰、捷克、威尼斯等地的军队就汇集成了号称二十万人的天主教十字军。这些军队组织松散形同乌合之众。
表面上看整支军队由匈牙利国王西吉斯领导。但是实际上西吉斯谁都领导不动。相反还常常被其他人领导。这支军队在还未出征就埋下了隐患。
这支松散的军队到达多瑙河附近的尼科堡时,恰好与奥斯曼军队相遇。十字军在一场激烈的内部战前作战会议之后,就只作出了一个进攻的决定。而怎样进攻,则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方案。这种为私利而背弃公益的做法,注定了这次十字军的结果将变得相当的悲惨。
曾经号称二十万的十字军。在短短三个小时之后就被彻底的击垮了。而欧洲最强战力的骑士部队,也在奥斯曼加里沙里军团的冲击下彻底的被击败了。随后就是其他部队仓忙逃跑而引来的无情追杀,以及为无意义的荣誉抵抗引来的彻底歼灭。战斗之后,十字军除留下了大批的尸体外,还有近一万名的十字军骑士被俘虏。而这些俘虏和后来被俘虏的人员加在一起超过了三万人。这些俘虏中除了300名高级贵族被各国以高额的赎金赎回外。其他的俘虏后来全部被处死。而此次战役名义上的统帅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幸好逃上了威尼斯的军船才没有被俘虏。而此次十字军行动也成为了整个十字军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终结。
巴耶济德一世在此战之后不久就开始对于巴尔干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几年之后,除了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地区和希腊的个别地区之外。整个巴尔干地区几乎都处在奥斯曼帝国的掌控之中。
而此次胜利也使得巴耶济德一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躲在埃及不敢露面的伊斯兰精神领袖哈里发授予了巴耶济德“罗姆苏丹”的称号。而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里,巴耶济德则拥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加齐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