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谨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7
|本章字节:11244字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追求卓越是人的本性。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差生和优生之间的差别不是能力,而是心理。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差生的心理成长轨迹是这样的:
遭受打击→自卑→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他能接受一点肯定的信息,那么他就能突然爆发,重新找回自信,甚至能成长为优生。
关注孩子的成功需求
孩子有自己的成功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常常被大人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大人的成功需求。在大人需求的束缚下,孩子的潜力慢慢沉寂,并出现假死亡状态,这就是“差生”心理。
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界上的。这就是孩子的生存意义,也是其赖以挖掘潜力的刺激源。可大人总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一个生活意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导来学习和生存。就像“买椟还珠”,只要了孩子的壳,而没有留下孩子原有的强大内心。
我有一个同学,叫王善喜,属于滑稽好动派,回答问题时,常会忍不住爆出一些非常好玩的段子。
王善喜爸爸是学校教导处主任,他经常训斥王善喜,说他扰乱课堂秩序不对。王善喜起初老实(他自己解释是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打骂多了,他也就皮了。
一天自习课,王善喜正和前桌大声辩论,主任巡班,逮了个正着,他撸起袖子就要教训王善喜。
王善喜马上跳起来,说:“联合国有令,不得打骂儿童。否则,你会遭到弹劾。”一边说,一边借着同学和课桌的掩护跑开。
主任气得直翻白眼,他大步流星地赶过来追打王善喜。这时校长进来了,他进门就说:“联合国来电话了,谁能来接一下?”
王善喜马上举起手,说:“我,我。只有我跟他们熟。我从小就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大人物。”
于是校长就把王善喜带走了,主任也只好跟着出去了。
大约十几分钟后,王善喜欢蹦乱跳地回来了,他说:“你们都别理我啊,我现在要起草一份文件,等到活动日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我大显身手了。”
几日后的全校活动日上,王善喜上台表演了一段自创的单口相声,掌声连绵不绝。今天,我已经想不起活动日上的节目,也想不起相声的内容,但那掌声却声声在耳。
现在,王善喜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他总是能用幽默化解一些尴尬的时局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需求,与这个成长需求对应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如果父母遏制孩子的成长需求,那么也就等于遏制了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能力的发展。
我刚当班主任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女孩子叫齐小新,特喜欢穿衣打扮,她妈妈为此没少费口舌。
小新穿的衣服虽然不算是奇装异服,但是她总是会做点文章,以使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她会故意在衣领上别个小花,或者在外面套一件说不上是马甲还是短裙的东西。
同学们对于齐小新的这种做法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她有创意,有的说她是臭显摆,甚至有的说她是青春期要来的招摇。这样的议论听多了,我就坐不住了。
我从农村出来,很崇尚简朴,不喜欢齐小新这样迷恋打扮,因此,就和她妈妈来了一个家校互动,一起给齐小新上课,企图让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齐小新的妈妈常常跟她念这个经,她不以为然,但是当她第一次受到我的批评时,显得很惊讶。她说:“老师,我不觉得我有什么错误。”说完扭头就走了,弄得我特别尴尬。
但小新的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警示,我开始反思:小新的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错误呢?我不能对她进行正面指导吗?
后来,我有意识地让小新为班级做黑板报,还让她在艺术节中为同学们设计服装,小新很喜欢,工作热情高涨。不仅如此,小新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学习时也特别专注。
去年夏天,小新给我来信说,她有一个到香港服装设计学院去学习的机会,但她更想到传媒大学去深造。
孩子的成功需求一旦得到父母的尊重,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而这会带动他学习相关的其他专业,即使他的成功需求有偏颇,也不会影响他成才。
自从我母亲离世,我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不吃不喝。我父亲说,有一段时间,我显得特别呆,就是瞪着两个大眼睛看前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父亲很担心我,经常抱着我到各家去串门,让他们逗我说话,喂我吃饭。但他越这样,我就退缩得越厉害。父亲唉声叹气,不知所措。
很多邻居也说,这个孩子恐怕要废了。
我不知道这样持续了多久,反正后来,父亲把我送进了医院。有一位老中医特别和善,他没给我吃药,就和我聊天,他问我:“你想你妈妈吗?”
我点头。
“你知道你妈妈在哪里吗?”
我摇头。
“你妈妈在二十年后等你呢。你得吃饭、长大,才能看到她。”
大概就是这样特别简单的对话,但对我特管用。自那以后,我开始吃饭,开始努力地渴望长大,甚至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特别想见我的妈妈。
即使孩子有负面的“成功”需求,父母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欲望,做正面指导,让孩子看到光明和希望。
蒙老师心语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一套刺激机制,他的眼睛在看,他的耳朵在听,他的大脑在运转,他的欲望在产生。父母要做的,就是捕捉他的正向欲望,宽容他的偏离欲望,指导他的负向欲望,让孩子永远有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给孩子一点刺激
让孩子产生自卑感,这是教育的大忌。但这话也需要辩证地理解。
如果孩子过于骄傲,或者已经没有什么野心,就需要给孩子一点刺激,让他能够奋起。
心理学上有一个奋起效应,就是当人受到挫折后,不但不气馁,反而会激发出斗志,想要去改变现状。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心理变得强大,也可以适当给孩子一点刺激。
小语小时候喜欢,擅长写作文。她七岁的时候,我妹妹的儿子优优出生。当天,小语就给优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你妈妈是你的英雄,你是你妈妈的骄傲。”
我妹妹看后很高兴,在给优优做水晶脚印时,特意把这句话也印在了水晶上,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自此,小语的文采就被大肆传播开来。那段时间,来我家串门的亲戚都会对小语说:“这不是未来的大作家吗?”
我一直留意,但并没有看出小语的骄傲情绪,很为小语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高兴。
一天,小语拿着田字格本对我说:“妈妈,你看上面这几篇文章哪篇好?”
我看了一下,田字格本的封面上写了几个人的名字,小语跟我解释说,这是她组织的作文学习小组成员名单。
为了鼓励小语这种自学热情,我很认真地翻阅了那个本子,上面大约有七篇文章,作者都是化名,有的叫蓝莓,有的叫紫水晶,有的叫水蜜桃,很有点意思。
内文里,水蜜桃的文章写得最好,也最多,文字很灵动,而蓝莓的字迹最潦草,虽然很长,但人物介绍混乱,我只是大略看了一眼。
在评价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小语立刻撅起嘴来,问道:
“蓝莓的文章不好吗?”
我一下明白了,蓝莓的文章可能是她的。我又认真看了一下,然后说:“文章不能算不好,但其中的一处人物介绍出现了差错,而且字迹太草,致使困难,给我的第一感觉不好。”
小语忽然就哭了,说:“你知道我是用十分钟写出来的吗?多不容易啊!”
我等小语哭完了,说:“你是让我做评判人的,可没说让我夸奖你。你做得不好,得能让我批评才行。”
“她们都用了好长时间才写完。”小语又争辩道。
“我只看文章,文章里并没有显示出谁写文章用了多长时间。”
“那我也用三天写一篇好文章,你看看。”
“好,我等着。”
孩子也会产生比较之心,拿自己和别人比,他当然希望自己胜出。
父母要肯定他的这一做法,但同时要给孩子一个公平的平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与长处。
“肥猫”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绰号,因为他太胖,而且特别贪吃。
体育课几乎是“肥猫”的灾难课,从跑步进入操场开始,“肥猫”的喘息声就拉开了序幕。
我们班级的体育成绩因为“肥猫”被拉下来很多:跑步,他不及格;跳远,他不及格;跳绳,他不及格。反正考什么,他什么不及格。
每次测试,体育老师一看到“肥猫”上场,就会放下记录本,长叹一声:“‘肥猫’时刻来临了。”同学们就会哈哈大笑。
“肥猫”也很难过。但我们小的时候,农村根本就没有“减肥”
这一说,肥胖就是富贵的象征。
有一年冬天,“肥猫”的奶奶领着“肥猫”去串亲戚。走到离家一里地远的郊外时,奶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贼冰”(上面被土盖着的冰),摔倒在地。
“肥猫”连忙扶奶奶,但是他虽然那么胖,力气却很小。因为是冬天,又是郊外,路上没有人。奶奶躺在地上,对他说:“快,赶紧回家去找你爸爸。”
“肥猫”马上就往回跑,可是跑了一会儿,他就喘不过气来,只好坐在地上休息,等休息好之后再跑。等“肥猫”把爸爸找来时,奶奶已经快冻僵了。
“肥猫”的奶奶住院了,花了很多钱。我记得我和妈妈去看望“肥猫”的奶奶时,她忍不住抱怨说:“要是‘肥猫’不肥就好了。”
我当时就看到“肥猫”一副特别羞惭的样子,低着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肥猫”不那么肥了,跑步也比原来快多了。
结合孩子的善心、良心,还有其他的正向之心,对孩子进行小小的刺激,能让孩子自觉改正错误、毛病。
陶京特别喜欢踢足球,小松和小语小的时候只要找不到他,就说:
“爸爸一定又去哪里踢足球了。”
随着年龄增长,陶京的体力开始下降了,他再去一些学校足球场,就会被人淘汰出局。那段时间,陶京非常落寞,简直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但后来,他想出了一个继续踢足球的办法,那就是叫上小松,和小松一起踢。小松虽然小,不能给陶京带来竞争运动的快乐,但是通过教小松一些技巧,陶京还是能自得其乐的。
但小松并不是随时恭候、随叫随到,他有很多不踢足球的理由。
陶京很有办法,他骄傲地说:“你是怕败给我,也是,毕竟你技术不过关……”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陶京话还没有说完,小松已经抱着足球等着和他较量了。
激将法是最常见的刺激方法,很多父母都会使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说特别伤孩子自尊的话,不要频繁使用。
蒙老师心语
给孩子泼冷水是有风险的,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谨慎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均衡孩子的内心感受力和承受能力,即孩子是否有做某事的欲望。如果孩子根本就对某事没有兴趣,那么即使使用此法,也不会有效,只会伤害孩子。
孩子是你的,也是社会的
当下的孩子都是独生子,被父母当成宝贝一样疼着、供着,为了保护孩子,父母会在很大程度上挡在孩子社会化进程的路上,使孩子变得孤独、自私。
教了几年书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孩子都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他们心中只有被宠的意识,根本就没有付出和奉献的想法。
我能有这个认识,源于我班上一个叫王文远的男孩的提醒。
某个早自习,我给学生读一篇小文章。文章说,跳蚤本来跳得很高,但有人在它的头顶上加了一个玻璃罩,跳蚤跳起时,撞到玻璃罩上,之后,它就不敢再跳高了。即使撤掉玻璃罩,它也不再有跳高的能力了。
我刚读完,王文远就大声说:“我就是那只跳蚤。”同学们听到这话都哈哈大笑。我也笑了,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你们知道吗?我以前有预测能力,我能测出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可是我的这一超能力,被我妈妈给扼杀了。”
有同学立刻斥责王文远胡说八道,语文课代表文雅还举出例证,说有一次,王文远给大家预测天气,说第二天风和日丽,结果不但不是风和日丽,反而是飞沙走石。
我看到王文远和几个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想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就问:“为什么你认为你有预测能力?想一想再说。”
王文远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其实是有一天,我表姑到我家唠嗑,走的时候跟妈妈说她明天要出门,也不知道天气怎么样。我就说明天有雨,不要出门。结果第二天真的下雨了。”
“你为什么说第二天有雨呢?想一想再说。”
“嗯——哦,可能是奶奶告诉我她腿开始疼了,我想,肯定就是要变天了。但是我舅舅有一次去外地收粮食,他问我天气怎么样,我说一定晴好,结果真的是晴天。”
“那你又是凭什么做这个判断的呢?是不是你奶奶腿没有疼?”
文雅问道。
“当然不是,我就是很希望舅舅一帆风顺。可是我妈却说我胡说,所以,我家来人,她都不让我说话,闹得我现在才这么笨。”
“你是说因为你不说话,你才没了预测能力?”文雅的话非常犀利。
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
“你别说,我有时候闻人们衣服的气味,就能判断出阴晴;有时候,我也会根据人的病情判断天气,反正每个人肯定都能给我提供点信息。”王文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