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谨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7
|本章字节:11264字
大人们都睡了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偷偷溜出来,找一个秘密基地开始玩。
二愣家的场院就是我们的一个秘密基地。这个地方离院子远,我们大声吵嚷,大人们也听不见,而且有一个窝铺,可以藏一些玩具。
那年夏天,我堂哥和几个男孩子要做一辆小汽车,就向所有来场院玩的孩子征集零件,有的孩子拿来了木头,有的孩子拿来了工具,有的孩子拿来了铁钉……
我们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就把自己的画笔——那时候很少的——拿出来,准备最后为汽车上色。
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汽车怎么做,村里没有人家里有汽车,摩托车倒是不少。于是有人提议做摩托车。
但即使是摩托车,也没有人会做,什么发动机,什么油箱,什么离合器,这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词汇,甚至有人还不知道这些词汇。
这倒不影响伙伴们的造车情绪。
造车的过程,像模像样。堂哥画了一张草图,然后就开始分工:
有的人打造轱辘,有的人砍削车把,有的人负责做后车架。
我们这样折腾了一个月,却猛然发现,那两个轱辘特别沉,一个人是推不动的。而且,前后两个轱辘怎么也连不成一条直线。
祸不单行,我们正研究怎么继续做下去时,二愣的爸爸发现了我们的行动。当他看到自己窝铺里面居然有那么多工具、木头和铁器时,吓了一跳。他明白后,马上制止了我们的活动。
我们一无所成,有意思的是,二愣的爸爸为那辆未完成的汽车找了个买主,是县城里一个绘画馆的,我们几个小伙伴每人分得了一笔钱。那大概是我们第一次赚钱。
就某种意义来说,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幸福,虽然农村的资源匮乏,但是孩子们的玩具却是没有限制的,而且孩子们的合作关系也非常简单、淳朴。城里的父母,你们怎么想?
小松三四岁的时候,很喜欢在小区的花园里找蚂蚁玩。蚂蚁太小了,小松很想把它捏起来,但是经常失败,不是蚂蚁顺着指缝跑了,就是小松把蚂蚁捏死了。
奶奶告诉他:不要伤害蚂蚁。小松并不懂,见到蚂蚁,还是要碰一碰。
有一次,小松看到冬青树上停着一只蜜蜂,马上就伸手过去,准备捏捏它。奶奶见状,吓得大喊:“别动它!”但已经晚了,小松的手已经被蜜蜂蜇了。
小松受到惊吓,又感觉疼痛,马上大哭起来。奶奶连忙把小松手上的蜂针拔出来,然后把他抱回去给他处理手。
陶京回家后,小松很委屈地对他说:“爸爸,蜜蜂很坏,它今天杀我了。”
奶奶连忙告诉了陶京事情经过,陶京笑了,说:“蜜蜂其实很可怜,它蜇完人之后就要死了。所以,它如果不是受到威胁,是不会蜇人的。”
你可能认为小松那么小,根本就不懂,其实不然。小松长大以后,一点也不怕蜜蜂,甚至经常跟别人说:“你别惹蜜蜂,不然它就没命了。”
当孩子在破坏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时,父母就要及时补救,给孩子讲原理,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排除孩子的心理阴影。
蒙老师心语
孩子们都是破坏着长大的,这样说,有点夸张,但实际上,每个孩子,即使是最文静的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只是,破坏不是孩子的本意,他只是想要知道更深层的原理,或者发挥自我创造能力。总之,父母要保护孩子探索的欲望。
不要赋予成绩太多含义
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符号,代表着孩子学习某种项目的状态。
如果父母过于看重成绩,赋予成绩很重要的人生意义,那么它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成绩是学习的结果,好的结果固然可以激励孩子,但是如果把成绩作为孩子学习的唯一目标,那么孩子就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了。
我小学同学张燕青是班里的最后一名,自然是老师的重点管教对象。那时候我们很少开家长会,但张燕青的爸爸却经常得到学校来,因为张燕青经常改成绩。
张燕青改成绩的本事很高,开始,他是学习老师的笔体,简单改数字,他爸那时候只是看成绩单,其他根本不管。但后来,这招不行了,张燕青又学着复印成绩单。
其实我现在想来,张燕青非常聪明,尤其是他写的作文,奇思妙想,就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一定有他那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张燕青的语文成绩却并不理想,因为他不喜欢写字,字迹潦草,而且拼读经常出错,笔画笔顺也是错误百出。这埋没了他的才华。
我记得张燕青的爸爸想尽了办法,让老师给他加作业,给他找学习对子,我就是他的学习对子之一,所以对他记忆深刻。
我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100分,他得了26分,成绩差到家了。我就按照老师的要求,一题一题给他讲。
我低头讲了半天,见他没啥反应,抬头一看,张燕青正用手转着铅笔,连看都不看我。大概那时候正是宣扬“男女授受不亲”的敏感年龄。
我非常生气,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听?”
他懒洋洋地说:“哎呀,你就别费力了,免得人家说你另有居心,对我有意思。”我一听,真是气得五脏六腑都要炸了,就不再理他。
张燕青意识到说的话有些过分,就嬉皮笑脸地说:“哎呀,你别误会,其实,我就是不想学习。”
“你多有本事,为什么这次没有改成绩啊?”我讥讽道。
“我改了,可是被我爸看出来了,现在这招不好使了,我得想新招。你要是真心想帮我,不如下次考试的时候给我抄抄吧,这样我的成绩好了,我爸就不会打我了。”
我无语。
如果只关心孩子的最终成绩,而不看孩子平时的表现,那么就容易忽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感悟能力,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学习差的问题。
我有个学生的母亲崇信佛教,经常念佛、做早课晚课。她为人也特别温和,有一种很自然的力量。
她的儿子体质特别差,经常生病,每次生病都要住院,一住院就会很长时间,落下很多功课。但我从来没有为这个孩子的学习担心过,因为他的母亲很会补课。
我说的这个补课并不是帮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位母亲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几乎无法帮助儿子学习。
她补课的方式是制作一种特殊的图标,就是生病之后成绩的状况,还有未生病时成绩的状况。这个表格是最简单的柱状表格,而且,每个成绩柱都有一个好看的颜色,一目了然。
当成绩高过80分时,是鲜艳的红色;到90分以上,是漂亮的紫色;6080分,是黄色;再下面就是绿色。
我一开始知道这位母亲有这个成绩表格后还很担心,我虽然也看重孩子的成绩,但我不希望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因此,我劝这位母亲,不要把成绩表给孩子看。
这位母亲说:“这是孩子的意思,只是颜色是我加的。我发现,每次遇到红色成绩的时候,他就显得特别兴奋,学习劲头也特足。佛法讲:佛是根据人的不同根基而说法门的。教育不也应该这样吗?”
我听完后很诧异,后来看了《色彩心理学》,才想明白:也许,这些颜色对这个孩子的心理有不同的刺激作用。
即使我们真的看重成绩,也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用能激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取得高分,而不是简单地在分数上给孩子施加压力。
我的高中同学萨仁花平时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只要考试,就会出问题,不是睡不好觉,就是临场发挥失常。
我曾经问过她:“你就不能把考试当成平常练习一样吗?”
她说:“我也想啊,可是我总想考出个好成绩,可是越想考好,就越差。”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
“从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这样了。我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妈头天晚上一直在絮叨:一定要好好考啊,考出个好成绩给你爸爸看看,也给妈妈争口气。”
“你妈这是给你压力啊。虽然你爸和你妈离婚了,但他毕竟是你爸,不会因为你考不好就对你不好。”
“那时候我爸很少回来看我,所以,我总以为是我学习成绩不好造成的。”
“难怪。”
如果把宝全压在孩子的成绩上面,那么孩子就会对考试产生紧张感,影响发挥。一旦成绩不好,又会出现考试恐惧症,并形成恶性循环。
蒙老师心语
有很多值得父母关心的数据或者现象,比如孩子的学习激情、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为什么我们只去看结果呢?如果父母在平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在最后关头,在成绩上做文章,那么永远治标不治本。而父母过于关注成绩,还会使孩子出现考试恐惧症。
培养孩子的“优等生”心理
你仔细研究一下优等生,就会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在学习上是游刃有余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心理能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并能让孩子保持好的学习状态。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平时学习并不十分出色,也不怎么努力,但很聪明,他们也相信自己的聪明,因此,一到最后关头,他们就会突然发力,逼着自己学习,从而取得很好的成绩。
我同学张燕青就是这样的人。进入五年级之后,不知道他是受了什么刺激,整个人变得非常安静,尤其上课的时候,简直可以用“全神贯注”来形容。
就连我的老师,也被张燕青的这种状态感动了,每次都夸他:“张燕青真是长大了,进步了,你们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那咱们班就不会有后进生了。”
张燕青对于这样的夸赞并不以为然,他说:“马上就要见真功夫了,我要是再不努力,人们就会把我当成傻子看了。”
眼看着学习成绩是直线上升,张燕青自己也是满心喜悦,常常会说:“跟你们说了我不是普通人,只是平时不发力,现在要发力了。”
有一次考试,很多学生都不会做的题目,张燕青却做出来了。老师在班上又表扬了他。他依然毫不客气地说:“老师,跟您说了,我就是一个‘三好学生’的料。”
老师瞪了他一眼,说:“别骄傲啊。”
“不骄傲,我就是说我有自信。”他辩解道。
也许他并不是辩解,因为有一次,他找我讲题,我问他:“你哪儿来的那种自信,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
张燕青说:“以前我是超不自信,一整就十几分、二十几分,哪儿来的自信啊?但后来我做了一个梦,说我是某个年代的文曲星下凡,那之后,我就特自信。”
“切。”我嗤之以鼻。
他很真诚地说:“真的,这话我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我做数学题的时候,不管多难,我就想着,这道题,我肯定能做出来,我就那样盯着题目看几分钟,马上就有思路了。”
“哄人。”
“你试试。”
我真的按照他的说法做了,的确有些效果。不信,你也可以让你的孩子试试。
如果孩子屡次受到成绩的打击,屡次得到家长、老师的“差生”
评价,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差生。但如果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那么他就真的能学好。
嘉嘉是转学生,因为他父亲的工作经常变动,他在小学就转过三次学。在第一所学校,他是第一名;在第二所学校,他是前三名;到了第三所学校,他就成了上等生。
虽然上等生也不错,但对嘉嘉的影响挺大的,他越来越不自信。
他的妈妈经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也不能怪你。”这使得嘉嘉更加觉得自己渺小了。
由于嘉嘉的语文老师是学校的大队委,工作任务重,她经常会找一些学习好的同学批改作业。
有一次,嘉嘉放学回家后很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是我给同学们批改作业。”
嘉嘉妈妈一听,说:“你学习那么好吗?”
“也没有啦。很多人都评改过。”嘉嘉说完念了几个名字。
嘉嘉的妈妈一听,说:“哦,连他也评改过,那你这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哦。”
嘉嘉听后,马上就不再说话了。
一旦孩子成绩下滑,心理这关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能够不断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永远是优等生,那么孩子就会保持优等生心理,否则,他就无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按理说,郭美也是优等生,而且她的优等生心理非常明显,再难的问题,她都不相信自己无法破解。
但遗憾的是,郭美的心理有一些偏激。她总认为自己的这种能力必须依靠某种权力体现出来。
在竞选班长失败后,郭美的成绩经历了一段超发挥时期。那段时间,她简直就像个小神童,无论是课上提问,还是课下作业,抑或是考试,她都表现得特别好。
我当然也没少表扬她,但她发现我没有改选班长的意思后,就变得非常沮丧,学习也出现了偷懒的现象。有一次考试,甚至一下子降了二三十名。
这让我非常诧异,于是找她来谈话,我发现她对于自己的这个成绩也非常惊恐。我害怕她患上恐惧症,就没敢给她过大的压力。但之后一段时间,她还是表现得非常糟糕。
后来,我知道了郭美的症结所在,就对症下药,让她担任了副班长,还跟她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她才重新恢复了自信。
当孩子把优等生作为一种交换物,或者当成一种负担时,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纠正他的这种心理。
蒙老师心语
这里所说的“优等生”心理,其实应该是一种自信的心理,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愿意做到最好。但这种心理不要和荣誉、攀比,甚至权力等外物掺杂在一起,否则,就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还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心理压力,限制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