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学知不足

作者:佚名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1

|

本章字节:3016字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


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译文】


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浅薄,只有实际的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新的困惑。


【解读】


第三章说的是从事学习与教育,才懂得谦逊,才懂得人需要终身学习。


古人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的说法,很多人都无法懂得。以为,大智之人却若愚一般,大巧之人却若拙一样,大勇之人却与怯等同,谦和淡定,低调清虚,一定是虚伪。这些“很多人”大体上是未能去真正的亲历学习或亲为教授的,所以站在遥远的距离之外,根本无法体会和理解“大智”“大巧”与“大勇”的境界。


读的书越是多,视野越是开阔,就越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断萌发更新知识的激情,就越发会静下一颗心来,澄心默思,自然而然进入无外无我的读书境界。哪里有什么莫名其妙能够扰乱得了他呢?


把自己明白了的,能够传授给他人,与自己读书治学实在是两回事。除了对于所教授的内容要确认要熟悉,不能“大夫”读成“大夫”,不能将曽氏父子混谈成一个姓曾的,以外,那还需要有“传播”技巧。而仅就前者,就需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认真劲头才行。因为,把一个章节十数字,讲出两个小时,要有考据的结果,要有引申的结果,要有联想的功夫。一个章节在手,须得左右逢源,要翻遍天下书,可能才能说得他人明白懂得。当初孔子老师,仅仅回答一个“何谓仁也”,该组织了多少“因材施教”的经典答案啊。


近日,组织一个活动,好有几人还没有开锣就萌生退意,除了有客观原因,更多的还有开卷便知深浅,暗里掂量一下,好像揽瓷器活的功夫还需要磨砺。自知之间,多少“教然后知困”的验证啊。


嘉鱼会议上,有人激烈的提出“孔子民主思想”的新说。主持是某名校博导,一个十分倜傥的教授,很是淡然的问道:“你的观点,有经典来支撑吗?请一一列举。任何观点,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成立的。”


那人愣是被倜傥主持的气度,弄得半天不知所云,真的是语无伦次。其实那人也不简单了,虽然不是出身名校,但是大小也是一教授了。那种会议,不够资格,怎么能够上那长途车呢?而够资格了,也就够资格“知困”了。很正常!


因此,身边那个低调示弱的人,应该是你最需要学习的人,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