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1
|本章字节:7220字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解释】
良,优秀的。
冶,铁匠。
裘,古字为“銶”,上木下刃,穿孔攻坚之器。
弓,弓匠。
箕,箭袋。
始驾,开始学驾车的。
察,清楚,明了。
【译文】
优秀的铁匠,一定会让他的儿子先学凿打的技术,在穿孔拼补弥合皮革中,锻炼打铁的腕力和技能,然后再学习冶补铁器,这样就会学得容易一些了;
优秀的弓匠,也一定会先让他的儿子学习用柳条编制箭袋,练习煣曲竹木的技术,然后再学习制作弓箭,这样做起来也就不会太难了;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与驾车的马正好相反,它会先被拴在马车的后面,先适应驾车的环境和道路,练习驾车的技能,以后驾车就不会惊慌了。
有学识的人能够明白这三件事中的所体现出的学习道理,就可以去实现自己做学问的愿望了。
【解读】
第十七章用三件事类比,阐明治学要循序渐进的道理。
冶金如凿皮,制弓如编箕。
铁匠锻铸金铁,是为了铸造或者修补金属器物,是需要腕力和基本技能的。而皮匠凿打皮革,是为了制作或者补缀皮裘,也是需要腕力和技能的。两者技能类似,但是后者所需腕力要小一些。所以,学做铁匠,要先易后难,从做皮匠的功夫开始做起。
制造弓弩,需要先把硬的材料煣曲,难度较大;而做箭袋,需要把柳枝这样软一些的材料煣曲折弯,难度较小。两者技能相似,但是后者难度小,适合弓箭制造者初学。
克绍箕裘,说的是能够继承家传之学。而良冶、良弓的父亲们深知,继承家学并非易事。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奠定好的根基。奠定根基,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小马学驾,要先见习,从模仿开始,在言传身教下,耳濡目染,熟悉驾车程序和技巧;日后有得伸展拳脚的时候,就不会一筹莫展了。
这里三个典故所讲的道理,当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放之四海而家准”的真理。
想那外国人达芬奇、莫泊桑学画学文,不是老老实实从画蛋开始,不是朝朝晚晚从描写一个路人开始?画坛大师、之王,不就是从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起步的?
循序渐进,在这一章里主要是从教师层面来说的。
教师做教育,必须了解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
有的班主任希望学生一进校门,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于学生的要求,近乎于苛刻。这些班主任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怎样长大的。
学生就是学生,他们在成年人的导引下,慢慢的认识消化社会,慢慢的建立起适宜于生存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她们的眼睛里,耳朵里,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他们打开社会大门的钥匙。
现代汉语的词库里,“逐步”和“逐渐”这两个词,好像就是为了他们才诞生的啊。
在社会的大门口,或者离社会大门更远的地方,他们是一块块璞玉,需要师长们切、磋、琢、磨,粗加工,再精加工。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一个细节,再一个细节,耐心的去做,精益求精的去做。
最近接手了关于课程的教学。
粗糙的教材,让专职教师不知如何下手,好像并不称职的教师一样,上中考或者高考的考前训练课,直接进入第二轮的复习:死做那些铺天盖地的考题模拟题。而不管需要落实什么考点,究竟想要学生做了题目以后,达到什么效果。
面对这样的教材,于是只好从教材改编开始做起。每一节课的教材都是重新编写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策略都要立足于基础知识或者基本能力的层级上来用心制定。为了做好教师辅导,每一节课都准备了pp,丰富的内容,清楚的流程,便于尽可能让专职教师们花少一点时间尽快掌握操作。指导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加,就是成长,看得见的循序渐进的成长。
想要“一蹴而就”,可能永远也不能收获哪怕一点的“就”。你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很多时候,原因就在于此。
听说,90年代初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神童们”,有的早已经“泯然众人矣”,有的则进了精神病院。而“少年xx大”等专设机构也是悄然鸟兽散了。
为什么?“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是孟子对告子讲的故事,还有孟子对他发的高论。禾苗的生长自有规律,不是你怀抱着良好的愿望或者善意的目的就能够随意改变的。宋人对于“其苗不长”怀了一份悲悯情怀,而采取了“揠之”的措施,很善良,很辛苦,但由于“揠之”是违背了事物客观规律举动,盲目蛮干,结果,善良,变成了摧残;辛苦变成了典型的无效劳动。
孟子议论道,懒惰的农民,不去耘草,当然于苗之长是毫无益处的,但是,用“揠苗“法来助长,不仅仅是无益的,并且是残害”其苗“的屠夫做法。
这则寓言,是孟子用来说明“善养浩然之气”之“善”的。所谓的“善”,是懂得循序渐进的修炼,由内而外的修炼,不是说有就有的,有一个“养”的漫长过程。
有趣的是,孟子笔下揠苗者是父亲,而明白指出揠苗危害事实的是儿子。
跟买鞋一样。自己穿鞋,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试才行。送礼千般,极少有人送人鞋子的。一次,燕子天大一份心,买了一双当时极其流行的长尖头的皮鞋,带到办公室,非要送来。可是十分的抱歉,硬是没有收。原因很简单:码子是对的,但是各厂家规格并不完全一致,根本就穿不了。
鞋穿得合脚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你做了一双鞋,式样美观,价格昂贵,质量上乘;但是,你的孩子能不能穿呢?只有孩子知道。孩子的感觉,就是你的鞋子买得好不好的判官。
孩子从“苗则槁矣”的结果中,明确的懂得了“循序渐进”是多么科学的真理。
有时候,总听到有老师抱怨成绩不好的学生:真是河里不急岸上急,皇帝不急太监急。他的成绩那么差,还快活得不得了。老师都快急疯了。
是的,抱着良好“助长”愿望的老师,总是在着急;而深知自己深浅的学生自己,却是并不懂得着急。他就是一课一课的上,一题一题的做,一次一次的考,一学期一学期的升,自然而然,好多过去完全搞不清楚的,不知不觉当中,居然就搞清楚了,而且还搞得极其的清楚。
所以在幼稚的却是平静自我的、不成熟的却是泰然现状的学生面前,老师还真需要检讨检讨自己:教育学生,要循序渐进呢!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