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月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本章字节:3522字
”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胡雪岩在官场上,通过资助从地方官员到封疆大吏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过为他们出谋献策,出力出钱,把这些官场中人的功名与利益和自己的商业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或者说”天下一日不可无胡雪岩”的效果,并且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助、支持、关照自己的生意,为自己所用,从而使自己的商业遍布全国各地名噪一时。这样就算取得了官势。
王有龄、何桂清等人的升迁和享乐无时无刻离得开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回乱,建立不世功名也离不开胡雪岩筹粮筹饷的帮助。因为胡雪岩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也能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心存感激。抓住了官场中的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们为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势。能够在官场中有这些靠山在,转粮拨饷、筹款购枪,所有的生意,无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并且这些人也正眼巴巴地盼着你能够做这些生意,并且希望从中渔利。
在那个官本位意识浓厚、经商低人一等的特殊年代,一个生意人要在商场中纵横驰骋,取得大成功,官场势力绝不可少。但在商言商,商业势力内部的联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一个生意人在商界本身的势力也不能忽视。商人的成就毕竟还是要在商界之中体现出来,仅有官场势力而在商界之中依然无法形成自己的影响,要想在商界立足且获得成功,也是不可能。因此,胡雪岩说,官场势力,商场势力都应用心经营。
例如征收”协饷”一事。朝廷为筹集粮钱用于镇压太平军,要求各地”协饷”。清朝末年实际上已经极度衰败。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内忧外患,国家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户部一年应该有四千万的收入,但实际连三千万都不到,赤字很大,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几乎崩溃的境地。如今要平定太平天国,招兵募勇,一下增兵十几万,粮饷就成了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库空虚,当然只好找地方政府筹集,所谓协饷,也就是由未受战乱,世面比较平静的省份帮助筹集军队粮饷。
当时军队急需协饷不需解部,要求直接解送各大营粮台。浙江的协饷要解往江南大营,本来按照官府规定是要解送现银的,但由于江南大营围金陵,江北大营围扬州,水陆两路都无法保证安全,因此浙江藩司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者汇解上海,或者汇解苏州。当时江南大营的代表已到达上海,要求浙江承汇的钱庄派人前去接头商谈汇解事宜。由于胡雪岩成功的运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场的庞大势力,阜康于是成为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就阜康目前情况本金有限,难以独自做成这单生意,胡雪岩必须去湖州一趟,寻找生意合作伙伴。
胡雪岩选中了大源钱庄。
胡雪岩选择大源做联手伙伴,让他的朋友难以理解。在一般人认为,胡雪岩首先应该选择信和钱庄和自己联手才对,一来信和钱庄也是杭州城里首屈一指的大字号,实力较强,二来与胡雪岩的关系非同一般,信和是他当年当学徒时的老”家”,加上帮助王有龄海运局漕米解运的事信和也参与了,而且出人出钱,立了大功。此时的信和实际上已经成了”阜康”最忠实的生意伙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没有将协饷这块”肥肉”送给大源钱庄,却不送给信和钱庄的道理。就连阜康档手刘庆生知道胡雪岩做出的与大源联手的决定之后,也提出了疑问,他问胡雪岩:”阜康与信和关系非同一般,你为什么不选信和来做?”
这也正是胡雪岩行事高人一筹之处。胡雪岩这样认为,正是因为此时的信和和阜康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成为了实际的生意伙伴,他才不在这笔生意上与信和联手。胡雪岩需要结交新的生意伙伴,他是要把自己在钱庄同行中势力和影响力尽量做大,把市面尽量做大。要做大势力,自然要广交商界朋友,要把关系拉得广。这次有笔生意拉上大源,下次有另一笔生意再拉上另一家,如此类推,时间久了,所有的钱庄同行都与阜康建立了业务关系而且利害相连,休戚与共,此时胡雪岩在钱庄行业的力量自然非一般可比了。胡雪岩是借这笔生意,扩大自己的商业势力,是在为自己营造商场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