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由积累外汇向控制资源转变(2)

作者:岳川博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2

|

本章字节:8334字

全球资源争夺战略将是国家行为的重要方向


据香港《明报》2008年6月报道,来自美国外交官、石油公司职员及伊拉克当局的消息指出,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原本合作伙伴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和英国4家石油公司,联同雪佛龙及数家较小型的石油公司与伊拉克的石油部谈判,当局将会以非招标方式,授予这些石油公司石油合约,中俄等国的石油公司都无机会入标竞投。


事件受到反战人士质疑,这是英美瓜分伊拉克石油利益的重要一步,进一步反映当年美英侵略伊拉克,就是垂涎伊拉克石油。以非招标方式提供合约在石油业界中非常罕见。这项协议把另外40多家包括中印俄的石油公司拒之门外。


事实上,全球自然资源的争夺是国家行为,是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性的经济或投资行为。可以预见,中国的全球资源争夺将是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决定全球资源战略的成败因素,首先是政治因素,国家实力在全球资源战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鉴于世界仍然是由西方主导的世界,对于全球资源战略,中国的态度要积极,但策略宜灵活,行动宜谨慎。


§§§第四节资源约束:中国发展的硬约束


一方面,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对资源增长的高度依赖。中国发展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形成了硬约束。


中国脆弱的资源状况


据学者称,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2004年12月10日在“环境与循环经济国际研讨会”上提到,中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1倍,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的,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而获得。


另外,对于中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有关部门认为,从2008年开始,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只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局部范围内,中国都是世界上较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


石油安全问题突出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报告,截至2005年年底,全球石油资源剩余储量1636亿吨。其中,中国22亿吨,仅占世界剩余储量的134%,储采比(储量可供开采的年数)只有121,远低于406的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资源匮乏,我国石油生产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处于赤字开采状态(开采量超过勘探量)。近10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741%,而原油供应增长率只有195%。石油资源数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5年我国石油年需求量将达到43亿吨,年进口量届时可能高达2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高位。国际能源机构(iea)甚至预测,2030年我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之突出由此可见一斑。


资源瓶颈: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体疼痛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在2008年实实在在地迎来了一场噩梦。一个在铁矿石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在自然资源的获取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008年2月18日,当日本新日铁公司(nippon)新闻发言人宣布,该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已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2008财年两种铁矿石基准价格分别上涨65%和71%达成协议时,中国国内一片“悲鸣”。


据相关统计,中国2007年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同比增长174%,达到国内铁矿石消费总量的52%以上。这次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主要是指在巴西、澳大利亚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签署的年度协议价格基础上涨65%。


回顾历史,2001年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粉矿协议价格仅仅14~16美元吨,2007年协议价格已经上涨到46~52美元吨。6年期间价格几乎上涨到3倍。而2008年巴西淡水河谷又要在2007年的基础上再上涨65%和71%,中国钢铁企业却只能无奈地接受,原因很简单,中国缺乏铁矿石资源。


巴西淡水河谷不仅威逼铁矿石涨价,更使出“断供”的撒手锏。2008年10月,济南钢铁公司就因为不接受巴西淡水河谷的涨价,而被暂时停止供应铁矿石。图穷匕首现,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资源受控于人,自然是没有好日子。


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中国钢铁企业依靠国内旺盛的消费市场,在国外铁矿石大幅提价的时候也大幅提高了钢铁的价格,实现了一定的行业利润,但是,这些转移的价格仍然主要是中国买单,是中国消费了价格高昂的国外铁矿石。


中国偌大的钢铁产业始终受制于人,在消耗了大量的电能、水、煤炭,造成大量污染后,于2008年下半年迎来全行业的大量裁员和亏损。这不仅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无奈。


与缺乏资源的中国钢铁企业集体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7年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最为丰收的一年。2007年1—9月,其累计收入同比增长3558%,2008年1—9月较2007年同期上升26%。


反思中国钢铁行业所处的困境,再一次说明,自然约束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必然约束。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基础,脱离了自然基础,就会受到损害。


§§§第五节中国的自然资源输出:迫切需要扭转的危险方向


在全球争夺资源,是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中国胜算的可能性有多大不好估量,总的来说风险较大。与在全球争夺资源相比,保护我们国内的资源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战略,是一个比全球资源争夺战略更重要的,也更有直接效果的方向。


中国的自然资源输出,实际有两个基本的方式:一是直接的初级资源形态的输出,二是资源加工品的输出。后一种方式目前占有主导地位,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应当高度警惕和迅速扭转。


初级资源输出的危害


中国高企的美元储备,都是中国资源输出、劳动输出和污染本国环境的巨大代价换来的,但换来的美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真正的财富。美国控制了美元、石油和粮食,使得中国多年的巨大出口获得的实际东西较为有限。这里仅以森林资源为例。


中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方面严重滞后,多年增长的木材出口导致了中国森林资源的严重减损。有报道说,2006年中国木材及木制品出口是进口的2倍多,但这与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极不相称。比如,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林蓄积量已经下降到了不足原来的110。


2008年10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称,黑龙江省将利用两三年时间,全面停止采伐大小兴安岭林区内的成材树木。这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实施的一部分,以期中国最大林区的生态功能有望得到全面保护和恢复。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伊春市行政辖区,以及通河县、巴彦县、绥棱县、汤原县、萝北县山区部分(含区域内林区、垦区),区域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余万人。


该区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在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持寒温带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着中国和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近60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600万立方米,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森林不仅是经济资源,还是生态资源,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它的破坏与草场退化、沙漠化、沙尘天气的形成都有直接关系。


隐形的自然资源输出之祸


与中国初级资源产品输出相比,对中国危害更大的还是加工制造品的出口。因为这方面资源消耗巨大,资源对外依赖深重,环境成本高昂。比如,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13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2005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20亿吨)比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总和还要多。


1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仅自身资源消耗巨大,而且还越来越依赖进口资源。一旦发生战争,那么经济命脉就直接让渡给外国,经济衰退甚至崩溃就不可避免。


有人常常津津乐道于中国出口的增长和换回的外币,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在这些出口产品的背后,中华民族泣血的大地!中国出口的产品,无论是服装、鞋子、刀具,还是钢铁、工业机械等成品或半成品,它们都是消耗了中国宝贵的水资源、煤炭资源、电力资源(也大多是初级能源资源的转化)等。


它们的出口,本质上就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出口。而在消耗这些宝贵资源的同时,又污染了中国的大地、空气和江河湖泊,其危害不仅于当代,有些污染因为不可恢复,将对中华民族造成长期危害。


我们还应当看到,就在中国大力消耗本国资源,污染本国环境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却在利用世界的资源,保护自己的环境。由于世界政治、军事特定的格局,中国今后向外争夺资源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必定充满艰难和斗争,因为在全球资源的争夺上,西方强国早就捷足先登,全球优势资源早已“名花有主”,中国参与全球资源的争夺从一开始就注定整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向外争夺资源之前,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和保护自己的宝贵资源?何不珍惜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