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世立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01:54
|本章字节:8738字
报道、调查、事例和法律,都关涉孝道与感恩。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开篇即是“首孝悌,次谨信”。徐向洋工作室一项教育内容就是唱感恩的歌,做《感恩的心》的手语操。全社会的“孝文化”教育近年如火如荼,许多城市开展了评选“孝子”的活动,武汉市最近也评选了一次,我的表弟宗良明在汉阳区当选。这是对“孝道”普遍缺失而导致伦理颠覆、家庭与社会动荡不安的弥补和矫正。武汉大学教授周运清认为人类是以前人“重心下移”(付出)和后人“感恩行孝”(回报)实现生命和谐、世代继替的,如果只有前人对后人的付出,而没有后人对前人的回报,生命的尽头是没有希望的。
也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极端的是王朔在《致女儿书》中的一段话:“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巨大的快乐,早就抵消了早就超越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没听说过获得快乐还得让快乐源泉养老的这不是讹人么?她大可不必养我,我不好意思。儒家伦常是保护老人的,是保护落后的,是反自然法则的。你看野生动物有养老的么?老动物们都自觉着呢。”
这话确是离经叛道,将人与野生动物类比,特别让“老动物”们伤心。但通观全文,他说的是“老动物”们的养老问题,养老是国家的义务,不能转嫁到儿女身上,国家不应利用儿女的“孝道”、“感恩”而逃避责任。这话锋利却切中肯綮。他并不反对儿女感老孝老,只是反对儿女养老。
当下,指望孩子将来给自己养老的父母其实很少了,他们只是希望儿女不要对他们冷漠疏远,他们要求的“回报”不是物质,而是感情。这不过分,动物中羊有跪乳乌有反哺呢。有人习惯拿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比,中国历史5000年,美国历史200多年,怎么比?很多东西都可以全球化,唯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不能全球化,否则谈什么世界多元文化多元?美国确实没有规定孩子看望父母的义务,但美国也没有多少父母像中国父母这样,普遍地、扒心扒肝地倾其所有甚至拉债扯债为孩子买房买车,直至将自己熬成药渣渣。即便如此,也不见得能换回儿女的孝敬之心。我变动一下周运清教授的话:没有后人对前人的情感回报,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人,生命的价值是贬值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顺利进化成大人,她强调了“顺利”的不可能性,暗示了诸多“不顺利”的可能性,其中想必也包含了“不孝”。
徐向洋工作室、“三纵”、华北营是“不孝之子”的集中营。这话有点刻薄,但事实的确如此。而加速“进化”也发生在这集中营里。总部学员项新,刚来时曾在心里发毒誓:别让我回家,否则我保证会报复你们!我在这儿不会有改变,6个月后我还是一个没有改变的我!几个月后,他以《做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孝顺儿子》为题写了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工作室我学会了《感恩的心》的手语操,也学会了歌唱《母亲》的歌。在歌声的一次次震撼中,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留下了忏悔的泪水”。
三纵学员胡威“333”行动归来后在表彰大会上代表学员发言:“刚离开父母来到这里时心里特别高兴,觉得不会再有人烦我了,也口口声声说不会想他们,可不到一个星期,我发现除了父母,我不再去想任何人。对他们的牵挂,用这烂笔头是无法形容的,那唠叨也是那么珍贵。夜深人静时,总会扎进被子里哭泣,而且会很小声,怕吵醒到他人。”
感恩,是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感情;唯逆境、困境更能激发人的感恩之心。
正是在非“顺境”中,项新、胡威们逐渐进化成了大人。
2009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晏紫接到汪喜梅(晏紫的学生)的电话,从她接听的惊愕紧张的表情和只有气声的短促的呃呃回声中,我听出了不妙。汪喜梅在浙江温州一所中学当老师,接完电话,晏紫细碎的声音说,喜梅班上的两个女生一起自杀了。我问为什么,晏紫说,因为孤独。
3天后的12月27日,我弟弟对我说,读大三的女儿徐萱问他,爸爸,为什么我总是听到有人说想自杀呢,为什么有人考上了研究生还想自杀呢?
这样的追问令人毛骨悚然。
就在儿子去三纵的那个春天,晏紫学校的两名大二男生深夜将衣服手机钱包放在长江边上然后跳江了,据说是情感原因。两家的父母住在学校半年,一边请人捞尸,一边盼望奇迹出现,但奇迹最终没有出现。
此后不久,我读到秋思发在武汉晚报上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孩子,你不能自杀!》。
周末,朋友约我们去她家,说她女儿报考大学填志愿,想让我们参考参考。女孩子高高的个子,长得非常漂亮。和她聊天,女孩说她们班里有很多同学都想自杀。这话让我吓一跳,忙问她,是你?还是你们同学?为什么想自杀啊?她说,不光是我想自杀,是我们同学都想自杀。问其原因,她说,在我同学当中,我的环境是最好的,尽管最好,我也有过这个念头。听了这孩子的话,我真是震惊啊……
在独生子女频频自杀的事实和数字面前,许多“聪明”的家长从期望的顶峰跌落,只求保住孩子高兴、健康地“活着”的生存底线。我和晏紫后来也是如此,历经万苦方才进入“聪明”家长的行列。中国的独生子女一出生就享受皇帝般的重重护卫和浸泡在“洪水泛滥般的爱”之中,他们不吃苦不知苦不知人间苦,因此,生活、学习中一遇挫折就挺不住。他们是当今中国心理最脆弱的群体。就在我写作此书时的2009年3月4日,我三姐告诉我,他们居住的东方华尔兹小区,一个身高1米90的90后男孩当天早上跳楼身亡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即独生子女是当今中国最孤独的群体。孤独是灵魂的深度痛苦。如果谁还在说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是最幸福的一代人,要么无知,要么昧心。我曾经就此话题与晏紫交流,她说,为什么独生子女会迷恋网络?因为孤独。为什么他们会追星,会迷恋广场音乐会,对即使很差的歌手和声音也会发出疯狂的叫喊?也是因为孤独。他们需要发泄被孤独感压抑的情绪,歌手、声音这时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刻这个可以排遣孤独的“场”,以及他们的“在场”。为什么他们对同学对同龄的朋友比父母还亲近?为什么他们热衷于生日聚会?都因为孤独。甚至包括早恋——家中没有异性的兄弟姐妹,出于好奇,出于对亲近的感情的渴望,也会使他们过早地相互走近。我基本认同她的这些观点和观察,她看到了我们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补充的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孤独,正是他们父母晚年的孤独。这是我的母亲说的,晚年的母亲经常为她的只有一个孩子的儿女们的晚年发出同情的叹息。
在许多父母的意识中,孩子将来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而忽视孩子的成长过程,或有意识无意识地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内心。孩子最终只有两个结果:成功,或者失败。考上大学是基本成功,考不上是基本失败。不是夸张,是绝路——绝无仅有之路。内心孤独、脆弱、无助之苦,竞争、期望、课内课外学习压力之苦,学琴学画学唱学跳学剑学拳以及在学科目名目繁多的“奥赛”、“培优”之苦,包括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之苦,我们这一代和那一代何曾有过又何曾体会?他们没有哥哥没有姐姐没有弟弟没有妹妹,有的没有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他们的孩子将来同样没有堂亲表亲。父母一旦离世,他们将更加孤独地活在这世上。成家立业后,他们要承担4个老人病与死的伦理重负。轮到他们的晚年,更是孤独话凄凉。我善良智慧的母亲啊,您怎么就不为独生子女们晚年更加难以想象的孤独发出一声叹息呢?想想,他们的人生幸福么?我们是否看到他们为国家、民族做出的牺牲?而当独生子女政策和现行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催生出几千万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时,谁在真正关心他们?谁向他们伸出过援手?谁真诚有效地帮助过他们?
始于30年前的独生子女政策突然颁布时,所有的中国父母(包括全社会)都猝不及防。家长们在茫然与黑暗中摸索着往前走,有终于走出黑暗的,有走不出的,有跌倒再跌倒的,有碰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的……如今,仍有无数家长还在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地将自己的独生孩子引向悬崖的边缘。
11年前的1999年2月14日,我发表在武汉晚报的一篇文章,就表明了我当时的懵懂和迷茫:
我们的迷失
做了8年的父亲,我才知道我们和“新一代”的关系远不像过去那么单纯。我说的“我们”是指还很年轻和还算年轻的家长。和过去的家长比,我们额外地承担了一份协助“新一代”参与竞争的责任,使我们的身心在自身竞争的路途上增添了紧张和疲惫。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有责任让家庭中唯一的“新一代”吃好喝好穿好,有责任让他们学好玩好成人成才,有责任时刻把他们的安全挂在心上使之风调雨顺地长成大人。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于是,我们早晚接送孩子。于是,我们一身二任又当家长又兼老师。我们可怜他们为作业所累睡眠不足,不得不违心地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了让他们多睡一会儿,我们还在他们熟睡时就已经在黑暗中摸摸索索给他们穿好了衣服,然后把牙膏挤到牙刷上。为了给他们挤出玩乐的时间或尽快做完作业,我们把水果削了皮切成片送到他们手上。为了确保营养和进餐顺遂,我们虽然心有“嘴刁偏食”的抱怨忧烦,却仍然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劳力费心地为他们的饮食精心选择用心调配。为了争取“新一代”之间的平等,我们不得不咬咬牙领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在熟谙了人口众多的中国国情,目睹了社会竞争的激烈现状,而且预感未来社会将越来越激烈而至残酷之后,配合我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出人头地的心理,我们节假日送他们补课培优学琴学画学棋学舞,五年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义无反顾。我们摈弃了“棍棍棒棒出好崽”的古训,受了西方“打孩子违法”的人权观念的影响,常常将举得高高的手悬在了空中……
我们就这样心甘情愿,或不甘不愿地为了“新一代”委屈着自己。我们和我们的“新一代”这一方无可选择地与基本国策和应试教育组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关系,并接受它们强加给我们的生存方式。父爱无价,母爱无私,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们为我们的“新一代”无私奉献了我们最年轻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回头看看,我们自己还剩下什么?我们是否该问问,我们在无怨无悔地抛掷我们的时间心血的同时是不是一同抛掷了我们潜在的才能?是不是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作了自己不思进取懒惰消极自我放弃的遁词?我们是否该想想,我们应该首先活好我们自己,给自己留一点自我发展的空间?我们似乎还要想想,我们最终是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会不会投以琼瑶报以木桃,投以恩爱报以眦睚?假若我们播种龙种却收获跳蚤,我们会不会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