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论文电视杂文(14)

作者:颜瑾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

本章字节:8288字

大爱无痕,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冷漠,所以残忍。在救灾现场,有时记者一份柔软的关怀,一个温和的眼神,一种及时的帮助,一声温暖的问候,或许才能给哪怕是悲凉沉重的报道透出丝丝暖意,才能增添一篇报道的精神内涵和震撼力。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8年3期)、《新闻窗》(2008年4期)


因久违了,自我批评


曾经编辑过我台某主持人的一篇稿子,大意是自己在给某篇文章配音时念错了一个字,心里很内疚,并向作者致歉。我深为这位主持人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所感叹。当今社会,能够诚恳地做自我批评的人确实太少了。


曾经听说过有些刚到电视台不久的年轻主持人、播音0,即使念错了字,不要说做“自我批评”,就连别人给他指出错,非但不改,还要火冒三丈固执己见。这些电视台的漂亮“门面”,谁招惹得起。


相比之下,在我以前的接触中,有些年龄不太年轻,资历不太短的主持人、播音0(已获国家普通话标准测试一等水平),似乎脾气没那么大,时常看见他们在播音时字典随身带,如遇拿不准的字、词,不厌其烦地查阅;若断句、语气不符合编导之意,编导指出后,也谦虚地一笑,随即校正。


也许有人认为查字典之类的事显得水平低下、文化不高,有损“面子”,但我以为,这恰恰是一种对待工作认真、虚心坦然的求实态度。中国文字5远流长,浩如烟海,偏字、僻字、多音字、多义字比比皆是,即便是语言文字学家,恐怕也难以全部认完、认准,所以念错个把字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这次念错了,下次不再错。而有的主持人、播音0却偏偏要坚持一错再错,既不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又不去查字典核实,只好在观众面前“献丑”了。“为了面子”不肯改正,最后只能是更加“丢了面子”。


当今社会,好像是个倡导个性突出的时代,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正确对待别人批评的人不多,更不用说什么“自我批评”了。也许这些人认为自己非常了得,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正确无误,哪里容得下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也许这些人听惯了吹捧之词、溢美之语,看惯听惯了围绕在身边的鲜花、掌声,一旦稍稍有点不入耳的声音,便极其敏感、脆弱,哪里承受得了;也许这些人把客观公正的意见、批评看作是故意挑刺、找碴,不给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俄国大作家果戈理总是希望别人给他的作品提意见,对朋友们的赞扬常常不喜欢听:“行了,行了,否定的那一面呢?您怎么不指出来呀?”他认为真理难得听到,因此为了一丁点真理就可以原谅任何侮辱人的口气,他说:“我没有一般作者的自尊和肝火。”


其实,别人批评批评几句何妨?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古人常说“日而三思”,多多审视自己,不对之处多作自我批评,这样才会越活越进步。


一般情况下,别人指出错误,能够虚心接受,并且马上改正,这已经很难106得了。而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敢于虚心接受意见的主持人,做到这一步他觉得还不够,他觉得这不仅关系到个人,还涉及作者、涉及电视台的形象,一种深刻的内疚和歉意使他自责,最后写了个书面的东西,并公之于该栏目的墙报上,这种敢于公开自我批评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那些出道不久的年轻主持人、播音0,只不过才刚刚有了点“露脸”的机会,如果从现在起就听不进意见、听不得批评,念错的字不愿改之类的事一犯再犯的话,那么谈何长进,谈何名气渐高?


但愿日后是以好名声闻名天下,而不是以坏名声尽人皆知。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0年2期)


因电视主持人“包装”杂议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喉舌”功能不言而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视所应具有的产业性正撩开它的面纱,大方地面向公众。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它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各家电视台势必使出浑身解数,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提高节目质量。而提高节目质量的关键是人的综合文化素质,节目的生产者之一——主持人尤显重要。


主持人是电视台的“门面”,是栏目的代表,一个主持人水平的高低,对栏目的收视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电视台形象的塑造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然,电视台良好形象的塑造是多方面的,但主持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因素,主持人的“包装”如何,观众一看便了然。


当今社会,“包装”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诸如“商品包装”“公司包装”“歌星包装”……具体到电视行业,就有了“电视台形象包装”


“栏目包装”“节目包装”,电视台的“门面”——主持人尤其要包装。


正如人们购买食品,容易引起注意的首先是它的包装。主持人的“包装”,最直接诉诸观众视觉感官的首先是主持人的形象,诸如相貌、身材、服装、发型、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同时诉诸观众听觉感官的是主持人的音质、音色、语调、语速、语言的表达能力、普通话的标准程度等,最重要的却是主持人的“气质”,如果前两者是主持人的外在“包装”,那么“气质”则是主持人的内在“包装”,主持人的学识修养、品德、美学品味等因素,就是“气质”的综合反映。主持人的“包装”除了主持人自身的条件和素质外,不能排除还有一些主持人自身以外的因素。一般来说就是为烘托主持人而设计或设置的荧屏环境,诸如演播室的灯光、演播室的布置、抠像的效果,拍摄的机位、角度,编导的创意、领导的重视等等。


那么,到底谁来“包装”主持人,固然以上提到的那些外在条件不能忽视,但作为主持人,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或依赖于外部条件,而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其实,包装主持人的主人很大程度上是主持人自己。


一个主持人仅仅年轻漂亮,穿着时髦讲究,如果言语表达单调、贫乏、举止生硬、做作,这样的主持人纵有演播室丰富的灯光和环境,纵有一流的编导、摄像、技术0为其服务,又能奈何。正如产品的外包装精美漂亮,打开盒子一看,产品质量却让人失望,这样的产品只能迷惑顾客一时,而不会有长久的好销路。和主持人不同的是,产品不会自己生产产品,产品质量靠生产者提高,而主持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靠主持人自己来提高。


在某些人的概念中,只要坐在荧屏前,会说普通话、形象好,把稿子背出来就算是一个主持人了。但一个合格的主持人,仅仅做到108这些还不够。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不等于就拥有丰富的词汇量,不等于就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深的语言造旨,相貌不错不等于气质不错。所以除此之外,主持人还应具有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较高的美学品味、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品德情操等等,所表现出来的对稿件的理解、对节目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以及和观众的交流感。只有这些内在的东西和真本领真本事,主持人自身的“包装”才会扎实、才会有生命力。否则只能像根底浅薄的墙上芦苇,要不了多久就会枯萎。


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可反映出主持人的水平、素质高低。古人所谓“形为心役”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外在表现形式的表露受其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其心理运行轨迹相平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主持人“包装”丰富还是贫乏,通过其言谈举止有意无意间会表露出来。所以内里的空洞无物无法遮盖。


某些主持人盲目模仿别人,一味“拿来主义”,而不从根本上加强自身建设,往往弄得啼笑皆非。湖南电视台推出《快乐大本营》以来,两位年轻男女主持人青春、灵活的主持风格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此后,很多电视台文艺节目的主持人竞相模仿,甚而不顾年龄的差异,模仿两位主持人的语言、语调、举手投足,还有的主持人模仿港台某些明星,嗲声嗲气,拖腔拉调,过分夸张地举手耸肩耸鼻。


诸如此类的盲目模仿,只会让人觉得东施效颦。如果主持人内在充实、丰厚,对于别人的东西自会有分辨,会有选择地学习消化为我所用,而不是去盲目效仿。


倘若内在“包装”贫乏,外在“包装”也只能徒有其表;倘若外在“包装”靠的是吃“青春饭”,内在“包装”则靠学识、修养。只有内在“包装”厚实,才不会惧怕年龄的威胁,才不会哀叹青春消逝而始终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


就我台主持人现状而言,主持人内在“包装”丰厚的并不多。前一段研究室进行了一次表格调查,30岁以下占604%、大专以上学历占875%,但主持节目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些年轻主持人,多数还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认为主持人是一种风光、时髦的职业,被其表面光环所迷醉,而不注重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主持人自身素质亟待提高,这直接关系到我台的形象。是否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己一定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能“孤芳自赏”,否则只会停滞不前。有了清醒的“自我认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随时充实自己。


2对自己要有准确的定位,仔细掂量自己适合或擅长主持哪种类型的节目,找准了路子,才能把最大优势发挥出来。若定位不准确,多半白费工夫,观众看着也别扭。


3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包装”好自己,就要不断地学习,从优秀的主持人身上学,从书本上学,从生活中学,从社会中学,广泛拓宽视野,吸取各种知识营养。


4学有所获之后,要灵活运用,主持人主持节目时,必须充分理解节目意图,将节目内容充分化解,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主动调节和修饰稿件,再融入自己的主持特点,进行“二度创造”,而不仅仅是“照稿宣科”,当编导的“传声筒”。


这样,主持人在自己的“二度创造”中,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包装”起来了,而这种“包装”具有一定的内涵。主持人在这种“包装”中也逐渐会有自己的风格和魅力。


5有关领导重视。同时,演播室的灯光、环境布置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营造一个提高主持人素质的氛围,并设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199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