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瑾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本章字节:10858字
2设置悬念不够,兴奋点不够。导语平铺直叙,引不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节目和节目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自然的过渡。
9相关新闻的组合报道不多。如果将新闻看作一个“信息集成块”来营造,注重对相关新闻要素的组合与安排,新闻的内涵会得以自然延展。比如《国际新闻》《大刚读报》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是否可以编辑、点评一些相关新闻。我们不一定追求数量上的规模,但应致力于“有效信息”的集中传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希望《百姓关注》一路走好!
本文刊载于《西部电视》2005年5期、《新闻窗》2006年9期因《百姓关注》见闻一二
一、被观众“骂”了——一个字的读音
初夏的一天上午,我刚上班就来到新闻部《百姓关注》办公室,准备和栏目同志出去拍一些采访照片,不料,已经出去两个记者组,制片人陈霞正忙着调兵遣将,她抬起头来对我说:“一会儿还有记者出去,你先等会儿。”正说着,一位编辑进来汇报,有观众发短信骂我们栏目,昨晚的节目把“标识”(遭蚤佟燥扎澡佻)念成了“标识”(遭蚤佟燥泽澡侏),“识”是多音字,编辑拿来了《新华字典》查阅,但解释不够详细明确。陈霞对这位编辑说:“不管怎样,打电话给这位观众道个歉,谢谢他对我们栏目的关心,好好说,口气温和一点。”陈霞无奈地对我说:“你不知道观众挑刺的时候说的话有多尖刻、难听。”我打趣地说:“虽然是批评,但总算是关注吧,总比什么反应也没有好。”最后陈霞也许是不放心年轻编辑打电话的语气,亲自给这位“挑刺”的观众打电话过去,非常客气礼貌地道了歉。
这句话“尊重观众,视观众为上帝”,平时我们经常挂在嘴边,这次我看到了真实的注解。民生新闻“贴近百姓,为百姓服务”的人本理念不仅体现在播出的节目中,看来也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
二、被观众“骗”了——一段路的行程
00时左右,又有两个记者组出发,最后被派到记者杨俊这一组。杨俊说他这组先在贵阳采访,然后去惠水,去惠水之前把我送回。不一会儿,我们上了采访车,一位观众也坐了上来,这个题材是他提供的,由他带路。上车后,却发现车径直往惠水方向开,我大呼上当,不是先在贵阳采访吗?杨俊解释说:“对不起,惠水这位观众先来了。”没办法,我不好多说什么,只好认了,随便去哪儿吧。到惠水时,杨俊问:“目的地在哪儿?”观众说:“不远,就在前面一点。”
问了几次,都说在前面一点,却怎么也不到,最后杨俊急了:“到底在哪儿?我们好安排时间,否则今晚播来不及了。”原以为在惠水县城内,结果在离惠水县城:
“你早说嘛,不用怕我们不去。现在既然来了,也不可能打道回府了。”这位观众是前一天晚上打的热线电话,同时也和省内另一家媒体联系了,他没想到,《百姓关注》一大早就有了反应,而那家媒体还没给他回话。
他提供的题材是:一所乡村学校有00多名学生被狗咬伤,学校让学生家长自己带孩子打狂犬疫苗。记者考虑的角度是有如此众多的学生被咬,学校是否该对学生负责。为了获得真实情况,也282为了不激化矛盾,暂不打扰校方,记者先采访了学生家长和被狗咬伤的学生,调查下来,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是有00多人咬伤,但只有2名是该校学生,这位观众提供的线索不完全属实。杨俊只好调整采访思路,重点不是追问校方该不该负责,不管被咬学生是多是少,关键是否引起校方重视,有何防范措施,提醒学生注意,尽量不要让此类事发生。以这种平和、友好、化解矛盾的方式采访校方,最后校方也乐意接受了采访,而不是一味推卸责任。诸如“学生被狗咬伤”这类题材,如果仅仅报道事情表象,只能是一般市井新闻。但记者不限于此,提升到、引申到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立意就不同了。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这是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欢迎的一个原因。
虽然我们被“骗”而来,但也不枉此行,意外地又得到一个题材,也是这位观众提供的。一位愿0多岁的老志愿军战士去年房子倒塌,住在山洞里已有一年多。同样是对普通平民百姓生存状态、命运关注的强烈意识,促使我们一定要拍这条片子。这次这个题材情况属实,这位观众没“骗”我们,但走山路又被他“骗”了。山路崎岖不平,车开不进去,我们只好步行,他“骗”我们说:“老人住的山洞就在前面坡上拐弯处,一会儿就到。”是啊,这山洞仿佛就在前面,我们却冒着烈日,踏着坑坑洼洼的山路,爬了几座山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为了赶在天黑之前出山,连吃中午饭都觉得浪费时间。直到拍完,已下午5点多,才安下心来吃午饭。这位带路的观众感动地说:“我本来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你们执意要去。说实话,我自己都怕走那段山路。”
虽然惠水之行被“骗”了数次,但收获不小。
因踏实走着每一步
——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潘圆圆,32岁。
1992年2000年,遵义电视台新闻部记者;2000年,应聘于贵州电视台;2000年2001年,新闻中心《今日视点》记者;2001年2002年,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2002年2o03年,新闻中心编辑策划科科长;2003年2004年,新闻中心重点报道科科长;2004年至今,新闻中心《新闻联播》制片人,先后有2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5年,荣获中国记协授予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每一个电视节目以及电视节目的宣传,都凝聚着幕前幕后电视人的辛勤汗水,不管是第五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百姓关注》制片人陈霞,“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潘缘,还是《贵州电视》刊物常务副主编、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弘,笔者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他们敬业爱岗、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任何时候看来,都是可贵可敬的。
荫人物通讯
潘缘到贵州台这六年,每年都在进步、每年都有“飞跃”。记者问道,“刚到贵州台新闻中心《今日视点》时,你只是栏目聘用人0,当时你觉得压力大吗?”潘缘毫不掩饰:“肯定大,从地州市台来到省级台,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适应、融入新的环境。好在《今日视点》氛围好,靠节目说话,我加倍努力地做片子,慢慢地就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然后才开始稍微有了点自信。”
2001年,贵州电视台策划组织了建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异地采访活动——“贵州卫视东部行”,由于是首次采用卫星传送进行远距离、大跨度的异地采访报道,对采编人0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新闻中心张榜竞聘主创人,潘缘大着胆子参加竞聘,最后连他自己也没料到,成了四个主创者之一。那年他到贵州台不到一年的时间,只是一个栏目聘用人0。竞聘完后,领导马上布置任务,当年28岁的潘缘满怀着饱满的激情先赴浙江、福建、上海等地进行前期采访,完成了上万字的详细报道方案,随后又和同事们一起,历时两个月,行程两万公里,转战东部l3个省市,2满完成了采访报道任务。
这次异地采访给了潘缘极大的锻炼,同时他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作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003年3月,为迎接省党代会的召开,新闻中心策划了一组大型系列报道,这次领导直接就指定了潘缘作为总负责。时间紧,任务重,潘缘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潘缘主创的一个系列《高原春潮涌》,共88集,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走完全省87个县区市,并且还要把节目做好做细,必须深入采访,找出每个县的特点,每集还要捕捉到带有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事例,以此来反映全省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绩和典型经验。这不是潘缘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问题,他还带着一干人马,不仅要统一协调一些杂事,还要统一部署题材的采访拍摄,一两天、两三天跑一个县。每拍完一两个县,马上写稿,寄回台里。每天,从清晨开始赶路、采访、拍摄,晚上看素材、写稿,通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第二天还不能睡懒觉,必须得起大早赶路、采访,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天如此……用潘缘的话说叫“高强度、超负荷”,报道组付出的辛勤劳动确没白费,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观众的好评,该组报道之后获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贵州新闻二等奖。
潘缘2000年到贵州电视台,而2000年2005年,是“十五”计划时期,也是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攻坚阶段,无疑,西部大开发成为这一时期我省新闻宣传的主旋律。潘缘清醒地意识到:要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一方面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各项电视采编业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有侧重地选择方向,通过学习积累“钻”进重点领域和行业,提高专业化水平,争取向“专家型记者”的方向努力,才能拿出有见解、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几年来,他对“交通建设”
“西电东送”等反映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题材特别留心,尤其注重日常的资料搜集积累。现在要是问起他“交通建设”“西电东送”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他随口就能如数家珍。一次,他的同事王丹、张怡制作大型报道《精彩中国》有关贵州电力的题材时,知道他对这个领域很熟悉,可以当个“活资料库”用,请他帮忙出主意,没想到第二天他主动拿出一份几千字的底稿,两位同事真是觉得既高兴又过意不去:“其实可以完全不关他的事,出出主意,随便说说就行了,没想到他那么认真,拿出的底稿很到位、充分。”
很多人认为,新闻比艺术类专题好拍,就几十秒钟,新闻专题最多也不过几分钟,抄抄文件、资料,扛起摄像机扫一遍就可以了。
这或许是一种误解。拍新闻同样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像一些重大的报道是最考验记者的时候。2005年的全国“两会”,新闻中心派出一批精兵强将赴北京进行报道,潘缘作为前方报道组负责人之一也在其中。当时贵州台在北京设立演播室,为了充分利用286演播室。领导提出邀请在京开会的贵州代表,做一期关于“西电东送”的访谈节目,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在5分钟的时间里,纵横谈论“西电东送”,这么短的时间能说清楚吗?而且第二天就要求播出,这是考验记者硬功夫的时候。好在潘缘对“西电东送”的内容平时注重积累观察,对其背景、来龙去脉、给贵州带来的影响等等都了如指掌,甚至细到一些相关重要数据都能准确背出。虽然任务压头,但有平时记忆库里的“粮草”作“后盾”,当天晚上,潘缘随即写出访谈稿《关注“西电东送”关注贵州发展》。否则的话,仅靠一晚上,慢慢去查资料、了解情况,还真是抓了瞎。第二天将访谈稿立即送到两位代表手中,一位是向德洪——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金元电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位是廖少华——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长。临近中午还没消息,他们同意接受访谈吗?潘缘的心里一直七上八下,如果不同意,现在要改做其他访谈,完全来不及了,没有退路可走!心中这块沉甸甸的石头直到中午接两位代表前往演播室的路上才落了地!两位代表对访谈内容很满意,没有反对意见和修改意见,顺利接受了采访。平时我们看到的访谈节目基本上是0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5分钟的访谈,如果做得不好,也许观众还没听明白,节目就结束了。怎样切入?怎样寻找角度展开话题?潘缘首先从几个关于贵州电力的数字入手,请两位代表解读,当几个数字解读完的时候,已经勾勒出了贵州西电东送的轮廓,整个访谈言简意赅,角度新颖,思路清晰,重重的话题轻松地提起,一气呵成。
在很多观众印象里,《新闻联播》这类栏目多是动态新闻,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光靠动态新闻已无法解答,需要作深层次的报道,或透视、或背景分析等等,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相应地,对新闻记者的素质和能力就要有更高的要求。潘缘的述评新闻《余庆的“热效应”与“冷思考”》,就不是一般简单的动态新闻所能说得清楚的。“西电东送”一开始,潘缘就介入报道。这几年,西电东送确实给贵州很多地方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拉动,这方面的报道也不少。同样潘缘带着这样的思路走上采访余庆县的路程,到了余庆县深入了解情况下来,才发现和当初想的不一样,构皮滩水电站落户余庆,当电站建设大规模推进的时候,不是想象的那样给余庆县各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拉动,相反遇到不尽如人意的困惑,报不报道?怎样报?最后潘缘及时调整思路,选了余庆县的构皮镇作为一个点,以此切入,提出问题。随着工程的推进,采用的都是大规模的机械施工,原来期望大量人0涌入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尽管之前构皮滩镇早做好了充分的多方面的准备,仅旅馆从2家猛增到37家,想象的和现实存在着差距,作者接着客观分析原因。余庆县委县政府也在思考着解决办法。作者没有就事论事,最后从一个高度点评到:“从‘热效应’到‘冷思考’,余庆县在大项目拉动中碰到了新情况,而这种新情况催生的思考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财富。对于一个山区农业县来说,学会用新思维、新观念去应对新的发展命运,这对于余庆县今后的发展更加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于其他县,或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很多工作,用“新思维、新观念去应对新的发展命运”又何尝没有普遍意义呢?做这种报道尤其要把握好分寸,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据说当初审了五六次稿,每句话都字斟句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潘缘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善于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