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专题片解说词(1)

作者:颜瑾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

本章字节:13020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采访的那些人、那些事,至今让我难忘。今天重新看那些稿子,不管获奖的还是未曾获奖的,面对刚刚涌起的市场经济冲击,都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或迷茫、或坚守……《不要漠视他们的存在》中那些自立自强的残疾人;《穿钢背心的人》中虽腰部受伤也闲不住的老钻工;《闪光的小针刀》中不为金钱所动、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田医生;《春华秋实》


《挥不去的追求》中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画家、摄影师;《教育三重奏》强调对校风的建设;《教育的春风吹起来》中对教育的重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东村党支部坚决抵制腐化为群众谋福利的做法;《高原拓荒人》中踏遍高原辛勤找矿的地质工作者……荫解说词


(字幕):


残疾人活得不容易,可又活得很认真;残疾人活得很苦,可又是那样热爱生活。


他们比健全人多付出十倍的真诚、百倍的意志、千倍的艰辛,奏响了一曲曲与不幸命运抗争的生命之歌!


——摘自采访手记


因不要漠视他们的存在


——关于残疾人采访之一


残疾人这个题材,我感到很陌生,但又是那样吸引我。


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同志告诉我,仅贵阳市就有残疾人远万多,而我们省有1357万,全国有5000多万,全世界已超过5亿。


这个数据提醒我,有这样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存在着。


在省残联同志的陪同下,我走访了几位残疾朋友,情不自禁地想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十一月十四日


这位姑娘叫李剑英。


我问她,为什么要开这个洗烫店,她告诉我,这么大了总不能让父母一辈子养着。


我想,“自食其力”,这大概是好多残疾朋友的愿望。


(同期声)“我半岁患小儿麻痹,为了治我的腿,父母不知花费多少……”


为了不再给父母增添负担,18岁的剑英拖着病残的腿走上了谋生的道路。18岁,本是少女鲜花般的黄金年龄,本该充满无忧无虑的欢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迎接剑英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和苦涩。


如果说小时候双腿残疾对于她只是仅仅意味着,失去许多和小伙伴玩耍、游乐的机会,成绩优异的剑英却很少怀疑生活是美好的,可走上社会的剑英才真正体会到生活对一个残疾人来说是严峻的。


经过种种周折,剑英好不容易在一家单位当上了出纳。


一次去银行进账的时候,面对眼前的阶梯,剑英惊呆了,“我怎么上得去呀!”


看到别人迈着双腿轻易地就跨上去了,可剑英的这双腿是多么无力,她急得汗水直淌。


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得上去,我得进完账,不能让别人说我无能。


她没有流泪也没有心思流泪,不管旁人笑不笑话,剑英硬是一瘸一拐地上完了阶梯。


可令她难以忍受的不是身体的缺陷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而是社会上有些人因她身体的残疾来取笑、嘲弄她,以至对她进行人格上的侮辱。


剑英的工作是无可挑剔的,每次都把账弄得清清楚楚。


可是,她所在单位的一位同志,看到她一个残疾人做这个工作,经常横挑鼻子竖挑眼说一些难听的话。在那样的时候,刚刚工作的剑英,又敢说什么,又能说什么呢?她不敢让慈爱的父母知道,只好将苦涩的泪水偷偷往肚里流。


她在生活的之路上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出路。


现在,剑英在贵阳棉纺厂附近找了个地方,开了一家熨衣店,这可是她谋生的立足点,她得到棉纺厂一些同志的热情相助。


剑英从早站到晚,用病残的双腿支撑着,重复这单调的熨衣工作。她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生活的回赠,也证明了自己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也许,不幸的命运、不公平的遭遇已经在剑英柔弱的身体上练就了她坚强的个性,她不会像18岁那时轻易地对艰难的生活流泪了。


一位残疾朋友这样对我说过,“我们残疾人首先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为活下去而奋斗,坚强而乐观地活下去就是强者”。


十一月十五日


李剑英的那些遭遇还萦绕在我的脑际,张殊荣又告诉我他的经历。


小张原是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但由于残疾,上了高考分数线未被录取,高中毕业后没有单位接收。


与李剑英相比,张殊荣在某种程度上要幸运一些,他在社会上遭受的磨难少一些,他有疼爱他的父母,爱护她的哥哥姐姐,在这样温暖和谐的家庭中,小张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过下去。


可他不愿意无所事事,他要自己养活自己。


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的几年,他知道残疾人找一个工作不容易,甚至被人取笑过,“你一个残疾人能干什么,让你抓小偷都抓不着”。


不再想理会这些无聊的刁难、取笑,小张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把自己关在家里自学英语、中文……可是那些不公平的待遇常常折磨着他,放下书,又想起工作。


他不时地问自己:“一个终身离不开拐杖和轮椅的人,失去的不只是正常的行走能力,而且由此将失去整个世界吗?”“我没有什么奢求,不过就是希望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和无愧于社会的生的权利。”


为了自食其力,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学起了“堆画”这门手工艺术,他觉得这个手工艺术适合于他,没有健全的腿,还有健全的大脑和双手啊。


于是他白天黑夜地钻研,出乎他的意料,第一次做出来的画居然卖出去了,当他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钱时,一下子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堆画更精美,他买了有关的美学、绘画、文学等书籍苦读钻研,不再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他看见了岸边的灯塔。


现在116他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爱人是他的得力助手。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邓朴方来到他家,赞扬了小张的这些堆画艺术,并且给他题字,“有心者事竟成”。


他创造着美,他把美带给人们,这一幅幅堆画寄托了他多少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


十一月十六日


按照王继棠给我的地址,我找到了他家。


半岁就患小儿麻痹的继棠,生性是个活泼的姑娘,命运却跟她唱了个残酷的反调。从此,她活动的世界只剩下这个狭小的家了。


但是,不甘寂寞的继棠,为了自食其力,在1984年开起了烟酒店。当她第一次用双拐支撑着站柜台时,双手都在颤抖,从身体到心理都难以适应。父母看着她受这样的折磨,都心疼地劝她不要干了,可执拗的继棠,硬是拄着双拐,几载春秋,爬高下低,出货进货,买进卖出。


我被她好强的性格感染。


越是被限制在这个狭小的天地,越是不甘寂寞,越是想到外面去看看这世界有多精彩或者有多无奈,越是有一种参与社会的渴望。


残疾的腿虽然限制着她活动的范围,却限制不了她那颗好奇心和好强的性格。今年9月,当她听说要进行全国伤残人射击锦标赛的选拔赛时,虽然从来没有摸过枪,却勇敢地报名参加。


她要让滚动的车轮冲破痼疾带来的羁绊。40多天的紧张集训,可不是闹着玩的。有两次忙着去射击场,拄着双拐的继棠从楼梯上摔下,满嘴流血,她用手捂住嘴,仍赶到射击场训练。


5月07日,在西安举行的1990年全国伤残人射击锦标赛上,继棠分别荣获女子汽步枪00米卧姿和跪姿两项比赛的铜牌,总分名列第三。


继棠说她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功,我想像她这样有顽强毅力的人,成功是十分自然的。


像继棠这样好强的性格,尽管残疾,却不给命运下跪。


跪着只是一个被生活鞭打的姿态。


站着,用坚忍不拔的意志站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我想,假如她的双腿不残疾,像她这种性格的姑娘,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十一月十七日


我第一次见到李昆玉时,她就这样坐在办公室前。我以为她是个身体健全的姑娘,要不是听他们厂长介绍,我一直就蒙在鼓里了。


她在厂里搞核算、统计,她兢兢业业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她的工作。她知道这一切来得不容易,她知道这是她新生活的开始。


听昆玉的母亲说,她患小儿麻痹的姐姐已经够不幸的了,可昆玉才一岁时也遭此同样的厄运。


好不容易让父母背着上完初中,就从此在家待了12年。整整12年啊,寻找升学、就业的出路,终究是冷冰冰的一句话,健全人都没有安排完,哪有你残疾人的份?


越是身有残疾待在家中,越是无边无际的幻想,越是心比天高,越是实现不了。


她爱唱歌,喜欢听音乐,可一首忧伤的歌或一支感伤的曲子竟会引得她泪流满面,不能自拔,更加悲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整天在痛苦煎熬中度过,好几次对生活悲观绝望,慈爱善良的母亲总是耐心地宽慰她、开导她,越是对她体贴入微,昆玉越是不忍心拖累母亲。母爱太伟大、太无私了,昆玉又怎么舍得离母亲而去。


12年,漫长的12年,一场在命运的边5上进行着幻想与失望、希望与绝望的挣扎。


09愿愿年,在南明区残疾人文艺调演中,昆玉抱着去试一试、争一争的心118情参加了演出。南明区民政局的同志发现她还是个小小的“人才”,便安排她进入南明区民政印刷厂工作。这对昆玉来说是一个新生,是生命的转折点。她懂得珍惜这一切,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一次因患胆结石住院,医生给她开病假条让她出院后多休息一段时间。可昆玉想到厂里工作忙,如果不及时把账弄清楚,怕给厂里造成经济损失,没有等着病情完全恢复,便拖着虚弱的身体上班了。


领导考虑到她身体不便,允许她晚一点上班、早一点下班,可昆玉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按时上、下班。


(采访厂长,谈李昆玉的工作态度。)


十一月二十日


这条长400米、宽2米的水泥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再也不会使行人行走不便了。听贵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同志介绍,这条路是盲人王书生带头修起来的。


几年前,这儿可是一条凹凸不平的人行土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王书生就住在这条路旁边。


行走的艰难不便,唤起了他修路的热望,他便带头捐款2000元,附近的单位、个人也积极响应,大家集资修了这条路。


像王书生这样的盲人做生意这行当的并不多见,王书生也说,确实有很多困难和不便。


他卖小百货那时候,由于看不见,不能管账,便请人代管,可帮手正是瞅着他的钱而来的。可不,钱从顾客手***,又流入帮手的腰包,一天下来,即使有点微利,帮手也给他乱报一气。他意识到了,可又无可奈何。


更可恶的是,社会上有些人欺他眼盲,硬从他手中把钱抢走,可怜的王书生,无目标地呼喊一阵,行劫者们早已无影无踪。


王书生做批发羊毛衫的时候,每次进货都凭想象,羊毛衫适合哪些人穿,只能用手触摸羊毛衫的质量、规格、大小。


他无法看管羊毛衫,请人代管,可这些人偷走了多少,他不知道,等他意识到了,丢失多少,没法理清。


这位因工伤双目先后失明的中年男子,那年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只好悲痛地离开贵阳模具厂,离开他所热爱的工作,含着眼泪病退了,每月30元的退休费就是他的全部收入。


可他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黑暗所击倒。他想,虽然眼睛看不见,我还有双手,不能等着国家救济,我还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无论哪个单位是进不去了,便做起了生意。


王书生这近20年的艰辛是走过来了。虽然艰辛,他对生活仍是那样执着,他有着吃困耐劳的精神,更有着机敏的头脑。


他从各方面注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当筑城羊毛衫走俏的时候,许多经商的苦于找不到货5,王书生辗转上海,以代销的形式组织批量货5,生意从此红火起来。但他并没有就此乐观,当服装个体户们一窝蜂奔向羊毛衫时,他忽然又转向日光管。他就是凭着掌握的信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变换自己的位置。


他用自己赚的钱,曾分别给西湖办事处第二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甲秀小学捐赠几百元的图书;1987年给一个贫困乡的农民订过报纸;1988年1月送给贵阳市儿童福利院价值600元的衣服,南明区民政福利公司的成立,他送了1000元;今年九月,贵阳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筹备修建,他捐了10000元。(采访西湖办事处负责人谈王书生的捐赠情况)


十一月二十一日


这几位残疾朋友,每一次采访,不免都要问到他们的经历。当提起往事的时候,无疑对他们是一次心酸苦涩的回忆。他们不想再沉湎于过去的不幸遭遇之中,他们但愿所碰到的偏见歧视像笼罩在头上的乌云一样终究会过去,只是希望未来是美好的。


120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现在是能保证自己的生活了,可是还有更多的残疾朋友没有出路。他们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带头,招聘一些残疾人大家一起干。我祝愿他们这个愿望的实现一帆风顺。


这些天来,我被一个个自立自强、拼搏奋进的残疾人感动着,被他们那种不给命运下跪的坚强个性所震撼。


不要漠视他们的存在!


他们同样是社会的一分子!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对生命的超越和创造精神,那种软弱中的强悍,渺小中的伟大,凄苦中的坚韧,局限中的智慧,那种背负重荷却不屈服不妥协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不要漠视他们的存在!


(上集完)


(字幕)


由于战争、意外事故、营养不良和疾病等各种原因,形成了残疾人这一不幸的群体。


谁也不希望自己残疾,然而人类自始至终都不能完全避免残疾的出现,但却完全有可能减少和避免残疾所带来的烦恼、痛苦和负担。


——题记


因不要漠视他们的存在


——关于残疾人采访之二


十二月一日


我国有5000多万残疾人,5000多万残疾人又牵扯着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和数以亿计的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我国残疾人生活和工作得到极大保障和提高。


但由于自身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正常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仅就业而言,我国还有49%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尚未得到安置。


我们省残疾人劳动就业究竟是怎样的现状呢?


就此问题,我采访了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同志。


(采访现场声)


十二月二日


早就听说百花山下有四个福利厂,采访云岩区民政局的同志。(采访石局长,作为底声)


“1985年,云岩区民政局为安置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先后办起了百花针织厂、百花玩具厂、百花螺钉长、百花服装厂,残疾人占50%以上。”


这几个厂的300多种适销对路的产品,多次参加全国民政工业产品展销会、评比会,产品销售的渠道已扩及本省的30多个市、县和一些外省、市,由原来向国家要钱转向为国家作贡献,而残疾人在工作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位聋哑人叫王忠信,进厂前,曾到处找工作,因为是聋哑人碰了不少壁,他对生活、前途曾一度悲观失望。1985年11月,云岩区民政局安置他进了百花针织厂。


他在工作中积极肯干,很快就成了技术熟练的工人,现任机修工兼编织车间主任。他感到了自己并不是废人,感到了自己的才干得以发挥,心中无比欣慰和自豪。


(现场采访王忠信)


(采访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