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瑾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本章字节:12280字
(男)一手抓地质找矿,一手抓地质市场,这是增强地质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多种经营是地矿行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地勘单位的又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
(女)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贵州地矿局在印刷、运输,修配、建材建筑、化工、食品等行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企业群落。
贵州省地矿局009地质大队,地处贵州西部贫困、闭塞的乌蒙山区。这个大队的汽车队,根据当地矿产资5丰富、交通运输落后的特点,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以车养车,自我积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新路子。09愿愿年以来,固定资产从90万元增值到远远25万元,为搞好汽车运输搞活经济积累了经验。
(男)这是造0远地质大队办的大理石厂,如今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些大理石,品种丰富,材质致密,近几年来深深地吸引着海内外客商。
这个队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联办了海龙砖瓦厂。既支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为地质队探索了一条联办企业的路子。
(女)地处梵净山下、锦江河旁的009地质队,曾为万山、铜仁汞矿的开发和松桃锰矿的勘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还有不少职工住在冬寒夏热、透风漏雨的干打垒、油毛毡房屋里。
在国家152投入十分少的情况下,这个大队发动全体职工自筹资金、自筹劳动力,办起了硅酸盐砖厂,并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建房突击劳动。
虽然他们一身汗、一身泥,但是他们的心情是舒畅的,因为他们在为职工办实事也为自己办实事。
(男)改革开放的路,是一条艰难、曲拆的路,对于地质队0们来说,这条路走起来更为艰难。
(采访009地质大队印刷厂厂长李成浦)
(女)经过几年的奋斗开拓,贵州地矿局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了立足本省打入沿海,走向世界的初步格局。
造990年,他们在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中创造产值约2500万元。
加强地质找矿,开拓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是当前地质队0肩负的三大任务。改革、开放向他们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创造了机遇。
(男)虽然在改革之初,地质队0们那善于握钻杆、写地质报告的手,签起合同来总觉得别扭:在大山荒野中跑惯路的地质队0,走进喧嚣的都市搞经营、做生意,总显得不那么舒坦自如。但是不管怎样,为了拓展一条生存发展路道,他们以极大的耐心和虚心,向商品社会学习着一切。
(女)在改革的大潮中,地质队如一叶小舟,时而被高高地抛起,时而又低低地跌落。
地质队0们就这样跋涉了00个春秋,这当中,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获得了不少效益。但是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也有过沉痛的教训。
(男)他们曾经犹%和徘徊,他们曾经忧虑,这条峡谷是否有一道出口,但他们自始至终从没有停止过探索。
(女)人们已经领略了地质队0征服高山、峡谷的胆识和气概。
(男)人们还将领略地质队0在商品经济市场竞争中的另一种胆识和气概。
(女)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小平同志的话是对全国人民说的,仿佛更是对地质队0说的。闯出峡谷的探索,大有前途和希望!
(男)高原拓荒人与高原同在。
1992年6月
本片获1992年度“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联颁发)
因春华秋实
——记贵州花鸟画家谭涤非
(画面叠字):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廊中,写意花鸟画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争奇斗艳。它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从古至今无数的追求者,贵州画家谭涤非就是其中一位。
(画面叠字):谭作画——定帧出字幕谭涤非,抗战时随父母到贵州,一直生活、工作至今。贵州国画院花鸟创作室主任,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解说: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结识了画家谭涤非。交谈中,了解到他的经历虽然坎坷,但依然不改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始终充满乐观。
谭涤非从20多岁开始就遭受到了磨难,但那段岁月却没有磨掉他对艺术的深深挚爱和追求,更没有消沉掉那段宝贵的20年光154阴。
当时的年代,画花鸟虫鱼,被视为“封资修”,有“四旧”之嫌,加上他曾是“老右”,挨斗挨批是常事。可他全然不理会,一场斗争会下来,他的一副画稿随即也初步构思完毕。晚上不顾挨斗的劳累,继续作画。
当时看来,花鸟画创作没什么前途,亲人、朋友苦苦相劝,谭涤非却置之不顾。从童年时代,谭涤非就跟着母亲、姨爹、姨妈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并且认定花鸟画创作是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正是因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他才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所以在漫漫长夜中,他始终坚信他所钟爱的花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国粹。
他坚信花鸟画终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他坚信党和人民总有一天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待遇。他坦然面对这些磨难,并把这磨难当成意志和品格的修炼。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在那寒冬腊月的日子,大地万物被冰雪压得透不过气来,只有这一树参天的古木,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几只寒雀顶风冒雪飞去,似乎在呼唤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阳光融化冰雪的那一刻。这幅画可以说充分表达了画家当时的心境。
正是这些坎坷、磨难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无论风雨黄昏还是冰雪寒夜,他对事业的追求始终心无旁骛,不改初衷。
迷人的花鸟画世界,不仅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而且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一天不拿起画笔,他就觉得六神无主,心中空空荡荡。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不断用节省又节省的微薄工资去购买纸张笔墨,冒着严寒酷暑,躲开造反派们的监视,偷偷到野外描摹写生。他仿佛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尽情地遨游在花鸟画的世界里,将满腔的激情寄之于丰富的笔情墨意中,也只有在花鸟画的世界里,他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一个有追求的人,一旦把自己选定的事业当成一种生命的需求、一种愉悦和欢欣,有什么艰难险阻可以阻挡得了这种生命的激情呢?
花鸟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潭涤非始终不渝地从浩瀚的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无论是吴昌硕、齐白石,还是任伯年、潘天寿大师的作品,他都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但他并不盲目崇拜、盲目吸取,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留存于心的不是僵硬的模式,而是领悟到大师们性情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正是吸收了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从他用墨的酣畅变换、用笔的速度疾缓、构图的美学原则、营造的意境氛围,可以看到他对此有着十分到位的积淀。
谭涤非常说:“功夫在画外。”除了作画之外,读书是他的一大爱好,尤其是对中国画理论、美学、唐宋散文、诗、词,无不博览。
他明白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博览群书、师发前人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还要师法自然,取材于生活。这些画的素材均来自于他十年前住所的房前屋后。那时他在住房周围栽满了花花草草、瓜果蔬菜,先后喂养了鸡、鸭、鹅、鱼等十几种动物,都是为了观察这些动植物的结构、姿态、色彩和各种神态。这时期的画是那样的纯真自然、生机勃勃,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藤花盛开,叶茂枝繁点出一片融融春光,透过这辉煌深沉的花荫,母鸡正带着小鸡在觅食,抑或是在亲切的呼唤,藤荫的紫蓝色和鸡群的墨色相映成趣。用笔0转流畅,顿挫自如。
初夏的0林,芭蕉舒展自如,静静的0林中,两只小鸟相对而语。芭蕉用笔大刀阔斧,一枝月季自右下***,黄色的花与墨色的蕉互相衬托,绚丽宜人。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和谐自得,无不展示了初夏庭院的勃勃生机。
谭涤非的画追求的不是游戏笔墨的文人画风格,也不是富丽堂皇的宫廷画风格,而是注重修养、情怀和功力的高雅艺术格调。
他一向主张156一幅好画最能感染观众是画中的“情”。花鸟画表面画的是“影”,实则画的是作者的感情和意趣。
谭涤非十分推崇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品格,他的画作情景交融:
微雨后的冬夜,光秃秃的树干上积着雨水,朦胧的月亮透过云层给大地添了几分凄凉,几只鸳鸯紧紧相依树下,似乎想用他们的相互体温来抵御冬夜的严寒。这是他对生活的理解抑或是对往事的回忆,这是一种人生的超然情致。
仲夏的夜,风清月白,宁静中透出些许幽雅,两朵婷婷的白荷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愈发显得纤尘不染,一双鸳鸯悠悠地漫游于充满荷香的碧水中,这是一个宁静温馨充满诗意的夜色,让人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这些作品,画家十分珍视自己情感的投入和自我心境的拓展,可以感受到那诗一般的意境以及弥漫在笔墨之中那可以反复欣赏的韵味和意趣。
那几朵黄花、一壶素酒、三五只螃蟹的“赏秋图”,盛开的花朵、飞鸣的小鸟、树荫下觅食的小鸡都能颦笑歌舞,自具生机。画家用这些平凡的事物表现生活的本质,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情和自然的魅力。
是的,当痛苦和磨难成为过去,一切都变得纯净和明澈。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感伤的印记,而是明媚温馨,秀逸清纯,在人世间缓缓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同时也折射出画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咄咄逼人的虎、长空一击的鹰、昂首自信的向日葵,笔仓墨老,气势恢宏。
或阳刚,或阴柔,或细腻,或粗狂,或浓研,或淡雅……系列的意象有如天上的星云,凝聚了他的人生际遇,阅历、气质、造诣……正因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读者不难从中感到情感的印记。情感蕴含其间,明暗阴晦各有不同的色彩,一种充溢的人生境界,永远使人感到实在。
曾砥砺艰辛于漫漫岁月中,生命原本就是各种磨炼。事业溶于生命,生命变得不再枯燥,事业愈发显得丰硕,当一切成为过去,随之伴随而来的是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和欢畅。
我看到,如今的他仍在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耕耘着事业,耕耘着生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各自不同的追求。对于摄影师杨荣、刘炳辉来说,摄影已注入他们生命的血液,他们难以摆脱,难以舍弃的正是这份挥不去的追求。
因挥不去的追求
说起来挺有意思,自杨荣第一次拿起相机照相那天起,就被它深深迷住了,像着了魔一样,丢不开,放不下。于是,相机就成了他形影相随的好朋友。他说,这也许就是5分吧,那年他19岁。
刚开始时,给自己厂里的工友拍拍生活照,越拍越带劲,工友们都夸小杨他们拍得好,后来一幅照片居然在《贵州日报》上登出来了。任何第一次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激动和难以忘怀的鼓励,更何况是自己所喜爱的摄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他不知不觉地更加把自己投入了进去,这一投入,就难以拔出来了。接二连三地,他的作品在各种杂志、报纸上发表了。
这副题为《倾听》的作品,曾在1988年获得了第四届国际影展铜牌奖。这是杨荣在一次郊外游玩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引发他创作灵感的景致,画面中身着素装的少女面对着大森林,在倾听着什么呢?给观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当时许多评委、摄影前辈难以相信这幅作品出自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之手,许多评委认为作者的年龄至少在35岁以上,才足以表现出“深邃”的意境来。可若不是平时在摄影艺术上各方面的感悟、积累,又怎能迸发出惊人的火花呢?
接下来,杨荣背着他那架借来的海鸥相机,自费进京领奖,和那些公费进京、随手端出世界一流的高档相机的一些领奖者们似乎不能比,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寒酸,带着贵州人的骄傲,依然很自信。
在国际影展上获奖,对杨荣来说,固然值得激动兴奋,但他也只认为这是得到一次较大的社会承认,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领奖结束后,他趁着在北京的机会,广泛地和各界影友交流、切磋,从中又获得不少新的启发。之后几天,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拍了副题为《被“捆着的”老人》的作品,不久又在全国新闻艺术摄影比赛中获奖。
在摄影这条路上,他从未停歇过,在这苦中有乐的追寻中,他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深爱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贵州高原这片富有灵性的土壤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5泉,他和他的影友们时常跋山涉水、走乡串寨地去采风、时常是冷暖顾不了;走得筋疲力尽,饿得两眼发昏,两腿发软也是家常便饭。只要能拍到满意的作品,受苦受累也就不算一回事了。
“一幅作品不算什么”“要有一批作品”“要有一群人”,杨荣和他的一帮为摄影艺术而劳苦耕耘、志趣相投的年轻影友们,打出了“高原摄影艺术群体”的旗号,在1988年,奉献出“高原魂”摄影艺术展览。
他们的追求似乎狂妄,但却又是地地道道的朴实。他们讨厌图解,对仅仅记录政治概念水平上的摄影表示不满,他们始终将自己的镜头对准这片高原土地上的人和事,本着对山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及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冲动,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去理解周围的世界。
全国各地的许多影友们纷纷来信给予“高原”的朋友们以支持、鼓励,甚至有些着名的老摄影家也将自己的作品寄来和“高原”
的影友们共同探讨。
这对于当时的“高原摄影艺术群体”,又是怎样的一种激励,也许他们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各自的收获。
杨荣明白,作为一个从事摄影创作的人来说,不仅用镜头去记录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观察、感受这个世界,深悟种种看似平凡却又深刻的道理。他总是喜欢将自己的镜头对准那些普通的人、简单的事。
这副题为《生命在于运动》的作品,是作者抓拍的一个镜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路过这群老人锻炼活动的场地,特别是画面中的这位残疾老人打动了他,作者拍下这个看似平凡的镜头,在按动快门的瞬间同时也讴歌了一曲残疾老人热爱生命的赞歌。
杨荣总是带着他那个随时都保持饱满创作激情的头脑和那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寻找足以表现他丰富情感的视角。
题为《孤独》的这幅作品,当时画面中这个坐在转椅上、衣衫褴褛,神情无助的孤独少年深深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他不由自主地按下快门,将这少年连同他当时的内心感受一同摄入镜头。后来才了解到,这位少年是个被离异的父母抛弃的孩子。
虽然摄影艺术之路漫长而艰辛,杨荣他觉得很幸运。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对于他来说,摄影这门艺术无疑是他最喜160爱、最适合、最能表达他各种情感体验的方式。
他那么挚爱他的摄影艺术,并且将摄影融入自己的生命,而成了他有意无意间那份挥不去的追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