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华罗庚的论语(1)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类型:社科·自然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4

|

本章字节:12030字

华罗庚简介:华罗庚,1910年生,江苏金坛人,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4年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1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创造了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的“统筹法”,是率先把数学理论研究运用于我国的生产实践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的主要着作有《堆垒素数论》、《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讲学时因病逝世。


内容提要


(一)关于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不经过黑暗的人,不知道光明的可贵。在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于人民有利的科学家是不易的,但在今天的新社会里,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也就是人民的瑰宝。(1953年3月)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彻底变了样。(1964年2月)胜利的人民,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1979年4月)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10年,靠大家的同心协力,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些家底,而且在某些领域赶上或接近到了世界水平!(1980年8月)我更加感受到新社会的温暖,干劲更足,更想把一丝丝的力,一滴滴的汗都贡献给社会主义事业。(1964年2月)


如果没有党的教育,我是不可能到数以百万计的群众中去的,更不可能到生产中去找课题,也就不可能获得今天的荣誉!(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回国30年的华罗庚,不仅更加坚定了爱国立场,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了!我要老老实实地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干,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而干,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人民。(1980年1月)实干、苦干、拼命干,党员本色。空话、大话、逢迎话,科学罪人。实践明真理,历史证忠贞。聚沙成塔塔不固,长城哪能一夕成,所赖在坚韧。(1980年2月)


(二)关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对自己的思想指引和工作关怀


想想二十几年来,我有所觉悟,有所前进,哪一点不是毛主席的教育,哪一步不是毛主席的指引?毛主席具体而明确地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逐步懂得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走向工农,理论联系实际,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干劲和创造性,使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蓬勃发展,这是我以往在书斋中埋头研究所完全想象不到的。(1976年12月)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对科学研究工作最有用的文章。任何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都必须精读此文,这在科学研究的一生中都会得益匪浅的。(1955年3月)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亲自写信教导我要树雄心、立壮志,绝旧缘、走新路。(1976年12月)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在百忙中又给我亲笔复信,为我能到西南工地学习、锻炼、与工农相结合,表示极为庆幸。信中说:


来信及《平话》(指《统筹方法平话》),早在外地收到。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这不仅是对我个人从事的工作表示了热情的赞扬和鼓励,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76年12月、1978年)1975年10月1日,我写信向毛主席汇报了10年来的体会和曾经遇到的阻力,以及今后自己的决心。毛主席已经82岁高龄,他老人家在10月5日又作了重要批示,再次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76年12月)


周总理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至今铭记犹新:“学习理论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得更准确,领会得更深刻。所以,忽视实践的一面,或者把实践和理论对立起来,都是不对的。”“通才也好,专才也好,都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周总理的这些教诲,促使我去改变习惯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没有周总理“做实事,收实效”的指导思想,是搞不出“统筹法”和“优选法”的。1970年,周总理身处逆境,又万务丛集,但他仍然尽力地保护我,关心我们把数学方法用于经济建设的工作。周总理1970年3月4日批示:应给华罗庚以保护。最好以人大常委身份留他住京,试验他所主张的数学统筹方法。为科学工作者创造环境,让他们发挥作用,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周总理最理解科学工作者的心情和疾苦,为科学家造就了深入实践的机会。我们千千万万的科学工作者钦佩人民的好总理的远见卓识和宽阔胸怀!(1985年1月)


邓小平同志阐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概括了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提出改革科技体制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这是真正说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现在对科学家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科学与生产的结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国的生产建设就能很快地上去。(1985年4月)


(三)关于科学工作者如何为祖国为人民服务青年时代远涉重洋,到海外寻求知识,是为了学了本领更好地为祖国服务。(1983年3月)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1950年2月)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1981年5月)


科学知识本来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为什么变成知识分子所垄断了呢?这是私有制的旧社会造成的。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用于为劳动人民服务。


(1965年)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工农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事业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我们的科学事业已成为整个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就不应该再抱着拿科学当“敲门砖”的思想,为人民创造的东西越多、越精深越好。(1956年)


对一个革命者来说,整个的生命都属于党和人民,即使在一个人工作的环境之下,必然也会“慎独”,必然也是积极地、忠心耿耿地、分秒必争地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1964年3月)我要让自己的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做“人梯”,让年青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1977年12月)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上讲的是实事求是,不是空话大话,老老实实地干,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干,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干。(1980年)人总是要老的,但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工作的心情是永远不应衰谢的。(1982年8月)


(四)关于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是精益求精,日新月异,永远前进的。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科学在经常考验中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这样,才会解决更大的问题,才会更完整地解决问题。成功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辛劳的耕耘者。不少例证说明,科学上重要发现,是在科学家脑海中反复深思达二三十年之久方始成熟的,要想顺手捡来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1953年3月)学习科学不能取巧,也没有什么捷径或秘密的快速学习方法。唯有勤恳地耕耘,才能有丰富的收获。(1954年4月)


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虽然年近古稀,但仍以此告诫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1980年1月)唯有步步踏实地钻研,才可化雄心为现实。在这样基础上生长的雄心,才不是幻想。(1953年3月)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唯有如此,才能超越成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拘囿,深入事物本质,独辟蹊径,作出新的结论。(1955年3月)独立思考必须是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相结合。搞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应该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海阔天空地想。不敢想怎么能有新的发明和创造呢?但是科学上的美丽设想,都必须和研究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相结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1961年)


在科学研究上光凭搬用别人的经验是不行的。


只是套用别人的经验就往往会发生格格不入的毛病,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能靠老经验去尝试新问题,而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大胆创造。(1956年)研究科学最宝贵的精神之一,是创造精神,是独立开辟荒原的精神。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卓越的科学家往往另辟蹊径,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所理解的“开创”,应当是基本上了解了前人成果之后的开创工作。(1953年3月)我很欣赏我国五代时有名的科学家祖冲之对自己的学习总结的几个字。他说,他的学习方法是:


搜炼古今。搜是搜索,博采前人的成就,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只搜来学习还不行,还要炼,把各式各样的主张拿来对比研究,经过消化,提炼,最后创立自己的学说。他的圆周率是在博览和研究了古代有关圆周率的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刘徽的成就而进一步发展的。他所作的《大明历》则是继承了何承天的《元嘉历》。许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都是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和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1962年)


在学术上展开自由讨论,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学术工作者都应当做的事,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凡是老老实实工作的人、精益求精地工作的人,就是面向科学的人。(1956年5月)


(五)关于自学


我走的是自学的道路。自学最起码的一条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自学要有周密的计划,要经常检查;在自学过程中要多想多练;要以长期性、艰苦性克服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我曾写过这样四句话: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981年6月)任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自修的习惯,都是终身受用不尽的。(1954年4月)


自修是一种比较艰苦的学习方法,但它的优点是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采用。只要不懈不怠,积之年月,它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科学的光辉的顶点的。(1954年4月)如果一个青年即使读到了大学毕业,甚至出过洋,拜过名师,得过博士,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己学习,自己钻研,则一定还是在老师所画定的圈子里团团转,知识领域不能扩大,更不要说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发明了。(1961年)


自学的问题不仅是青年人的问题,也是我们老一辈人的问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都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一个人的一生中,自学的时间总是要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自学的习惯是早晚都要养成的。(1962年7月)


自修能有成绩的主要关键在于毅力和耐力,应当正确地认识为了什么在自修,也应当正确地认识“自修”较“参加正规学习”为艰苦,必须用“涓涓不息,而成江河”的态度,持之有恒,行之有素,才能够完成自修所要达到的目的。(1954年4月)


社会在前进,事物在发展,历史上的人总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为什么?就是除了从老师那里学以外,还多一个自学。历史上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离不开自学。(1981年9月)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1980年1月)


论语正文


(一)关于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不经过黑暗的人,不知道光明的可贵;不经过严冬酷寒的人,不知道春日的可亲。旧社会的过来人羡慕新社会中成长的青年。在旧社会里,政权操在剥削阶级的手里,要想做一个于人民有利的科学家是不易的,但在今天的新社会里,人民做了主人的新社会里,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对科学的致力,也就是对人民的贡献;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也就是人民的瑰宝。所以,在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条件可以放心大胆地全心全意地搞科学了。


——华罗庚《谈谈同学们学科学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报》(1953年3月3日)


我非常爱听侯宝林同志讲的一段相声——《昨天》。它描写了一个在旧社会受尽折磨、失去知觉的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在解放后10年突然醒来,旧社会的一切惨况犹如昨日,在接触到新事物时,觉得样样好——好到了不可思议,件件奇——奇到了出人意料。


实际讲来,这种体会,在新中国,人皆有之;只不过我们看见的是连续变化的“电影”,而相声中的主人翁所看的是影片中两个分隔较久的“镜头”而已。


——华罗庚《春风吹拂换人间》,《光明日报》(1964年2月12日)


旧社会,写书时没人帮助,写好后没处出版,在辗转拜求出版的过程中,有时还搞了个原稿不知去向;出版后还说不定来个“文人相轻”,书不看,嘴一撇,讲上几句挖苦话。新社会情况大不相同了,解放后,我出版过几本书,写得当然很不好,但大家总是鼓励我,更宝贵的是收到了不少宝贵意见,从个别的错字,到论证的错误,都给我寄来,这种与人为善的精神,使我深深敢动,使我更加感受到新社会的温暖,干劲更足,更想把一丝丝的力,一滴滴的汗都贡献给社会主义事业。


——华罗庚《春风吹拂换人间》,《光明日报》(1964年2月12日)


那时候(华罗庚1950年从美国回国之初——编者注),我就好像一个初入伍的新兵,斗志旺盛,一心想在祖国的建设中尽一份力。回忆起来,第一个10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的确做了一些事。面对当时的状况:没有人,不怕!开始培养;没有设备、图书馆、资料,不怕!想办法搞去。可以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10年,靠大家的同心协力,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些家底,而且在某些领域赶上或接近到了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