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庄子与惠子辩游鱼之乐

作者:李天道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6614字

庄五


战国时期


背景导航


庄子(约前369前286)着名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在中国,人们习惯把庄子和老子合称为“老庄”。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着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篇选自《庄子·秋水》。在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里,庄子先是使用惠子的逻辑反击惠子,然后又利用惠子“安知鱼之乐”一语所存在的歧义驳斥惠子,整个过程表现出了庄子的机智和善辩。


辩词精选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观赏。庄子说:“鱼从容悠闲地游水,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快乐,就十分肯定了。”


庄子说:“还是从头说起吧。您说‘怎么知道游鱼快乐’这句话,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这么问的。至于我,我知道游鱼的快乐,就是因为我在濠水之上,见到而且体察到了呀!”


妙语佳言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论辩技巧


庄子和惠子的这段辩论是很深刻、精彩的。庄子先是使用惠子的逻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击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然后又利用惠子“安知鱼之乐”一语所存在的歧义(不知道鱼之乐和怎么知道鱼之乐);惠子是前一种意思,而庄子用后一种意思驳斥惠子,说惠子在说“安知鱼之乐”时,实际已经承认了庄子是知道鱼之乐的,只是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而已。在这里,庄子十分狡猾地玩弄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手法,他把惠子的问话“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然后回答施惠说“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这就把“能否得知鱼之快乐?”这一认识能力的问题,偷换成了“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这样一个关于地点的问题了。庄子由此避免了从正面回答惠子对他的责难,并没有从根本上面答“如何知道鱼的快乐”这一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重大问题。


这个论辩过程表现了庄子的机智和善辩。从论辩的角度看,表现了“庄子观察事物的艺术心态与惠子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相关链接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喜欢剑术。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机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


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锷,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剑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锷,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