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强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7
|本章字节:7238字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一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感伤的故事。
地主少爷聂赫留朵夫诱奸了曾引发他初恋的女佣玛丝洛娃,而后远赴军中服役,多年后他们再度相遇,但那是在法庭上。因为一宗劫财害命的凶杀案,聂赫留朵夫以贵族身份作为陪审团的一员出席庭审,当发现眼前的被告是玛丝洛娃的时候,出于好奇,他开始了解案情真相,随后明白,正是他当年的不智之举导致了眼前之人的悲惨和不幸。当年玛丝洛娃怀孕后便遭驱逐,最终无奈地沦入娼门且无辜地卷入了人命官司,等待她的将是残酷的惩罚。真相和背景让聂赫留朵夫自责,往事咬啮着他的良心,因为到监狱探视的时候,他目睹了沦为娼妓的玛丝洛娃沾染的诸种恶习。这位少女可点缀过他青春的记忆,她曾无比干净纯洁,明艳美丽!震惊之余,他深深明白正是他本人亲手造成了这出沉重的悲剧,是他颠覆了这位青春少女原本阳光般的幸福人生,理应美好的一切因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而化为乌有……自责呼唤着忏悔,他开始上下奔走,替这位清白无辜的人申冤一与其说他是在施救,毋宁说他是在自救,或者说他是在以施救的方式进行自救。于是,被冷漠、自私和残忍的坚冰封冻的人性开始复苏,施害的一方和受害的一方,同时以堕落者的身份作为受害者走上了漫长的复活历程。托尔斯泰把这部书命名为《复活》,其中寄托着深意,这是他终其一生,对关于人类归宿和幸福问题进行探究的答案。
借这部著作,托翁在叩问人类的心灵:是什么在让人类作恶的同时又使他们向善?这一对格不入的矛盾是怎样在人身上被统一了起来?介于神和兽之间的人,到底是进化未尽依然凶蛮残暴的动物,还是渴望超越自我,有望升入神圣界域的品类?
关于人性本质的思考,纠缠着所有精神烦恼着的人们。
焦灼痛苦和欣然喜悦交织在这一思考过程之中,绝望的漆黑和希望的曙色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两个主题。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充满了挑战,因它蕴涵着难以索解的秘密,连被奉为圣人的儒家宗师关于人的本性,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但是,正如对善的信仰本身便是人性高贵的体现一样,因追索这个问题的本质而导致的焦虑本身,便是人性光辉的佐证。因此,跟所有对人类充满信心的人一样,出于对人类注定光明前景的信仰,托尔斯泰也在作品的结尾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二
善是美德的核心。
所有关于善的思考,都潜在地以动物性为参照。
与动物相较,人的卓异优越足以使其以“万物灵长”自慰自豪:人有极其生动、丰富的表情来表达喜怒哀乐,而动物的面部器官却生硬呆板;人有灵巧的双手,但动物的前肢跟后肢几无区别;凭着口腔世界那些部件的奇妙组合,人可以用声音为心灵代言,但动物的口腔却只有生理功用和价值;人类复杂得惊人,连最极端的“恶”都无一例外地胁裹在文明之下,而动物则一任“情性”,任由奔腾……但真正足以让人自豪的,其实是人类的精神,在人秉持着动物式自我执著的同时,也将极端的自我肯定推延开来,遍及同类,乃至广被万物。
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当自我利益受到胁迫的时候,动物的第一反应首先是防御,其次是进攻。因此,千差万别的动物躯体构造终究可以分为三类:要么身着坚甲,要么怀抱利器,或者二者兼有。
因此,萨特曾说“他人便是地狱”,这是对动物性的精辟概括。
而人类却不尽然,在人心灵的角落中闪烁着一朵微茫瑰丽的火焰,这朵火焰永远烛照着黑暗,它不屈地向着太阳般炫目的灿烂努力;心灵的土地上掩埋了一粒充满奇幻而又倔犟的种子,这使人有别于动物,这粒种子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并结出果实。
这朵火焰闪耀着道德的光芒,这粒种子中沉睡着高贵的基因。
这枚灿烂的果实便是文明。
它使人们永远地跟动物区别了开来:人,在珍爱自我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同类视为身外的第二自我,人懂得同类跟自己毫无二致。因此,人会将自我的一切感受延及同类,甚至会为了同类之需而放弃自我。
因此,跟动物相比,人性的美丽使人努力在抵御和进攻之上,选择宽容,并且,越是真正的强者,越将宽容尊崇为一生谨守奉行的信条。
对此,萨特的同道纪德曾说“美德的核心是对自我的放弃”。这是对人性美的高度褒扬。
面对人类矛盾的缓释和冲突的化解,除了文学之士充满诗意的思考,伟大的圣人也给予了深刻警醒、简约朴素的表达。
在佛陀的教诲中,“忍辱”是基于对众生蒙昧的体认,大智和大悲的情怀让他有这样的训诫:既然了又未了,那么干脆不如以不了作了之。
耶稣说,当别人打了你右脸的时候,那么把左脸也伸给他。
如果说这两位圣人的垂训高不可攀,杳渺难及的话,中国的圣人则给予了明晰可辨、切实易行的指导。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在异见和冲突面前,应该做到“和而不同”。
这意味着在尊重了对方的前提之下,对原则的固守和自我的坚持。
“和而不同”的中心是宽容。
三
“和而不同”是一种美德。
对于冲突和异见,它首先摒弃了破坏,倡导着建设,它是基于对整体利益考虑的结果。对于对立面,从自我的立场出发,它让人们走出先入为主的排他和自封,去选择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
但是,“和而不同”同时又表现出人道的关怀,它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的漠视和抛弃,相反,它呵护着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乃至包含着对异端的宽容。
“和而不同”被孔子命为君子之德,是因为宽容既是仁者的胸怀,它显出一种大悲的关怀;宽容又是智者的选择,容纳的背后是一种对“水”的德性的洞察;宽容还是强者的逻辑,它源于一种对自我力量坚若磐石般的自信,显示出一种对自我价值崇高庄严的认识。
四
“和而不同”又是一种智慧。它是对万物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世间万物都是在两两相对因素的制约下,保持着稳定和谐,相克与相生兼备,相反与相成并存。
正是在不即不离但又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太阳、地球和月亮才结成了让人惊讶的默契与和谐,这种和谐为人类营造了整饬有序但又瑰丽多姿的生活乐园。
只有在异质因素的刺激之下,万物天赋的本质方能恣意尽情地展开。
上天让燕子享受空中的美味,因此,口腹之需成就了它矫捷的滑翼、灵敏的叉尾;当严冬让飞虫蛰伏起来享受酣睡的时候,它只能起程南翔。如果食物可以轻易获得,生存的胁迫不复存在,让燕子“足”不出户便可安享美味,这黑色的精灵定然会在苍穹消失,矫健的美姿定然会变成呆拙的身影。
对立成分和异质要素,赋予了生命永恒的动力和生机。
“和而不同”正是对这一真理的深刻洞察和体认。
异见甚至是异端,为人类文明的开启和精神的开拓注入了活力,人类的文明史本身便是一部异端被接受和认可的历史。
当“和而不同”用于协调人类关系的时候,作为一种认识的结果,它同时又是一种认识的方式。
“和而不同”蕴涵着深邃的智慧。
五
当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的辉煌,渐次消歇为绝响的时候,华夏文明却历久弥新,生机勃发;当部族和教派冲突愈演愈烈地玷污着人类文明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却愈益巩固聪明的人类早已明白,面对冲突和矛盾,一味的抗争永远于事无补。
基于理性的退让,恪守原则的宽容是解决问题永远的不二法门。
权变和机宜中折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而尊重和宽容却是人类永恒道德的基础。
因此,面对扰攘的世界,置身杀戮依然为文明世界不和谐因素的时代,人类在重新思考去路的时候,想到了卓越的东方智慧。
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在题为“展望21世纪”的演讲中他指出,中国文化对如何处理全球的一体化和多元化矛盾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特别是在人类已经掌握了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的时候,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宽容与和谐,更有无可估量的作用。甚至他还指出,如果中国文明不能取代美国文明而成为未来主宰的话,人类的前程将十分可悲。
哈佛大学原校长沃格尔则说,由个人主义滋生出的“美国病”应该用“东方药”来医治。
“和而不同”是无上智慧与永恒道德完美结合的成果。
“和而不同”是孔子对华夏民族的润泽。
“和而不同”是华夏民族对全人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