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载物之德(4)

作者:王强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7

|

本章字节:12806字

他说:“齐桓公成了春秋霸主,他多次聚合列国诸侯结盟,不用武力,就使天下偃旗息兵四十余年,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可见圣贤都是用大眼光、大尺度来衡量别人的,这就是所谓“大节不护细行”,正如孔子回答子贡对管仲质疑时所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到今天还蒙受他赐予的好处,假使没有管仲这样的人物,我们都会被野蛮人征服,很可能现在还正受蛮俗影响而披头散发,衣襟左开了(裸着左臂穿一只袖子)。像他这样的人,难道也应该学普通人,守着小节,在山沟中自杀,至死也不为人所知吗?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透出的不仅是一种宏大的眼光和气魄,更显出非凡的气量和胸襟,那就是,对任何人都不能求全责备,苛察之下,世间能有几个完人?


就好像一副对联所写: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对联的意思是说:


“孝心”是世上善行中居于第一位的,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孝心,应该同时考察他有没有尽孝的愿心,而不能一味看他是否有尽孝的行动,因为这样的话,家境贫困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贪淫”是恶行中的元凶,但评价一个人是否“贪淫”,该看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是否有这样的念头,因为如果从动机和愿望上来作这方面考察的话,世界上恐怕就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了。


这副对联尽管透出了做人的无奈和面对困惑的茫然,但是,里面也有一种巨大的宽容,一种对人的巨大同情和关怀。


苛察,也就是死钻牛角尖,一方面是智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道德的原因。


《淮南子》中有这么一句充满见地的话:“称薪而爨,数米而饮,可以治小而未可治大也。”这话非常有趣,它的意思是:做饭的时候,该烧多少柴火拿称称量,该投多少米要数清数目,如果说居家过日子还勉强说得过去,若是用这种方法来治国就行不通了。


这非常有趣的论说,颇有点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意味,难得糊涂恰好蕴涵着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小错误并不妨碍原则和德行,只要无关大碍,不必过于认真,吹毛求疵受伤的反而是两方。


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对待他人过错的原则。


言和行常常被合称为言行,但是,言行毕竟还是两个方面。关于修身,在言语方面,孔子也有精彩的论说。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工具,语言负载着人类的意志和感情,每个人都在用语言写照着自己的人格,为自己的心灵画像。


正因为如此,古人在人格完善方面,非常重视语言修养,因为语言是人的第二重面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这是孔子对言行的具体要求,他说:多听些,有可疑的地方,把它保留在心里,对那些有把握的部分,则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多看些,有可疑的地方,也保留在心里,对于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去实行,或许后悔就会少一点。


这就是所谓“慎言敏行”。


列宁说过:“把言语化作行动比把行动化作言语要难得多。”孔子也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是说,轻夸海口,大言不惭的人,真正做起事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也正因为这样,孔子曾垂诫弟子们说:“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意思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是君子引以为耻的事情。


同样的表达还有:“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想做的事情,先把它做出来,然后再说,而不是相反。


因为真正的道德是要让人达到言行无违、内外圆满的程度,努力做到言语、行为和思想三位一体。


孔子就此曾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且而已矣。”


这是孔子对言论提出的很具体的要求,他的意思是:君子对某事物给予一个称呼,一定有充分的道理可言,因此他说的话也能够付诸行动、变作实践。君子对于言论措辞,应该做到没有一丝的苟且和马虎。


而对于言不由衷的表达,孔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责备,当他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反而文过饰非之际,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作为君子,最嫉恨的是那种想做某事,嘴上不说,反而还要为这种行为找个借口的情况。


从孔子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看到了言辞对于一个人修养无比重要的意义,所以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励志修养的人,怎么能在言语方面轻忽率意呢?


但是,由于看到语言和行为之间的距离,语言远比行为要轻易随意的事实,因此,孔子在对自我提出很高要求的同时,对于他人的言语,他觉得没有必要苛责强求。


对他人在语言方面给予宽容,至少不能较真,也是君子的品格之一。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能说出至理名言,但是反过来,说出至理名言的人不见得有道德修养。这是说,对于别人的言论,根本没有必要过分留心在意,因为言语跟行为之间毕竟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因此之故,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同样的道理,一个深明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看重他,当然也不会因为对方的人品而废弃他的言论。


这是对他人言论的一种宽厚和宽容的态度。


总而言之,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人格中,包含着对己的严格和对人的宽厚,我们可以打一个或许不太确切的比方来结束本节的讨论:


孔子培养的君子人格,就是要让君子具备两样工具,一个是放大镜,一个是显微镜,前者用于对别人嘉言懿行的观察,后者专门对付自己的道德和人格缺陷。


五、见利思义


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表现为温润、优雅、率意、浪漫、亲切,但是这诸种温暖的品格背后还有刚健、勇毅、威猛、劲直和方正。


孔子的高足子夏曾为君子画过一幅像。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对君子的印象有三种变化,即,远远望去,庄严可畏;跟他接近,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肃不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君子是固守原则的人,凡事都讲究尺度分寸和规矩。


这些原则都是人际往来的指南,宽厚和包容的情怀除了发自内心的仁爱精神外,还需要用价值的尺子进行把握和衡量。


由于人际关系中导致矛盾的原因除了观念相左,性情格,趣味差异,意气之争等精神性的因素外,还有利益冲突这一重不可忽视的成分。


有些狭隘的、不容人的举动,背后是物质利益在作祟,比如:中国历史上,同样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迫使皇族南迁,半壁而治的朝廷是东晋和南宋,这两个朝代可以比较的方面不少,其中非常耐人寻味的相同点是最高当权者对那些力主北伐,志在恢复的节义之士的态度。东晋出现了著名的义士,那就是“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


在民族矛盾深重,民族意识高涨的时刻,应该说祖逖是东晋王朝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呼号之下,可以掀起报仇雪耻的军事高潮。


但是,贵为天子的晋帝司马睿和广袤万里的东晋江山为什么就是容不下一个祖逖?为什么祖逖最终会是一个悲剧人物?


历史的云烟和迷雾遮蔽不了惊人的真相:因为在东晋移鼎江南的初期,西晋皇族直系的血脉政权,尽管苟延残喘,但依然以晋愍帝司马邺为中心在长安存在,一旦祖逖北伐成功,迎来司马邺,那么在南京以皇室宗亲的名义,其实是西晋皇室远枝建立东晋政权的司马睿会作何感想?这种尴尬的局面将置司马睿于何地?


他当然不会支持北伐,在民族利益面前,他至高无上的天子感觉当然更加重要,但满腔赤忱的祖逖,怎么会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呢?


在司马睿眼里,祖逖非但不是英雄,却恰好是一个心腹大患,他又怎么能容得下这么一个人呢?


宽容从何谈起?冲突矛盾隔若天渊,如同冰炭,在他们之间讨论“和而不同”简直是在说梦话!


祖逖的下场可想而知,晋帝对他阳是而阴非,因此,他留给世人的除了“闻鸡起舞”的警策,“击楫中流”的豪壮外,只能是悲愤难禁,老大无成的永世遗憾了。


南宋名将岳飞的遭际简直是几百年前祖逖的翻版,差别只是,他遇上的主子是远比司马睿阴残狠毒的宋高宗赵构。


最高统治者的蝇营狗苟,在民族大义面前依然蜗角争利的卑下猥琐,连赵宋王朝的宗室都难以忍受而出言叱责,他们的后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在岳飞墓前曾这样沉痛地写到: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为蝇头微利互不相让,导致朋友反目兄弟失和,乃至衍为血光之灾,引来杀身之祸的也屡见不鲜。谈何宽容?


在金钱面前,瞪着狼一般绿幽幽的两只眼睛怎么能够达成谅解,相互宽容?


但是,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存在利益纷争,能宽容处之、超逸洒脱的,都是孔方之物难以拘禁的心灵。


所以,古代圣哲在对君子人格的涵养中,从来没有低估过黄白之物的力量,也因此非常重视对健康的金钱观念,亦即义利观的培养。


孔子有健康的生活观念,他不是端居天国、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没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意识,相反,他也渴望金钱,也希望自己富有。


这一点也使得孔子的教诲切近人间,平易朴素,富有亲和力。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求取富贵,是人之常情。


《论语》还记载了关于孔子非常生动的一幕: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这是《论语》里关于孔子跟别人经济往来的很罕见的记载。说的是孔子弟子原宪做孔子家里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宪推辞不受,孔子对他说:“不要推辞!你如果暂不需要的话,可以分给家乡的人们呀。


这则小故事非常温暖有趣,原宪是敬慕孔子才来就学,同时也替孔子负责家务,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付出劳动,得到酬劳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原宪的拒绝中也似乎有一些不好意思的成分,觉得接受了这份薪酬,是否会影响到他对老师的敬意,心中的那份纯洁是否会被打折扣?但是,孔子依然坚持,因为这是原宪分内所得。作为老师的他似乎看透了学生的心理,因此建议他,如果暂不需要,完全可以转赠给需要的人们。


这是孔子义利观的一个方面。孔子并非否定求名取利的人,因为这一点,他的教诲大行世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孔子义利观中更加了不起的是他在富贵荣名面前对原则的坚持,他曾表达过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之好。”


他说:如果富贵可以心安理得地获得,即便从事拿着鞭子那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还是宁愿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孔子一个方面是说,他固然渴望富有,如果能够获得的话,任何工作都是可以干的,但是,前提是不能失去心中的宁静和坦然,如果不能这样的话,宁可不做。


这可以算是疗救拜金至上,物欲横流这个魔域的一剂药石。


世人为了黄白之物,挖空心思,挑战着自己的智力极限,史书上有记载,为了求财,有人想出奇招,简直匪夷所思。


主人公叫安重霸,四川人,此人贪欲炽盛,永不满足。他在任简州刺史时,得知州里有位姓邓的卖油商人家境殷实,便开始打他的主意。姓邓的会下棋,于是刺史大人赏他面子陪自己对弈,但是,由于身份悬隔,商人只能站着应局。每次商人落子之后,刺史大人便让他退居窗下容自己思考,等到他下了一个棋子之后,商人才能再次过来应局。


一天下来,只能下十几个子。


邓商人站得又累又饿,苦不堪言。


第二天依然。


这时,有聪明人给商人出主意了:“州官的本意根本不在棋上,他是很有名的人啊,因此,你送些东西打点一番吧!”


于是,邓商人给安重霸孝敬了“中金十铤”,刺史大人这才“不赏脸”让他陪局了。


安重霸太富有创造力了,简直生面别开,想落天外!不过,总有那么一些智商出奇的人,常常会翻新出奇,怪招迭出,刷新纪录,真可谓没有最奇,只有更奇。


宽容以尊重为前提,但是尊重金银的安重霸们,又怎么会尊重人格呢?相形之下,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让我们不由得生出了千载之下的长叹,就像司马迁那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援引《诗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您就是巍蛾高峻的太岳,对您,我只有仰视的分,您指引的是康庄通衢,下劣似我,尽管无法奢求自己达到,我依然难以抑制自己内心那份强烈的倾慕和向往!


面对富贵,孔子永远没有失去他内心的坦然。他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生活尽管粗鄙简陋,但是里面却充满着乐趣,至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富贵,跟天上的浮云一样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人贫困的时候应该用正当合理的方式去求财求富,那么,有了钱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能做到贫穷的时候不事谄媚,富贵的时候不骄蛮跋扈,可以了吧?”孔子说:“能做到这样固然不错。但是如果能做到贫穷依然不失内心的安乐,富贵仍旧崇尚礼法,岂不更好吗?”


又是救世良言。


在人没有彻底摆脱动物定律的约束之前,生存的竞争显得无比冷漠残酷,贫穷的越加贫穷,富有的更加富有——“马太效应”成了难以除去的铁定律令。


应该如何以一个富人的身份对待穷人?


富人有选择文明的野蛮的自主权利。


我们看,孔子如果富有的话,他会怎么办: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公西赤,孔子学生)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该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


这便是有钱的孔子支配金钱的基本观念。孔子倡导博爱,要用爱心对待普天之下的每个生灵,“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怎么忍心目睹自己在金山上酣睡,而让邻人在败絮中吟寒呢?古人云:“临财勿苟。”这句格言告诉人们的是,千万不要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我。


又云:“取戒伤廉,有可不可。这话是说,钱这东西固然好,但是有些该拿,有些不该拿,唯一的原则是,拿的时候是否颠覆了道义,玷污了美德。


面对金钱,泰然处之,即便对方是贪吝之辈,又怎么会让你跟他一般见识而导致冲突,卷入纠葛呢?


宽容不是挂在嘴边的话,也不是含垢隐忍的权宜之举,宽容是心灵深处的一方宁静和安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