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强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7
|本章字节:8020字
孙武的军事思想中渗透着全盘考虑,尤其以重视敌方的信息为核心,这一条兵学原则被他总结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孙子兵法》被世人奉为兵家“圣经”,在兵学著作中居于不可超越的崇高地位。
土豆开始在德国推广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它充分说明了智慧的人是如何权变灵活,恰好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的。
18世纪的德国战乱频仍,瘟疫流行,饥荒肆虐,一派哀鸿遍野的景象。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听说产于美洲的土豆很好,容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丰富,于是决定引进这个品种以解救国难。
但是,当时的德国人认为土豆有毒,死活不肯接受这种恐怖的异端。
政府鼎力推荐却丝毫没有效果。
弗里德里希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
他在柏林郊区用一块地种了土豆,搞得无比神秘,白天派重兵把守,越是接近土豆成熟时,戒备越是森严。当地居民非常诧异好奇,议论纷纷,觉得国王在这块地里肯定种了不同寻常的东西。但是弗里德里希大帝告诉士兵,如果当地人趁他们不备的时候偷挖土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去做。
果然,人们趁士兵不备时偷偷地挖食土豆,发现地里埋的真是个好东西,于是保存了种子,自己也开始种植。
就这样,土豆终于在德国推广开来。
据说,对这位用土豆拯救了德意志民族的国王,人们感念不忘,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他的墓碑前面进献的不是花束,而是土豆。这就是荀子告诉李斯的“物禁大盛”的道理。
可见,不要说接受异见和异端,有的时候就只是从反面去思考处理问题也会有始料不及的效。
三、矛盾蕴涵的智慧
管理学上有一条原则一“鲶鱼效应”,它得益于下面这个故事。
沙丁鱼是挪威人餐桌上的珍爱,因此,不少渔民以捕捞沙丁鱼为生。因为这种鱼活着的时候才味道鲜嫩,所以,如果捕捞的沙丁鱼到港后仍然活着,价格比死鱼要高出很多。但是沙丁鱼是一种好静的鱼类,等到渔船抵港后大多都死去了,渔民拿这种现象也没有办法。很偶然的一次,一位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扔进了沙丁鱼舱里,这次,当他回港打开鱼舱的时候,吃惊地发现很多捕捞的沙丁鱼居然都活着,并且几乎跟刚捕捞上来一样。当看到鱼舱里被误投的鲶鱼时,这位渔民马上意识到,这要归功于鲶鱼了。因为鲶鱼被投进这个陌生环境后便四处游动,使得懒洋洋的沙丁鱼受到惊吓,以为身处险境,于是就到处游动,激荡的水面自然加快了空气的交换,使舱内的氧气更加充足,从而让沙丁鱼活鲜鲜地回到了渔港,进入了市场。此后,这位渔民如法炮制,每次总会在沙丁鱼舱里投放几条鲶鱼。
这位渔民的做法后来被从事管理的人员借鉴,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工作,这就是在管理学上被称为“鲶鱼效应”的原则。
“鲶鱼效应”在管理学上之所以是科学之道,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生物世界中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异质要素,更准确地说就是抓住了敌对因素对生命活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因为不论是生物个体还是群体,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使整个系统受到影响,更不必说相互依存的矛盾要素了。
这种例证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比比皆是。
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四千头野鹿,这些鹿的伙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它们严重地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开展一场灭狼运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六千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森林不见踪影了。
狼被灭了,鹿的状况是不是就好多了呢?
自然,除去了天敌之后,鹿群开始了它们悠然的生活,无忧无患“无计划”的繁殖活动到了肆虐泛滥的程度,不久鹿增长到十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最后,鹿群也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它们也陷入了被饥饿和疾病胁迫的危重局面。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的野鹿下降到八千头,并且这群野鹿显出的是病羸和孱弱的状态,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什么原因呢?
人们经过考察和反思,发现了这种事与愿违局面背后的原因一狼被消灭了。
因为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至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一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第三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了天敌,“懒汉”变多,体质变弱,鹿群退化。
解铃还须系铃者,人们制定的鹿群挽救计划自然要由狼来执行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引狼入室”的计划。为了激发鹿群的活力,让它们保持盎然生机,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这个“引狼入室”计划,尽管这项计划最初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当年就有从加拿大运来的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
森林中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落基山脉狼群和鹿群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天敌的物种注定会走向消亡和灭绝,正是天敌为物种的兴旺发达和繁衍生息注入了活力。
和谐平衡的关系是由相互制约的因素维持的,如果只是单极发展而忽略了其对立面,则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便是畸形发展和不可避免的萎缩与死亡。
作家艾米讲过的故事生动地印证了这个生物学法则: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让他难以理解的现象: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的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十三米。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别,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种类和生存环境都是相同的,同属羚羊科类,并都生长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食物来源也一样,全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主。
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赞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十只羚羊,并分别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十只羚羊一年后繁殖到十四只,运到东岸的十只还剩下三只,另外七只全被狼吃掉了。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么一群天敌。
达尔文在考求物种进化和生命动力的时候,是威胁生命的敌对因素,诸如天敌和不良环境启发了他“物竞天择”的灵感,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名著《物种起源》。
“天敌”对人类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能够激发出人身上的潜力。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客观事实表明,人有不可思议的内在潜力,但这些潜力在常态下很难得到施展和发挥,只有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或者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这些惊人的力量才能被激活。加拿大有一位长跑运动员,速度上不去,训练时又老是迟到,教练对他失去了信心,准备让他走人。不料,突然有一天,他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二十分钟。教练知道他离家的时间,算了一下,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今天的速度,几乎可以超过世界纪录,在惊异之下,问其中的原因,这位运动员说,他在离家不久,就遇到一条狼,狼在后面拼命追赶他,他拼命地往前跑,竟把那只狼给思掉了。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与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便是对人类在面临灭顶之灾时被激发的生命潜能所作的惊心动魄的记录。
中国兵法上著名的格言“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当生命遭遇灭顶之灾时,求生本能对人内在潜力的激发和挖掘。
除了天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物种保持持久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雪莲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良药,因为雪莲本身就有让风寒奈何不得的品质。中医药方中,为什么天山的雪莲获得了医生的青睐?
因为雪莲是天山的精灵。
雪莲又名雪荷花,生长于天山山脉海拔四千米左右的高寒冰雪岩缝之中,是唯一能在雪线之上生长的大型草本植物,并且无法人工栽培。幼时,全株具有特异的使人愉悦的芳香。
雪莲花从种子萌发到开花需六至八年的时间,最后一年6月到8月开花。能够在海拔四千米左右终年积雪不化,气候严寒的雪峰上生长的新疆雪莲,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并造就了其独特神奇的药理作用。
正是酷寒、高温、超强的辐射、肆虐的风雪和悬殊的昼夜温差这些恶劣环境条件赋予了雪莲强毅的品质。难怪雪莲会得到“百草之王”和“药中极品”的赞美。
产自东北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木材独享美誉,那是因为这些参天大树都曾经跟狂风暴雪作过斗争。
所以人们常用“温室的花朵”来嘲笑那些弱者。
天敌和恶劣的环境这些威胁生命的因素在对存在的挑战中赋予了物种非凡的品质。
生物世界中,除了外在挑战之外,内在的调整也让生命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单一的物种肯定会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丧失活力,但是,如果它接受了其他生命信息,愿意跟自己这一种群相异的其他物种在生命意义上重新结合的话,生命立刻会获得一个親新的起点。
这就是“杂种优势”。
驴是一种忍辱的家畜,但它不能负重。
马有承载万钧的气力,但它少了柔韧。
但是,不管是驴接受了马,还是马接受了驴,一旦它们缔结姻缘,它们的子代肯定是一种既有韧劲又有力量的生命,尽管它非驴非马,但农夫对它却钟爱有加,农夫眼中这个可爱的杂种就是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