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蓬桦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56
|本章字节:2168字
人总要出门。出门走走,不至于在屋子里僵化朽腐。那一天朋友杨打电话:“去马莲台看看吧。”当时我正在家独坐,心想反正没事情干,就说:“马莲台是个什么地方?一天的时间能到达吗?”
杨在电话里笑着肯定:“一定能。”
事后才知,马莲台在城东,不足三十华里。羊肠小路,汽车爬不上去,我们是开一辆二轮摩托车去的。我带着杨,车开得很快,身上缠满了风,呼呼作响。去马莲台的路,齐国名相管仲墓地是必经之地。墓冢很大,不久前山东作协的朋友来,我曾陪同谒拜,并在墓碑前合影留念,将伟大的管子石刻摄入镜头,来衬托两个当今小人物的威仪。墓地以北,是一家水泥厂。厂子以南,忽现一条洁白的小路。沿小路向南,径直走。路两边是村舍,田野,和闪电般扭曲的柿子树。抵达一座土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杂货店,旁边徘徊少量游人。茂密的树丛里,有养蜂人和他的一排蜂箱。养蜂人是一个老头,满脸的皱纹都被血充得通红。胡子一抖一抖,在叽叽咕咕地骂人,腿在哆嗦,终于一脚踢翻了路边的鸡笼,幸亏是空的。我想:老醉汉。
杨说:“到了。”
然后步行,进山。脚下是雨后的泥淖,穿越一片小树林,然后是草木。草木。草木。然后忽现一片凹地,周围突起的山壁,若刀削一般陡峭而狰狞。
我说:“仿若进了黑风口,只是不见马莲开。”
杨笑曰:“马莲台并非此处生长马莲。而是一块风水宝地——嗯嗯。”
我点头,表示信赖杨的知识储备,以下是他的注解:明末清初,兵荒马乱,清兵入关而明军溃败之时,沿途百姓为防止无辜受杀,便纷纷躲入马莲台避难。抗日时期,鬼子进村,马莲台一如既往地庇护了众生,未被狗日的鬼子们发现。
马莲台附近的山上,还有两处怪石阵,远观若雪浪起伏。中午我们在怪石阵旁边的小店就餐,二人十分惬意地坐一把竹摇椅,闻着自西瓜地飘散而来的清气,蝈蝈声声。我的眼睛半睁半合,回忆着鲁迅先生的《故乡》,描写闰土那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一轮金黄的圆月,正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顿餐吃的是草鸡。一盘炒,一盘炖。其间,天落小雨数滴。店家少妇便撑来一把布质大伞。那少妇长相还算俏丽,曾做过城里某宾馆的餐厅领班。会识别玩笑,笑声朗朗。自誉为:光明使者。原来天色渐黑,少妇提来一盏马灯。
(原载《青岛文学》2006年第9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