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蓬桦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51
|本章字节:3516字
尼姑庵坐落在瘦西湖的一个角落里,牌扁上书“法海寺”三字。从正门打坐,可以看到一汪瘦西湖的水,白茫茫在眼前晃,晃得人心尖尖像小草拱地皮。瘦西湖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水,可以绕过上百条河汊而不断流。湖内有青鱼,偶尔,比丘尼还会把鱼跳高的情景摄入眼帘。她说:一条鱼绝对不是一条鱼那么简单,说不定它的前生,是扬州城里的一介书生呢。在比丘尼的眼里,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的前生、今生和来世,因果环环相扣地联系着。杀生意味着伤害一条人命。所以,比丘尼走路时总是蹑手蹑脚,生怕踩死了砖缝里的虫子或飞蛾。
比丘尼每天早早起床,吃点简单的斋饭,端坐在佛像前,先默念一会晚课时唱过的经书。然后,太阳从树梢上升起来,周围忽然闪亮了,整个尼姑庵,仿佛笼罩在佛的光芒里,格外的耀眼睛。从远处望瘦西湖,最醒目的建筑是尼姑庵,尽管尼姑庵在瘦西湖不是最高的建筑,比如还有一座小白塔,却时常隐藏在烟雨中,若有若无。
说起来,扬州城的生活节奏,是比别家慢半拍的,扬州城的太阳,也很配合大家的心思,总是懒洋洋的不肯爬起来,比别处城里的太阳也是慢半拍。这样的过日子,真是很惬意。人们并不是特别的爱钱,有点钱够小康地度日就可以了,不像别家那么贪心,攀比着住别墅,购买豪华私家车什么的。人活着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如此这般,哪有个完结啊。平日里,人们热衷于泡茶楼,或者搓麻将。年轻人则喜欢脱光了身子,泡澡堂子,一泡就是一整天。他们的日子,就是这样在慵懒的享受中流逝了。对此,比丘尼是清楚的,但她几乎不羡慕这些。尘世的生活,她又不是没有体验过,她的故乡在山东一个靠海的小村子,印象中的村庄已然恍惚,只记得人们每天出海打渔,几只帆船的影子在傍晚出现,还有村头的草狗,见人就汪汪地吠叫,是人教会了动物仇视人的。而遇到暴风雨的天气,全村人都陷入恐惧中。
她的父母还健在。她有几年没有回家了。她有时在梦里见到过父母,知道他们的样子很好,她就安心了。有几次,她甚至动了把父母接到庵里来享受清静的念头,又害怕佛祖责怪她心不洁净,把以往的修行作废,她告诫自己,“不要再打妄想了,佛祖给你的福还少吗。”
从尼姑庵向南,步行三百米,出了瘦西湖的南门,便是扬州城的街巷,街上自然是乱,什么品行的俗人都有。比丘尼从长安转到扬州六年了,她六年来没有到街上闲逛过。有一次,是和师姐到市场买菜,每人臂腕上挎一只竹篮,正好撞见两个菜贩吵架,原来两个女人为了争夺一个好的地段发生争执,最后动了手,厮打起来,弄得满地都是毛发,一绺一绺地被风吹跑了。这件事对比丘尼的刺激相当大,从此彻底绝了好奇的心思,全部的精力用于读经修行,斋饭也由一天两顿改为一顿。奇怪的是,尘念断绝,她的腹中再也没了饥饿的感觉了,她的身体开始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清香气味。有时,她一连几天粒米不进,只喝一点清水。师父夸奖她进步是快的。她笑笑说:“尘世里的争吵,真是脏累呀。”时隔不久,她升成法师,得号治闻。
这一天,师父一大早就起床了,把弟子们集合到院子里说话。原来今天是参加“佛七”的僧人居士一起主持“八关斋戒”,要所有的弟子到二楼的念经堂唱经。这是领略佛恩典的宝贵时光,弟子们都不想错过这个时刻,但比丘尼闻治却主动提出在殿前打坐,接待远来的香客。在她的心思里,用行动多做他人之不愿做的劳作,就是对佛最大的崇敬了,也是最好的修行了。她相信佛是知道她的,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根本用不着什么多余的表白。
一年一度的三月,瘦西湖岸上的桃花已经开得很艳,春天到处布满了泼刺的水声。各种品行的俗人与庸人,纷纷默念着古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赶来看风景了。岸上的声音越噪,庵里的声音就越静,静得可以听见佛珠捻动。静得可以听见佛与尘的决裂。
比丘尼目送师父们上楼去,轻轻来到殿前,把木桌上的香灰扫拭干净,把香案摆好。这时候,一阵脚步响起,比丘尼侧目观之,只见从遥远的齐鲁,走来了两位写字的人,一位俗名德发,另一位蓬桦。他们慕名而来,六根未净。
(原载《齐鲁晚报》2006年4月20日,《散文选刊》2006年第9期转载,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