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伊拉克未眠(1)

作者:余秋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9

|

本章字节:11472字

自从我们告别尼罗河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如此平静又充沛的河。底格里斯河!我们终于醒悟,一切小学地理课本的开头都是它,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我快速擦了一下突然涌出眼角的泪水,轻轻叫一声:您早,我的大河!


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如果紧密地靠在一起,几乎大半个世界都接受过它们的文明浸润,因此多种语言都无数遍地重复着这两个并不太好读的名字。


——余秋雨


它是个未知数


陈鲁豫:现在是早晨5点钟,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收拾行李,今天我们就要离开约旦,去往伊拉克了。在去伊拉克之前,大家的心情都很兴奋,也很紧张,因为那是一个对外界来说比较封闭的国家,不知道我们到边界去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虽然拿到了签证,但是还不能够肯定在入境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在所有的人都是睡眼惺松,因为这一路都很辛苦,今天又起了一个大早。


郭滢(领队):现在是安曼时间早晨5点35分,我们从约旦的首都安曼出发,前往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伊拉克的巴格达。今天路程比较长,大约行驶1000公里左右,我们主要的困难在于,第一要克服疲劳驾驶,第二要克服急躁心理,因为我们不知道在关口要等多长的时间。


在昏昏欲睡中,汽车开过了4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才到达约旦边境。


陈鲁豫:现在是约旦当地时间早晨9:15,我们是早晨5点钟出发的,车开了4个小时之后,来到了约旦边境,再往前一拐就到了伊拉克边境了。昨天晚上,我们全体成员出发之后开了第一次会议,原因就是今天我们要进入的不是别的国家,而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充满了无数未知数的国家——伊拉克。到了伊拉克之后一定会遇到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情况,出发前我们特地去了一次超市,买了很多我们叫做“战略物资”的东西,比如饼干什么的,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是在伊拉克可能吃不到的东西。


之所以做这样慎重的准备,是因为伊拉克的状况如今还很不明朗。


陈鲁豫:因为伊拉克目前还在被美国等国家禁运,所以很多物资包括基本的食品都很缺乏,我们甚至还买了很多水。另外,会上还特别提出了很多关于安全的要求,像我们在约旦、以色列的时候有时也不是很听话,有些地方不让拍摄我们还偷偷地拍。会上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进入伊拉克之后,伊拉克的官员说不许拍摄就绝对不拍摄,因为曾经发生过英国记者在伊拉克期间不遵守拍摄规定,后来被关押,甚至被判处了绞刑的事情。所以进入伊拉克之后,第一位的就是安全问题。此行还有很长的路程,过了这个边境之后,大概还有八九百公里,一共1100公里,要跑十几个小时,很辛苦。


通过约旦海关后,我们又在隔离带停了下来,再做进入伊拉克的最后检查。伊拉克是我们这一行签证最困难的国家,因为伊拉克有规定,只要护照上有进入以色列的记录,就不允许再进入伊拉克。为此,我们在以色列专门作了另纸签证,不留记录。入关前也要把行李物品中有关以色列的痕迹全部销毁,以便顺利通过海关进入伊拉克。


伊拉克的海关人员动作非常慢,似乎每隔几小时会想起一个检查内容,抽查行李、检查所有照相机镜头和变焦倍数,查封所有无线移动电话,其中对我们车载海事卫星电话,海关人员还专门请来了一位工程师,他50多岁,穿着拖鞋,衣衫不整,最后认定要查封,于是随手从地上捡起来半截麻绳,在话机上打了十字结,加了铅封。


从上午11点直到晚上8点钟,我们一直在海关接受检查,要知道这儿距巴格达还有600多公里,最后无奈中我们发火了,与伊拉克海关人员论理,到我们可以起程进入伊拉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非常疲惫,前面却还面临着6个多小时的路程。


安曼到巴格达的公路是一条高等级沙漠公路,也是现在伊拉克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陆路通道。在极疲劳的状态下,我们用6个小时走完了这段单调的沙漠公路,来到巴格达。


初抵巴格达


一路风尘颠簸,困乏到了极致的时候,终于抵达了巴格达。


郭滢:现在我们已经平安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整个旅程持续了20个小时,大家都非常地辛苦和疲倦。在伊拉克的关口,我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终于算是通过了这个关口。原本今天晚上我们要和中国大使馆一起来商量关于整个伊拉克境内行程和采访报道的计划,但是今天我们到得太晚了,所以日程放到明天上午再去定。


陈鲁豫:现在已经是巴格达时间半夜2点钟了,因为巴格达和安曼有1个小时的时差,计算起来我们在路上已经整整奔波了20小时。现在真是人困马乏,又累、又饿、又渴,不过还是想谈一谈初见巴格达的感受。虽然天很黑,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整个道路很宽,另外两边的房子也是很漂亮,让人完全想像不到这是一个几乎和外界隔绝的城市。明天一早我们会急不可待地看一看巴格达,但此时此刻,每个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睡觉。


在巴格达的市中心,一条哺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大河蜿蜒穿过,这就是底格里斯河,它与相距不远的幼发拉底河共同构成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聪明的苏美尔人就曾生活在这里,建立城邦国家,创造了楔形文字,今天的一切拼音文字都源自楔形文字与古埃及文字的混合演变。与大河的文明史相比,巴格达要年轻得多,还只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1000多年间,巴格达曾无数次地目睹过战争带来的灾难,现在巴格达仍然没能从几年的空中打击中完全苏醒过来。


陈鲁豫:今天是我们来到巴格达的第二个白天,我发现,白天的巴格达显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样子。我们进入巴格达的时候已经是子夜时分了,我记得当时我还讲过,说夜色下的巴格达,看起来道路非常宽敞,建筑也很漂亮,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曾经遭受过战火蹂躏的城市。但是如今发现阳光下的巴格达真的是透出了破败的一面,而这种破败又能够明显地告诉你,这里是曾经有过辉煌的地方。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很明显的反差,让外人感到格外地伤心和凄凉。不过看着我身边来来往往的伊拉克人,我发现他们的眼中完全没有绝望,也没有愤怒,相信多年来几乎是和外界隔绝一切交往的生活,让他们已经很无奈地接受了这样一种骤变以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我脚下流淌的是底格里斯河,在巴格达像这样的大桥一共有11座,几乎每一座大桥在1991年都没有能够逃过战火的蹂躏,我脚下这座大桥也不例外,可以看到桥上铺的方砖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因为有一些路段在1991年那场炮火中就曾经被炸毁过。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巴格达连接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桥梁全部被毁,城市也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空袭的打击,古老的大河目睹了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残酷战争方式。


一千零一夜


今天在巴格达已经看不到太多战火留下的废墟,大部分建筑得到修复,但经济制裁使这座城市停留在了1991年。城内几乎没有新的建筑,有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气氛,只有那些有关《天方夜谭》的城市雕塑依旧讲述着古老的浪漫故事。


陈鲁豫:《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我很小就听过了,在伊拉克,几乎每一个小孩子可能从有记忆开始,每天晚上睡觉以前,爸爸妈妈最常讲的故事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1400多年前,很多故事的背景都是发生在巴格达或者是巴士拉,因此伊拉克人非常以这些故事而感到自豪。在巴格达街头,我们看到的两座雕塑和就这些故事有关,像我身后这一座雕塑就是故事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男的就是故事里面的国王名叫“山鲁亚洋”,女的就是被他抢进宫去的漂亮民女“山鲁佐德”,为了拯救自己和其他女子的性命,山鲁佐德每天晚上都要给国王讲一个故事,直到国王最后甜美地入睡,一共讲了1001个晚上。最后的结局不用我讲每个人都很清楚,那就是国王娶了美丽的女子山鲁佐德,两个人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着这样美丽传说的巴格达,自身却长久地遭受战火侵蚀,《一千零一夜》结尾的幸福对这里的人民来说,是不可企及的奢望。


多年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封锁,使伊拉克这个曾经富裕的国家如今变得苍凉,城市建筑中很少有高楼大厦,建筑色彩也很单调,但是一些和战争有关的建筑都显示着伊拉克人的信心,绿树环绕、高大雄伟,而且色彩鲜艳的阅兵广场和英雄纪念碑都气势不凡。


陈鲁豫:这座巨大的建筑就是伊拉克烈士纪念碑,纪念的就是在两伊战争还有海湾战争当中战死沙场的伊拉克士兵。这座建筑分作了两半,如果把它合在一起的话,可以看到像是那种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圆形屋顶的形状,而在两座建筑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变形以后的伊拉克国旗,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整座建筑除了国旗之外全部都是蓝色,蓝色里面又分出了12种不同深浅的蓝色,每一种蓝色都象征着100万伊拉克人民。因为在80年代,伊拉克一共有1200万人口,所以是12种不同的蓝色。当然了,目前伊拉克人口已经超过了2200万。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胜利广场”,用伊拉克人的话讲,这个广场是纪念两伊战争当中伊拉克的胜利的。广场上的雕塑是两只很大的手举着两把伊拉克剑,这两把伊拉克剑象征着砍掉伊朗士兵的头,在下面堆着很多真的头盔,这些头盔当年在两伊战争当中全部都是被打死的伊朗士兵戴的。每年的8月8日是两伊战争伊拉克胜利纪念日,还有在7月17日伊拉克国庆日的时候,这个地方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胜利者,双方都有几十万的青年在战争中伤亡,而争执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如果说两伊战争伊拉克伤亡的大多是军事人员,那么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至今,伊拉克的无辜平民更多面临了战争的伤亡,大规模的空袭和经常的轰炸,使许多平民丧生于战火。


陈鲁豫:这里就是巴格达的一个避难所,名叫阿玛丽亚。在巴格达像这样的避难所,1991年的时候一共建了34个,在当时一旦有炮轰或者是扔炸弹、导弹的时候,只有老人、妇女及儿童可以躲到里面逃过战火。但不幸的是,在1991年2月13日这一天,当时共有1200个难民躲在里面,可轰炸过后只有14人最后得以幸存。在来之前,我还听说了一个很伤感、很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死去的1000多人当中,有9人属于同一个家族,如今那个家族中有一位女性还一直坚持住在这里,说只要自己还活着一天,她就会一直住在这里来告诉世人在1991年那年发生在巴格达、发生在伊拉克的故事。


伊拉克人民由于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追求修建了这座坚固的避难所,却最终抵挡不住现代武器的无情打击。


陈鲁豫:导游告诉我说,这个避难所其实应该是很坚固的,它的水泥墙其实是混凝土做成的,有2米多厚。但是导弹的威力无坚不摧,2米厚的房顶也是一下子就穿进来了,根本挡不住。可以看看这种钢筋,其实应该是非常结实的。美国政府说,之所以轰炸这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军事设施,是一个军事大本营。


死去的1000多名难民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生命最后一刻的印记,并保留至今,触目惊心。


陈鲁豫:在房上我们看到这一个个很像手印的痕迹,其实就是手印。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印呢?因为当时在这个避难所里面有很多床,在被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还躺在床上,但是因为炸弹或者导弹的冲击力太大了,很多人的身体就被冲上了房顶,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很多人的手还有身体全都是粘在房顶上的。导游跟我说,这个避难所的门每一扇都有5吨重,当时导弹炸下来之后门就自动关闭了,在里面的人根本没有可能打开5吨重的门,尤其是当时这里面待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外面的人为了救里面的人,只能通过一些被炸开的洞向里面冲水,但问题是,此时此刻避难所里面全都是火,水遇到火后都变成了滚开的水,我们可以想像到当时的惨状,里面的人要不然是被炸死的,要不然是被火烧死的,被烟熏死的、很多人甚至是被开水烫死的。


在这样巨大的人为灾难中,人性中的留恋与温情,尤其让人感动和反思。


陈鲁豫:在这个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楚的印记,很像是一个妇女。这的确是一个妇女,当时在爆炸发生的时候,她本能地抱住自己的孩子,但是爆炸的冲击力太大了,把这个妇女连同她的孩子贴到了墙上,我相信在发现这个妇女的尸体的时候,孩子仍然是在她的怀里面,被她紧紧地抱住的。母子或者是母女一起死在这里,所以这面墙上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印记。


我们采访了当时幸存下来的一位避难者,她的亲人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


陈鲁豫:她的9位亲人都死在这里,她现在带我们来看看她的孩子。这儿对你来说难过吗?


幸存者:不不,我不难过,我和他们心心相通。


陈鲁豫:你能告诉我们哪些是你的孩子们吗?


幸存者:这就是我的孩子,这个孩子13岁,这个16岁,他们受伤以后死亡。这个孩子是最小的,也是所有的孩子里面最可爱的。


陈鲁豫:她死的时候多大了?


幸存者:2岁。


陈鲁豫:有9个孩子都在这里遇难吗?


幸存者:不仅仅是我的孩子,还有我的整个家,整个家。但是最大的牺牲是这些孩子。


保重,这是我们能给予历经战争劫难的当地人的唯一祝福了。


他们不闹


我们专程去了一所小学校,看看战火纷争中孩子们的情况。


学校名叫“爱尔玛地亚”,校长告诉我们这个学校有420个小学生,它在巴格达并不属于最好的学校,是一般的,一般既指校舍的情况、校园的环境,也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


陈鲁豫: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小学生在冲我们张望了。他们刚刚站起来说“萨达姆总统万岁”,然后又说了一下“谢谢”才坐下来。这是他们每次上课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孩子们打量我们的眼光充满不解和好奇,我们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说要看一看他们的课本、他们的书包,看看都学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