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中国.雪域佛颜(1)

作者:余秋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9

|

本章字节:11996字

我们是从西奈沙漠、戈兰高地、伊朗山脉一步步量回来的,我们是寻找着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的水一口口喝回来的,我们是抹着千年的泪滴、揣着废墟的叹息一截截摸回来的,我们是背负着远古的疑问和现实的惊吓一站站驮回来的。


——余秋雨


涌莲初地


洗尽满身风尘,大家又精神抖擞起来,兴奋地踏进了祖国境内的第一站,高原上的瑰宝——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它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相传是他为迎接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由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20世纪30年代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完成全部重建和增扩工程。布达拉宫前后共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历史,最终形成现在的由宫殿、佛堂和灵塔殿组成的三位一体多层建筑群。


曾瀞漪:很多人知道布达拉宫,却很少人了解她的神秘。举个例子来说,有人说这里的房间有1000间,但是布达拉官管理处告诉我们说,这里的房间可能有2700间,但是他们也说这可能不是最后的数字。布达拉宫是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我们的西藏行就从这里开始告诉您她的神秘。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观世音世袭殿,也是布达拉宫的第一个殿堂。


众人皆知,喇嘛教是藏传佛教,因此佛教中的菩萨理所当然的就是喇嘛教的菩萨。所不同的是,喇嘛教相信菩萨是会转世的。比如观世音菩萨就转世为达赖喇嘛。


布达拉宫管理员:这就是松赞干布,也是观世音的化身,是吐蕃的第33代赞布。观世音有很多化身,他后来是以宗敦巴的形式出现的,他是个居士。然后再过来就是一世达赖喇嘛,你看这个,这是一世达赖喇嘛,二世达赖喇嘛,三世达赖喇嘛,四世达赖喇嘛……


五世达赖喇嘛的佛像被单独供奉,因为他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他首先在地方武装的支持下建立了政权,在顺治皇帝的恩准下,他作为西藏地方政权首领的地位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认。布达拉宫不叫寺而叫宫,是为了表示这是兼有宗教和政务活动功能的场所。


布达拉宫按外表的色彩分为白宫和红官,白宫原来共有999间房,后来遭雷击损毁,正是在五世达赖亲自主持下得以重新修建。而红宫则是在五世达赖圆寂8年之后由总理西藏事务的大管家主持,跟五世达赖的灵塔同时修建的。五世达赖的灵塔是布达拉宫最大的灵塔,耗费的黄金宝石也最多。如果把修建这座灵塔的银两折合成青稞,可以供1200万人吃上5年。


黄晓燕:那么看来要保存这些东西,包括管理,是不是很复杂?


布达拉宫管理处人员:对,很复杂的。比如说这个灵塔,布达拉宫有8座,为了保护这些灵塔,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一个是工作量大,一个就是很复杂,再一个就是,没有一定足够的经费是办不到的。像这么大的灵塔,比如现在我们全部最底层用玻璃罩上,一是直接保护这座灵塔,因为每一个殿堂老鼠特别多,不把这些玻璃罩上的话,老鼠多了以后……


黄晓燕:老鼠都会吃这些金子。


布达拉宫管理处人员:它吃是不会吃,但是会全部抠掉。抠掉以后不知道运到什么地方,那么这个缺漏是很大的。比如说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这块金皮,今年上半年我们用了10多万块钱,这10多万块钱来自于人家朝奉、参观旅游捐赠的钱,把所有的钱集中了以后,就只补了一个这么大的金皮。保护这个灵塔,没有一定的资金是很难实现的,是这样的。


大家跟着布达拉宫的管理者进入了六世达赖喇嘛的寝宫,又叫做长寿殿。


曾瀞漪: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布达拉宫最大的一个殿堂,原本是六世达赖喇嘛讲经的地方。我们现在往前看一下,这就是达赖喇嘛的宝座。六世达赖喇嘛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是一个天才诗人。他所写的很多诗歌,到目前为止还流传在藏族的民间。


如果我们把对藏传佛教贡献最大的五世达赖看作是最杰出的达赖,那么他的继任人六世达赖可能是最奇异的达赖。在西藏历史上,六世达赖备受争议,他的寝宫殿内并没有保存他的塑像,关于他的下落有两种传说。一说他死在青海湖畔,一说他到五台山生活,直到圆寂。


长寿殿中央有个牌匾,是乾隆皇帝给布达拉宫的题词,“涌莲初地”,这个充满了禅意的题词其实跟六世达赖毫无关系,而六世达赖这位浪漫多情的天才诗人,一生写了大量情歌,像草原上的格桑花一样艳丽多彩,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塑像,永久伫立在了藏族人的心里。


响铜佛殿


“布达拉”实际上是“普陀罗”的藏语译音,意思是“佛教圣地”。


布达拉宫管理处人员:一共有2000多幅壁画。


曾瀞漪:是,经过西大殿之后,我们再上两层,就会到布达拉宫最珍贵的一个佛像保存的地方,叫响铜佛殿,这个地方保存的钥匙非常多,至少3个人才能够开启这个佛殿的大门。


响铜佛殿是圣地里的禁地,布达拉官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平时也不能够单独进入,门锁要3个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这里面保存的佛像价值极高,来自于印度、尼泊尔,以及明代中国各处的佛教圣地,还有来自藏区本地的。


布达拉宫之所以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稀世珍宝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因素。


达瓦次仁(布达拉宫管理处教授):这里边供奉的有3000多尊用合金做的佛像、佛塔,这一部分历史很长。这些佛教佛塔,有的是世纪以前的,也就是2000多年以前的。合金佛是用珍贵的黄金、白金、赤金、白银还有黄铜冶炼以后做成的,这个工艺是个很独特的工艺,是古印度传过来的,到现在为止,这个工艺已经基本上失传了。


从1989年开始,中国政府投资5500万元,大举维修布达拉宫,历时5年。设计和施工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布达拉宫的继续维护,特别是其中的文物保护,仍然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和投入大量资金的长期工作。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肩负重任,为了使它辉煌永存,中国人一直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从1989年开始,中国政府投资5500万元,大举维修布达拉宫,历时5年。设计和施工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布达拉宫的继续维护,特别是其中的文物保护,仍然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和投入大量资金的长期工作。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肩负重任,为了使它辉煌永存,中国人一直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


本着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珍惜,这些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修复佛像。他们工作的场所相当的阴冷潮湿。平时,除了我们见到的20多位工匠,闲杂人等概莫能入,因为这里满地都是稀世珍宝。


曾瀞漪:我手上的这尊就是响铜佛,它的价值非常高,比真正同样等重的金子价值更高。我目前在东大殿看到这些喇嘛们正在维修一些佛像。这一些佛像其实经历过很长一段颠沛流离的阶段,在几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它们流落在外,后来在3年多前,经过中央政府搜集之后再送回到布达拉宫来。布达拉宫管理处就正式对它们进行维护工作,首先经过清洗再描金,然后再经过登记造册,这里共有4688尊佛像,等这些佛像全部登记完毕之后,就会举行一个开光仪式,而这些曾经流落在外几十年的佛像们,就会获得一个安顿的地方了。


清朝同治皇帝赐给布达拉宫的匾额写着四个字“振锡绥疆”,意思是“振兴佛教,安定边疆”。已经没有当年乾隆爷题写“涌莲初地”的那份飘逸和安闲。其实,在同治王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想要“振锡绥疆”又谈何容易?这些失而复得的文物正在被精心修复,这似乎象征着西藏的命运跟整个大中华的命运休戚与共。


达瓦次仁:(佛像)头顶上要装这个,这个代表脑浆,这部分里边有一点佛的灵物、器物。


曾瀞漪:真的是活佛的头发?历代活佛的头发?


达瓦次仁:是的。还有一些是佛衣袈裟的一些碎片。


曾瀞漪:所以每一尊佛像都要放这一些东西进来。


达瓦次仁:空着不行,光放这个也不行,所有的几样东西都放进来佛才有灵气。


曾瀞漪:也就是说,他吸收过活佛的灵气。


达瓦次仁:对,对。


曾瀞漪:我觉得自己平常就比较诚心向佛,昨天来的时候觉得脑筋还没开通,今天算是从心到头都已经开了。


活佛是藏传佛教信徒们信仰的神,具有大智大慧。平时藏族同胞们很难见到活佛,而在重大的宗教节日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靠近活佛,哪怕仅仅抚摸到活佛的衣袖,也感到无上光荣和幸福。


而今天,布达拉宫的僧人竟把活佛的一缕头发赠送给我们,这应该算作一种难能可贵的缘分。


大昭寺


从响铜佛殿出来,我们正走进布达拉宫最古老的部分。布达拉宫建于公元7世纪,其间曾经屡遭毁损,屡次修复。而它1300多年的历史上幸存的两个房间之一,就是松赞干布跟文成公主住过的寝室。平时这里外人不能接近,就连工人在里面劳动也要锁着门。


曾瀞漪:现在出了这个响铜佛殿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正好有一群人,有男有女,他们正在这儿夯地,其实配着他们歌舞的节奏,可以感觉他们工作是非常轻松愉快的。


工人们夯地用的是阿嘎土,这是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时所用的材料,据说比水泥还结实。每修整一平方米地,需要15个工人工作20多天。


曾瀞漪:这个动作叫夯地,这个地方是布达拉宫里面最古老的一个建筑,叫做法王洞。当时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住的一个地方。


在松赞干布寝室的门外,浮动着悠远的空气。


曾瀞漪:相信经过愉快的歌舞之后,这个地方地不仅非常地扎实,而且有愉快的心情在里面。


巍峨挺拔的布达拉宫建筑群由各类大小经堂、达赖喇嘛、灵塔殿、佛堂和僧舍等组成,层层叠叠,相当壮观。她和她所保存的文物是西藏历史文化发展的浓缩,以及中华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达瓦次仁:布达拉宫不是一个单学科的产物,是多学科造就了这么一个辉煌的建筑。


旺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布达拉宫既是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又可以说她是藏民族的一个金库。


达瓦次仁:尤其是现在,我们也采取了新的科技的手段来保护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旺堆:藏族人把这个布达拉宫作为一个圣殿,这里面聚集着一种凝聚力,这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曾瀞漪:很多人说,没到过布达拉宫不算来过西藏。但是,没来过大昭寺这里,更不算来过拉萨。大昭寺建于公元7世纪,是第33代藏王,也就是最伟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娶了尼泊尔公主之后所建的。大昭寺是一个坐东朝西的建筑物,西方面向的就是尼泊尔。之后,他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又建立一个小昭寺,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建筑物,东方就是面向唐朝。之后,整个拉萨的发展就是从大昭寺这里向外延伸出去的。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的红山上,而大昭寺则在大撒城里。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后,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建设自己的文化,决定引进佛教。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分别主持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建设工程。


尼玛(大昭寺民族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这个经幡上面是蓝天,中间那个是白云,还有一个红色的是火,绿的是水。最底下是黄色的,是大地。整个自然颜色。很多意义在里面。


曾瀞漪:是。多久更换一次这个经幡呢?


尼玛:每年过年的时候,就是藏历初三,所有的藏民房顶上的经幡都要换一次。但是,山顶上或者一些路口,一些其他地方,可以说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换,都是一种祝福。


大昭寺后来成为西藏佛教发展的基地,在松赞干布之后的1300多年里,大昭寺不断扩建,并且带动了周边民舍的建设发展,形成了如今的拉萨城。


文成公主是大小昭寺的风水顾问,她推算西藏地理,选址并设计,还提出制服附近巴地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了释迦牟尼的12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里,这就体现了大昭寺在佛界的地位。


尼玛:藏文典故史书上记载,这尊佛像还没有到唐朝以前,在印度。为什么藏民这么崇拜呢?举个例子,虽然我们很多地区都有佛教徒,有寺院,有的供有佛,也是释迦牟尼,但是为什么藏民最崇拜这一尊呢?因为这一尊是释迦牟尼生前做的其中的一个12岁的等身像。就说这块佛像的开光,加持,是由他自己开光加持的。所以藏民心目中,这尊佛像跟2000年的佛祖是一样的灵气。我们没有幸运去见到真正的佛祖,因为他已经涅盘了嘛,但是这个等身像就等于是他。


释迦牟尼佛祖涅盘之后,由他自己开过光的这尊佛像被人从印度请到唐朝。


尼玛:从7世纪,文成公主再次从长安带到拉萨。就是这尊,刚才很多信徒都拜过的。从长安到拉萨,路上用了3年时间,进藏3年。所以我刚才讲的,他们藏民认为,如果你到了这个城市,没有进这个大昭寺的话,就等于没有到拉萨,如果进了大昭寺没有见到这尊佛像,就是等于没有进大昭寺,最终的目的就是它。


虔诚的藏族同胞常常会背来青稞酒和藏粑,供奉给藏王松赞干布。而更多的人会背着酥油来寺庙添油。酥油是中国古老的食用油和燃料油,用牛羊乳煎熬而成,在大唐时期曾经广泛使用,如今在西藏等地,还是人们基本的日常生活油料,也是藏族同胞奉献给寺庙的基本贡品。


转经筒是藏传佛教中相当重要的法器,转经筒的外表金碧辉煌,内部藏有无数经卷,藏胞们认为,转动转经筒的作用比念经的作用更大,所以一有时间,他们就到寺庙里去推一推转经筒。


曾瀞漪:来到大昭寺,还要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也就是说,平常信徒来到这里,除了膜拜、许愿和虔诚的祷告之外,信徒更可以将自己请来的佛像带到这个地方来,在这里的僧众们就会为他们装脏、描金和开光。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群僧众,用他们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帮他们的信徒装脏的过程。而这个装脏其实还有几道工序的。


尼玛:是这样,每一个佛像,比如举个例子来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他自己的咒语,观世音菩萨,又有他另外的咒语。那些师傅将把纸上印的不同佛像的咒语卷在一起,弄成很小很小的,或者说容量大的话稍微大一点的卷,小的话就小卷,然后就开始装。


给佛像装脏,是藏传佛教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藏传佛教看来,佛像如果是空心的就不能算是圆满的佛。所以,他们要在佛像的头部、胸部、莲花宝座里分别充塞规定的经文咒语,各个部分的经文咒语都不能混淆。这份工作十分神圣,需要专业的喇嘛才能完成。除了装入经文和咒语,还要装入其他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