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兰性德
|类型:诗词·散文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1
|本章字节:13116字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1,冷处偏佳。别有根芽2,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3,飘泊天涯。寒月悲笳4,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解】
1癖爱:嗜爱。
2根芽:暗喻事物的根,也就是事情源由。
3谢娘:晋朝名人王凝之妻谢道韫,才识超人,后人因此称之“谢娘”。
4悲茄:悲怆的茄声。茄,是古代的一种行军号角,其音非常悲凉。
【典评】
纳兰的这首《采桑子》小题是“塞上咏雪花”,与那些江南词作相比,多了些北方塞外的豪爽,令人读罢心中激昂感慨:我并非只爱着雪花轻盈飞舞的身姿,也并非因为它的冷清而觉得高贵,而是因为它的高洁是任何人间的富贵花都无可比拟的。自从谢娘故去,还有多少人可以真正了解它、疼惜它呢?雪,在塞北天涯孤寂地飘零着,睹尽了寒月,听遍了胡笳的悲怆,被凄厉的西风与悲凉的黄沙轮番击打着。
纳兰生活在官宦之间,非常清楚皇族内幕,而护驾皇帝出巡又让他有体恤民情的机会。因此尽管他是富贵出身,从小在朱墙红楼里长大,身为皇帝近臣、贵胄的八旗子弟,纳兰却丝毫没有那些纨绔子弟身上的不良之风,他视名利如糟粕,看金钱如粪土。他之所以咏雪,就是为抒发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叹,显示出了他出淤泥而染的高尚情节,同时也透露了他不贪图名利地位,厌倦官宦生活的心情。
纳兰的词就像冬日炉中跳跃着的一豆火苗,整个屋中都洋溢着温暖,瞬间就能化寒冷于无形。这份洒脱和高雅是不属于俗世的,也是纳兰一向的标签,正是如此超脱俗世的气节,使得纳兰从不贪图名利。尽管他是富家公子,他的父亲就是有权有势的权相明珠,而他自己也深得皇帝的宠信,可他认为这富贵出身是人生的累赘,而并非上天的眷顾。。
纳兰看不起别人贪恋的荣耀,那无非是些过眼烟云,再多的荣华富贵与他的自由之心比起来,都是相形见绌。他的眼光太犀利,当皇帝身边的护卫,难道就算是前途光明吗?一直以来,皇帝的恩宠令纳兰郁郁寡欢,对自己而言,到底这份恩宠有多重要?自己得到了这些宠信难难道就可以修复内心的苍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雪花飘到掌心,化作小小一泓冰凉的水,这雪好像纳兰那颗高洁的心,假如非要去承担这俗世一星半点的污秽,那他宁可化成水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纳兰终日见惯了官宦生活中的勾心斗角和权利相争,这就使得他日益厌倦做这个可有可无的御前侍卫。纳兰心中的鸿鹄壮志无法伸展,所以他的内心慢慢生出了抛弃富贵之心,从他的词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牡丹那么雍容华贵的花他不爱,却唯独赞扬雪花这般清冷的矜贵之花。
这个才子拥有着最豪放不羁的灵魂,他渴望融入天地的尽头,也渴望着上天的眷顾疼惜,可上天始终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纳兰的毕生追求,也只是那一片片的雪花,随意的回眸一瞥,然后,伴随雪花的纷扬入地,一首埋进了这千里塞外的土地里。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1,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2眠不眠。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3。静数秋天,又误心期3到下弦。
【注解】
1飞琼:指许飞琼,后世代指仙女。
2玉清:原指仙人。陈士元《名疑》卷四引唐李冗《独异志》谓:“梁玉清,织女星侍儿也。秦始皇时,太白星窃玉清逃入衙城小仙洞,十六日不出,天帝怒谪玉清于北斗下。”此处是指所思念的人。
3数:等待。
4心期:心愿、愿望。
【典评】
这首《采桑子》借写景而抒发心意,说的是纳兰在深夜难眠时想念表妹的悲凄情绪。
而“字”指书信,已经好久没收到来信了。接着是非常自然的过渡:人在谁边?人在谁边?这个叠句充分地表现了纳兰心中的焦躁,以及那无法藏匿的忧郁。
此处的玉清代指皇宫。又是一个无眠夜,纳兰披衣立在风中,心中愁思不断涌来:已经好久没有收到你从宫里的来信了,我不在你的身边,宫中的生活还好吗?你是不是也像我对你的思念一样,也在悠悠年华中难断相思呢?这首纳兰词充分表现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在上片的天上描写,充满了一种虚无感,表现了纳兰为情所困的愁绪,令人无不动容。
转至下片,纳兰将视野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用“香销被冷残灯灭”开篇,燃尽的香,冷冰冰的被子,那灯火也就要熄灭了,所有一切都是身边真真切切的事。这一切都在提醒纳兰,梦已醒,现实悲冷,爱人早就离开这里,你痴情地思念着她的一颦一笑,而她早已是那高墙深院中的金丝鸟。
“静数秋天,静数秋天”,秋日清冷,纳兰心中的思念没有尽头也无法实现,回过头,屋中那凄清的景象,更加提醒着他,誓言已逝,美好的过去也早巳随着时光而去,除了那刻骨的疼痛外,这个秋日别无其他。
因此,纳兰只好在最后感叹:“又误心期到下弦”。再也无法与心爱的表妹相守,再也无法看到表妹的笑靥,就算拥着回忆入睡,再醒时,还是只有秋水一样冷清的空气陪伴,让人不由地流下思念的泪水。
“心期”是心中的愿望,而“下弦”是指下弦月的时候,纳兰觉得相聚的日子即将要来到,可日子渐渐过去,遥遥无期,想来人生就像月圆月缺一般。
这首纳兰词,将词人的思念苦、相爱苦、相守苦和离别苦一并道尽,悲凄婉转,令人愁肠寸断。
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1,铅泪难消2。清韵谁敲3,不是犀椎是凤翘4。
只应长伴端溪紫5,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6。
【注解】
1土花:苔藓。
2铅泪:凝结而晶莹的眼泪。语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3清韵:清雅灵动的声音或者韵味,指竹林的风动声。
4犀椎:即犀槌,一种古时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凤翘:一种古时妇女的风形首饰。
5端溪:溪名,在今广东高要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作端溪砚或端砚,用“端溪”称砚台,是砚中上品。端溪紫,是指紫色的端溪砚。
6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厚薄不一、大小相同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边悬在架上。用小铁槌击奏,其音清浊不一,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是隋唐宴乐时常用乐器。
【典评】
这首词写的是一段隐晦的苦恋,开篇就是生满了苔藓的竹子,无法消除的晶莹泪水,词人心中的这段苦楚恋情,当真是如泪如疤。
湘妃竹斑痕累累的,竹身生满了苔藓,成了青黛色,难以消除那晶莹的泪水。正像那词里写的那般:“上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实际上这词里写的就是纳兰悲苦凄凉的一生,没人懂得。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声声清韵响起,并不是谁在用犀槌敲击着乐器,而是她头上的凤翅与青竹碰撞时发出的清雅和谐的声音。
下片中,纳兰把写景转而抒情,纵情抒发相思疾苦。“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意思是:撩人的秋色散发着无限浓浓的秋意,应当把这些用端砚写成诗篇,偷偷地把思念的话教给鹦鹉,当和她再重逢而无法亲近时,也许鹦鹉就可以传递心声了。
总体而言,这首词风格清雅秀丽,尽管不是纳兰词里的上乘之作,可把相思之苦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也可视作一首特别的小词。
采桑子
那能寂寞芳菲节1,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2。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3。遇酒须倾4,莫问千秋万岁名。
【注解】
1芳菲节:芳菲,花草树木发出的清香。节,时节,时候。
2一阕:阕,段落;也指一曲停下为一阕。悲歌:伤心悲痛的歌。
3星星:此处特指头发花白,如星星一样。
4倾:这里指一饮而尽的意思。
【典评】
记录春天,描绘春天,是文人们的天职。春天来了,纳兰从中看到了美,却写下了忧伤。
春天的希望在于生命的复苏,在于美好事物的复苏。纳兰不仅嗅到了春天的“芳菲”也感觉到了春天所带来的“寂寞”。
在春天的夜里,纳兰与好友“话生平”,窗外的飘来阵阵的花草香,却难掩他心中的寂寥。三更了,他毫无睡意,谈到激动处,忍不住高歌一曲,琴声伴悲音,思绪引泪痕。
春,因美而贵,因短暂而珍惜。时光流逝,春亦是过客,终将离去。感情细腻的男儿,为春而落泪。纳兰的多愁善感是开放的,没有半分掩饰。悲就是悲,伤就是伤,有感触便抒发,有泪水便横流。他的真性情使他更具母性,也使他更接近自然。世人已经太虚伪,何必此时再掩盖。情至深,才能文至精。
春花秋实,有开始便有结束,有盛开便有凋谢。岁月挥鞭而行,将少年驱为老年。看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窗外的春天虽未离去,秋天的悲凉已上了心头。时光的流水洗去了发中的黑,也洗去了梦幻般的青春。
想饮酒吗?就请尽饮。通快地去饮酒吧,不要再为功名所累,不要再把时光耗在身外之物上。三更天的时光很快就要用尽,三更天的春梦也该消散了。
在李白《行路难》中,有同样的句子:“且乐生前酒一杯,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的诗大多是经历的记录,而纳兰的词却大多是内心的愿望。如果他真的可以行乐而忘忧,就不会陷在情感的旋涡里不能自拔了。官场使他劳累,情感使他痛心。现在黑发的天空也出现了白发的星星。这一生,总是为虚幻的东西付出珍贵的生命。除了生命,其它一切都虚妄的。
对于这一句,有人另有新解,认为纳兰是对自己的反思。时光流逝,一无所获,两鬓斑白,身不由已。
这两种说法,已无法验证。再没有人可以同纳兰话“生平”了。作为一个贵族公子,他能冷看红尘之飘摇,已是凤毛麟角。。
一夜长谈,一曲悲歌,在词人的心中留下重重的印痕。这一刻,他不是皇帝的御前一等侍卫,也不是正三品武官,他是一个内心柔软的词人。
采桑子九日深秋绝塞谁相忆2,木叶萧萧。乡路迢迢3。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注解】
1九日:词中指九月九日,也就是中国的九九重阳节。
2绝塞:绝,极远,边缘;绝塞,极为远,几乎没有出路的地方。
3乡路:这里指通往家乡的路。
【典评】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为农历九月初九。每到这一天,在民间会有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大多要同亲朋好友参与。因此,在这一天,有很多离家在外的文人,便会写下很多思念亲人的文字。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重阳诗,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在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为功名而努力。长安是当时的京城,也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重阳佳节到来,到处是喜庆的气氛。王维在这样的日子里并没有太多喜悦,他带着一颗孤独的心,默默走过人群。王维在京城,他的兄弟们在华山东边,节日里,他想起往年同兄弟们一起过节登山,饮酒,心中寥落万分。因此写下了重阳忆兄弟的诗。王维这首重阳诗有很大的影响,重阳节的很多活动,如与亲人一起登高,一起饮酒、一起插着茱萸团聚,都成为思乡的情结。
纳兰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边塞地带执行任务。重阳佳节到来,他不能回到家中同亲人团聚,一个人在荒凉的边塞感到异常的苦闷。在思故乡,念亲人的日子,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全词分上下两片,前两句为上片。上片主写景。深秋已到,这偏僻的边塞地区,到处是被风吹落的树叶。山萧萧,树萧萧,风萧萧,意萧萧。还乡之日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地。在末句提到“六屏山”,山曲折如六扇长屏,故名“六曲屏山”,亦有如六首动人之曲的含意。唐李贺有一首《屏风曲》,其中就提到六曲屏风,原句为“团回六曲抱膏兰”。屏风曲折,如重重山叠。故称为“屏山”,在这首诗里,用来指代“家园”。
在词的下片里,他决定同“风光别”。重阳节里,风光铺满大地,正是欣赏的好时候。但纳兰却并没有觉得不同。边塞的风光再好,也好不过家乡。正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与外面大不同;家乡的每日每时,都令人心中宁静。这一切,都和风景无关,主因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一句真言,拔动人心弦。景只是景,山只是山,节日只是节日。人类所追求的,只是感觉的充溢。其他的都是虚幻,人才是关键。他的苦闷来自孤独,他心中的思念只有亲人。一个人看凄迷的风景,又是怎样的魂销。
词的最后一句是写雁。南雁只能北归,南雁北归时那种孤寂与渴望,同纳兰在节日中的情形又是何等相似。雁思故乡,人思家园。天空的飞雁若是风景,纳兰就是被风景划伤目光的人。对于用雁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词,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都是借雁的归去来表达内心对家园的牵挂。这一句写雁,也写纳兰的离乡之愁与思乡之情。
何时再回故乡,何时再见亲人。塞外客纳兰,在佳节里陷入沉思。
采桑子
海天谁放冰轮满1,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2。
只应碧落重相见3,那是今生。可奈今生4,刚作愁时又忆卿5。
【注解】
1冰轮:冰冷的轮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
2良宵:指美好的夜。
3碧落:天空之上。原属于道教用语。
4可奈:怎么不令人心生恨意。
5卿:这里指纳兰的妻子。
【典评】
令人伤感的离别之情,不要说这些离别之情,身在现在,却又对“现在”心生恨意。认真地去读这首词,慢慢体会作者的心境,有一种分不清难以辩别的错觉产生。这是在说他自己,还是在说我?纳兰总是用简单而随意的几行字,把读者引入他自己的世界里。纳兰的世界,纳兰情愁缠绕的世界。
深夜的天空,安静而又寂然。月亮挂在高处,在构思着一个圆满的想法。原本这景色,就像水一样的温柔。但这优美的风景没有改变,风景里的她,却离开了人间,就算这世间有最好的景色,又怎么有欣赏的心思呢?天上的月亮越来越圆了,家却越来越安静了,鸟儿从远方回到了它的巢里,她却到了更远的远方,永远也不能回家,同家人微笑着招手。
心里全是爱人的温柔,那些难忘的体贴,那些深切的惦念,那些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她的笑脸,她的身影,她的轻柔的声音,叫他怎能忘记呢?生命已匆匆而去,还有多少遗憾未曾了却,还有多少心愿来不及去实现。那些说不完的话,那些没做完的事,那些看不完的书,那些喝不完的茶,还有那份浓浓的情谊啊!静静地站在月亮下,每次想起,总禁不住心中那翻涌的愁绪,怎能剪得断,那份不舍,又怎能离去。
是否可不去看那夜空,是否可不去见那明月,这扇窗,还是关上吧。怎能还这样在思念里痴迷。如果一直这样面对着万物,叫我如何能够克制住眼中的泪水。脸上湿了,衣服湿了,在下一秒钟里,脸颊的泪痕尚未干透,却又已泣不成声。这大自然的美好,这大千世界的动人,该如何去欣赏,该如何去细品。美好的夜晚,如果没有你,那又有何意义!但我们怎样才能相见呢?只有去天上,那高高的天空里,才可以再次携手同行吧。但天在哪里,天是那样深远,我曾这样注视,这样努力去寻找入口,也无法找到。现在我明白了,这一生,或许再无缘同你相见了。忍不住抵下头,掩面而泣,难以忍耐的凄凉啊!
失去你的悲伤,让我在无边忧愁里,不可控制地陷入思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