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蓝卷不是人间富贵花(2)

作者:纳兰性德

|

类型:诗词·散文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1

|

本章字节:13224字

这首词的开头是作者无奈的质问:是谁在这静静地夜空挂了一轮明亮的圆月?只是匆匆地看了一些,就让人这么忧伤。美丽的风景似水般荡漾,像轻柔的烟雾。把内心的模样倒映的这么清晰。心中的这份惆怅,也浮在了上面。就像是苏东坡写得那样:“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这明月之夜,也许总有那些伤情之景,月亮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不忍靠近,又难舍难离的忧愁了。冷冷的月亮,低低的山冈,令人痛断肝肠,总也逃不开那思念成痛的时光之手,这一切,对纳兰来说,这“莫说”难道真的出自内心吗?思念令人愁,离别使人痛,如果不说出来,难道就不会有这伤痛之情吗?难道不会想起吗?这“莫说就像自言自语,想忘记却难以忘记,想停止却又无力控制,这真是无可奈何,怎样才好啊,只能劝自己不要再说,不要再说,只有思想却不能停息,无休止地陷落在黑暗的沼泽里。


既然记忆的深渊无力去逃脱,他便只能寻找一些希望,而今生最大的心愿,只是同她再见一面,再说一句,再走一遭,但现在却是天上人间。纳兰知道,只有在天上,才有重新见而的可能,现在又怎能到达!她早已消失在人世,他却只能远望难舍。纳兰,就是这样执著于想像,执著于这不可实现的重聚。无可奈何啊!因景而伤情,因情而伤心,又因心的疼痛而望景。纳兰就在这无限的循环中被折磨得身心憔悴。


多情的男人怎样才能逃离那无边的凄苦,又该怎样逃离那伤心的回忆。在离别的时候,一个人用纸烧出满天的蝴蝶,离别之后,还要一个人守着深不见底的苦海。就算眼前是美景,也会默默流泪。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天地也怜惜这些多情的种子。


没有人不畏惧死亡。分离的苦痛也令人难以承受。最亲密的人已离世,就像身体里猛然被抽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没有什么,也没有谁可以填补,这不能愈合的伤,只能等待时间的流逝,将内心的痛苦,冲淡一些,再冲淡一些。


如果她在九天之上,能够听到他的轻吟,那一定也会清汨涟涟,并祈求时光用神奇的力量,减轻他内心那无边无际的苦痛。


采桑子


白衣裳凭朱阑立1,凉月趖西2。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3?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4。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5。


【注解】


1朱阑:朱,红色;朱阑指红色的围栏。


2凉月:这里指秋天气温开始转凉,月亮在天空好像也变凉了。起西:向着西边落下。


3岁晏:岁末。指一年的既将结束尽的时候。”


4尺素:一尺左右,写字用的白色绢。也指短的书信。


5准拟:预料和像想。


【典评】


秋日的天气开始转凉了,风渐渐凄凉起来,人也开始思考一些往日的事物。


记忆中,朋友还穿着白色的长衫靠在红色的栏杆旁,秋月带着凉凉的气息向西落去,思绪也同那洁白的月亮一样,慢慢地沉落。思念越来越深,纳兰的鬓角已经有了点点的花白,心绪也开始乱了起来。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不知道那些老朋友们还回没回来。在一声声的自问中,不知不觉,眼角开始潮湿。测量时间的更漏快流尽了,他的目光也将望到天边,每天都在盼望着看到传递书信的大雁,而书信却一真没有送来。只能这样思念下去,想像着同老朋友们相见时的情景。


很容易地可以看到,这是一首在岁末怀念友人之作。怀念的人是谁,却有多很猜测。是长时间没有见面的初恋,还是已经去世的妻子,或者是他的红颜知己,又或者是他的挚友呢?读这五味俱全的思念之作,令人心生涩味。


细读这首词,也颇有一番意味,纳兰是个善于用典的词人。在这首短词中,他巧妙地用了前人的句子。


在词的上片,头一句就是取自明代王彦泓的《寒词》。原文为:从来国色玉光寒,昼视常疑月下看。况复此宵兼雪月,白衣裳凭赤栏千。


在词的下片中,又借用大雁来抒发苦苦等待书信的相思之情。大雁在这里也有典可查,比如在《汉书·苏武传》中就有。书中写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曾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后来汉使者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林苑打猎的时侯,射落一只大雁,其脚上系有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现在匈奴的一个地方,就这样,匈奴单于便放了苏武,让其回到了汉朝。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到了秋天的时候,便要飞到南方过冬,当时的通信不发达,古人了解这个习性后,便利用大雁来传送书信。因此就有了鸿雁传书之说,而“大雁”这个意象也在诗文词章中蔓延起来。文人对雁的书写,就是用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之思。


在词的结尾,最后一句是引用了宋时晏几道《采桑子》中的意象,原文为:“秋来更觉销魂苦,小字还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秋天到来,败落的景象令人心生销魂之苦,这苦深,这思切,直叫人心绪烦乱,坐卧不宁。总也无法逃开这杂乱的回忆和对友人的相思。旧时光一去不返,怀念所带来的痛楚,无法摆脱。但怎样才能回到往日,不再为这渐行渐的时光而伤怀叹息呢?只怕时光匆匆的脚步听不见来自他心底好似痴狂的呐喊,让他真的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吧。


这首词纳兰写得非常清婉。秋景的静美,读之真实而形象。仿佛如确能够见到纳兰身穿秋季的长衫伫立窗前,看西沉的月色,盼大雁送来故乡的书信。读来令人痛心,也倍觉孤楚。天下间,苦情之人很多,这样日日夜夜的痴心思念,连洪水也不能冲走。凄凉之中,更让人落汨。世事如风,离去的人,穿越了岁月的洪荒,早已已不在眼前。也只能凭借回忆——仿佛你还站在原来的地方,朱红色的围栏还有,那些事情还有继续,我看到的你,一点都没有改变,我们的情友也没有改变。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1,强说欢期2。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注解】


1无计:没有办法。


2欢期:佳期,相见的时候。


【典评】


纳兰词中,经常见到这种忧伤和快乐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而这首《采桑子》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词语的铺陈如同一幅清爽宜人的水墨丹青,可细细思量下,却能看出一些意象堆砌出来的情绪。


正像纳兰的另一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般,直抒胸臆而不令人觉得突然,脱口而出而不令人感到做作,未加雕饰,反倒更显纯真无邪,平淡间流露出了几许灵动。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开篇就是迎头一棒,可仔细思量,却又平淡无奇,而今才懂昨自己错了,心中万分悔恨。这句话实际毫无值得推敲之处,假如换在别处,也许就是一颗脚下的石头,而放在纳兰词中,结果就大大不一样。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凄迷愁绪:现在才明白那时是自己错了,心绪不由地悲凄了。春日明媚,物事人非,怎教人不黯然神伤!明明知道世事无常,却偏偏要说还可以再重逢。分别后,果然再无缘相见。现在梨花已落尽,月亮西下,那饱受相思之苦的人何时才能脱离困境?


上片的凄迷愁绪后,下片就开始写那无可奈何的心情。“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想起那时的离别,就已经懂得此生无缘,不会再相见,可还勉强地对自己说,来日方长,也许日后还可以再次相逢。


此处“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令这份喜悦的重逢变得无法预期。明明懂得无法重逢,可偏偏盼着相见的矛盾心情,使这首词有了一种欲哭无泪、欲诉无言的悲凄无奈。


采桑子


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1。斜汉朦胧2,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3,回首西风。数尽残钟,一穟灯花似梦中。


【注解】


1霜空,秋冬时晴朗的天空。


2斜汉,指秋天向西南方偏斜的银河。


3香篝,熏笼。古代室内专门用于焚香的器具。


【典评】


这首词描写了塞外的苦寒景象与词人的孤寂之情:霜气卷着雪花纷纷扬扬,迎面扑来的是冬天的寒冷天空。迷离的银河模糊不清,天寒地冻,连有炉火的帐篷都不再温暖。想起在家中的时候,那香味萦绕、被枕温暖的从前,简直令人不堪回首。看着“—穗灯花”,耳边几许“残钟”,这一切都像梦境似的。


整篇词围绕着塞外的寒夜,上片用“严宵”和“拥絮”来描写塞外的寒冷,从中也流露出了自身的悲凄心情。几次惊起,蜷缩在被子中,除了能感觉到那迎面而来的寒气外,只有那漫无边际的寂寞。


此处的“絮”有两种解释,—是上文里提到的棉被,意思是半夜时用被子裹着身体。还有一种是如飞絮似的的雪花。


塞外的夜太过寒冷,睡梦中被冻醒好几回,屋里尚且这样,何况那屋外的原野呢?“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天空弥漫着寒冷的雾气,银河好像横亘于夜空中的河流。天寒地冻,军营中的炉火却再加柴火都无法烧旺。


“香篝翠被浑闲事”,这段描述似梦非梦,犹如令读者和他一起回到温暖的家里,守着暖炉,怀抱翠被,暖和而舒服。此处描述并不完全只是身体所向往的舒服,更多的表达了一种心理上的向往,向往自在而宽松的环境。只是身处塞外毕竟是事实,因此纳兰明白这一切只是“浑闲事”,“回首西风”,不过是一场美梦。


词人在冰冷的毡帐内听到了疏朗的钟声,而这时一盏微弱的灯提醒他,家在远方,而此时是在一个不知何处的异乡,一时之间,难忍孤凄,只好以词言情,抒发自己心里的苦闷。


采桑子


冷香萦遍红桥梦1,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2,一缕茶烟透碧纱3。


【注解】


1冷香:清香。红桥:桥名,在江苏扬州,明崇祯时建,为扬州游览胜地之一。


2韶华:美好的光阴,比喻青年时期。


3碧纱:绿纱灯罩。


【典评】


这首词讲述的是心爱的女子离开后的郁闷情绪。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描绘出了一幅与现实脱离的画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抒情中又有唯美的景物描写,写景时婉转回宕,写情时黯然神伤。全词的宗旨在于伤离念远,在梦里和她约在红桥之上相见,那时到处弥漫着清香,梦醒时,耳畔却传来了胡笳的呜咽鸣声。家里的月亮挂在桃花枝上,树下一片疏朗的影子,风雨将停,正是春寒料峭时。分别后,如今伤心人已在天涯之外了,还有谁再来弹奏箜篌呢?韶华已逝,如同一缕轻烟渗过碧纱似的令人无法觉察。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开篇描写了春天的夜晚,“冷香”、“萦遍”,将春夜渲染得十分凄冷,此处的红桥是指有着红色栏杆的桥。


此处“冷香”与“雨歇春寒”有着紧密联系。古时的文人墨客都热衷于呤咏雨水,表黯然哀愁之意。月色下的桃花,雨后的春寒料峭,纳兰选用的这些意境都有着无限伤人的悲愁,他用“萦遍”二字去描写桃花的浓厚香气,在梦里都可以闻见,而在下片,他却用了“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一句,承接上片,从景象过渡到了思念。


自从分别,再无人来弹奏箜篌,睹物思人,不禁让人柔肠寸断。辛弃疾的《满江红》中也写道:“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失去知己,哪怕音乐再美妙动听,也没人明白不懂欣赏,不免寂寥落寞。


纳兰用白描的手法去描写春景,简练而贴切。夜色正浓时,无处可躲的相思将寂寥春夜烘托得更加悲凄。


采桑子咏春雨


嫩烟分染鹅儿柳1,一样风丝。似整如欹2,才著春寒瘦不支。


凉侵晓梦轻蝉腻3,约略红肥4。不惜葳蕤4,碾取名香作地衣5。


【注解】


1鹅儿柳:泛起鹅黄色的柳条。


2欹:歪斜的样子。


3轻蝉:指蝉鬓。这里指闺中人。


4葳蕤:草木繁茂枝叶下垂的样子。


5地衣:地毯。


【典评】


这首词所咏之物为春雨,而如何表现春雨呢?那就是借雨中的景物和词人的心理情绪去刻画。丝丝春雨滴落在泛起鹅黄色的柳条上,弱柳如同那飘在空中的游丝一样,如烟如雾。那柳枝一会儿正,一会儿偏,仿佛那吹斜了的雨丝。淅沥的春雨非常冰凉,扰了美梦,让人恼怒不已,花儿被雨水湿过后肯定更明丽了吧!也有可能被冷雨摧残,花儿尽落,如同用花瓣铺就的地毯。


看起来这首《采桑子》只是一首伤春小令,可娓娓读来,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嫩烟分染鹅儿柳”,柳树和柳枝都是常用的春日意象,意为大地回春。尽管纳兰用到了柳条,可只说那泛起了鹅黄色的柳枝就如同那空中的游丝,似有似无,如烟如雾,教人情急之下无法辨识。


“似整如欹”非常巧妙,“欹”是歪斜的意思,柳丝在春雨里一会儿正,一会儿偏,生动而灵巧。这首小令如同一幅工笔画,将春雨画在纸上,稳重中不失生机,清晰得好像亲身体验一样。


上片以“才着春寒瘦不支”作结,道出了伤春的惆怅之情,同时承启下片,抒发了闺怨的凄苦。


“凉侵晓梦轻蝉腻”,此处“清蝉”并不是指蝉虫,而代指待字闺中的女子。春光渐渐静好时,花儿也越发娇艳了,可经历一夜春雨后,大部分花朵却凋零残败了,如同这大地铺了一块红色的地毯。


待字闺中的人看见如此的伤感之景,则更加感慨时光变迁,白驹过隙。纳兰以闺中人的角度去吟咏春雨,抒发了自己追思从前,感叹今朝的愁绪。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1,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2,也为春慵3。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注解】


1娇红:鲜艳的红色。此处代指花。


2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为他曾经作过东阳太守,故称。


3春慵:春天时的懒散情绪。


【典评】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这首词:“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不知怎的,变得坐立不安,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


词的上片写到“懊依”,花开花落总有时,可那花残的凋零样子总令人无限悲伤。本来桃花就要凋零成泥被时光碾作尘土的,可恰恰一阵东风吹进了纳兰的窗子,为这个忧郁才子聊以慰藉。


纳兰看到桃花的命运后,不由地开始感伤自己。从下片开始,“谁怜辛苦东阳瘦”,写的就是纳兰的自况。纳兰词一贯都是这样的风格,为一个四季的更替,为一片桃花的凋残,甚至会为了一阵风雨或者一片云而伤感。纳兰生性敏锐而多情,他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尽管纳兰认为妖冶的桃花无法与清雅芬芳的芙蓉相比。那芙蓉到底是指的什么花呢?不同版本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荷花。荷花在诗词里被用到的次数非常多,名字也不相同,比如菌萏和芙蕖都是它的别称。


可是,此处纳兰所指的芙蓉并非荷花。据传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后出游蜀地,遇到一位老妪,这位老妇人对他讲明年他将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而且再过二十年还会官拜丞相。所以心灰意冷的李固又一次去参加考试,果真应了那老妪的预言,并且榜中恰好有“人镜芙蓉”—语。


纳兰曾经因病而失去了殿试的资格,因此这里的芙蓉应该是指“芙蓉镜”这一典故。所以,接下来的那句“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抒发了词人懊悔的“幽情”。


命运总是无端捉弄,白白错过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机会,可想纳兰的内心有多么悔恨郁闷,可老天好像并不薄情于这个才识出众的年轻人,当他痊愈后,第二年便让他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二位红颜知己——卢氏。


采桑子


拨灯书尽红笺也1,依旧无聊。玉漏迢迢2,梦里寒花隔玉箫3。


几竿修竹三更雨4,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5。


【注解】


1红笺:红色的纸笺,古时多用于题写诗词或者名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