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兰性德
|类型:诗词·散文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1
|本章字节:13732字
卜算子新柳
娇软不胜垂1,瘦怯那禁舞2。多事年年二月风,剪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3,落日和烟雨。苏小门前长短条4,即渐迷行处。
【注解】
1娇软:轻柔娇弱的。
2瘦怯:瘦弱。
3怜生:可怜。
4苏小:即苏小小。历史上的苏小小有两位,一位是南朝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娼也。盖南齐时人。’”一位是南宋钱塘名妓,清赵翼《垓余丛考·两苏小小》:“南宋有苏小小,亦钱塘人。其姊为太学生赵不敏所眷,不敏命其弟娶其妹名小小者。见《武林旧事》。”
【典评】
这首咏柳词清新别致,用拟人手法刻画柳树,又用柳树比喻人的风格,非常巧妙。有人如是评价这首词:“词以‘新柳’为题。表面上,作者描绘一株娇嫩柔弱的柳树,其实以柳喻人。意境相当优雅含蓄。”
初春时分,古柳枯干从梦中苏醒,伸展着“娇软不胜垂”的柳枝。娇软意谓柔美姣好,飘扬。不胜,和苏东坡的“高处不胜寒”里的“不胜”相同,指无法忍受。柔美的柳枝低垂着,担心娇弱的身躯能否禁得住春风,免得垂落弯折,“瘦怯那禁舞”,那般瘦弱又怎可承受那突如其来的凉风呢?那二月之风却偏不安分,“剪出鹅黄缕”。唐代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明朝杨维桢的《杨柳词》“杨柳董家桥,鹅黄万万条。”看起来禁不住垂舞之的嫩枝也是拜二月春风所赐,才会遇到烟雾似的鹅黄一春。
小小门前之的柳树得尽了风流,长长的枝条随着风儿轻轻摇动,“即渐迷行处”,要说那柳色惹人眼神,只怕行人们恰恰乐意沉醉于西风余晖下。
上片侧重于刻画弱柳的形态,但已是脉脉含情。下片则侧重于描写柳树的神韵,收尾处化用苏小小的典故,耐人寻味,委婉凄迷。
卜算子塞梦
塞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1。慽慽凄凄入夜分1,催度星前梦。
小语绿杨烟,怯踏银河冻。行尽关山到白狼2,相见唯珍重。
【注解】
1慽慽:悲伤的模样。
2关山:关口与山岳。白狼: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
【典评】
这首词是纳兰在塞外羁旅时想念妻子而作。
“塞草晚才青”,指日落时分,塞外的草被天色映衬得显出了一点青色,这里亦暗指白天匆匆行军,诸多杂事困扰,等到黄昏时才有时间感受四周的苍茫景致。
“日落箫笳动”,夕阳才西沉,大漠上就开始弥漫箫笳之声了。此处的“箫笳”是指一种古时少数民族的管乐器。箫声婉转幽深,笳声悲怆沉郁,二者融合,凸显了塞外的荒芜空远。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有句:“须臾醉起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亦借箫笳之声描绘了大漠的苍茫。
在此种心情的驱促下,相思仍然难以排解,只好“催度星前梦”,想让妻子的梦魂来到身边相会。这一句化用了汤显祖《牡丹亭·游魂》“生性独行无那,此夜星前一个”一句。纳兰在这里用于指代夫妻感情深厚,就算关山阻隔,也盼着梦魂相聚。
转到下片,不知是睡着还是清醒,妻子的倩影竟然真的出现了。想要在耳畔说几句轻柔的私房话,只是银河尚冻,路人都不敢踏进那小河中,杨柳烟雾,彻骨的严寒,无从得知伊人是如何独自来得了这苦寒之地。
所以紧接着一句“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唯珍重”,就解释了妻子魂魄是怎么到达塞外的,却是踏遍了关山才找到了远在白狼的丈夫,这一句暗喻妻子不畏路途险阻,一心只想与夫君相见的深厚情意。
这首词鲜明而深刻地描写了纳兰终年羁旅在外,厌倦了扈从生涯,时时思念妻子,想念故乡,所以尽管人在塞外却不灭相思之情,所以经常在梦里回到家中,与爱妻相会。寥寥数字就把这种悲凄的心思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读罢觉得酣畅淋漓。
卜算子午日
村静午鸡啼,绿暗新阴覆。一层轻帘出画墙,道是端阳酒1。
早晚夕阳蝉,又噪长堤柳。青鬓长青自古谁2,弹指黄花九3。
【注解】
1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
2青鬓:浓密的鬓发。亦借代年轻人。
3弹指:形容时间非常短暂,为佛家语。《法苑珠林》卷三引《僧只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黄花:菊花。九: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即重阳节。
【典评】
这首词选取的是小山村中夏天正午时分极其寻常的景象,却层层对照,彼此关联,写出了词人心里别致而悠远的情思。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景生情,并没有标新立异创造新词,而正因为这份平实的别致才显得弥足可贵。
从听觉角度来看,词人在“村静午鸡啼”一句中用鸡叫声烘托了山村的寂寞,同样,“又噪长堤柳”看起来是写蝉声的,可流露出来的却是一缕夕阳下的静谧,而这声蝉鸣却不仅是“静”的,也泛着些悲凉。这些特别旨意的流露最终指向了本词的主旨,即咏叹时光易逝的感慨。
从视觉看来,“午”和“夕”在大处形成了明显对比,又在小处与“阴”、“阳”紧密相联,明和暗的变换与错落。“绿暗新阴覆”一句里的“新”字用得尤其妙绝。树叶在午日阳光下摇晃着,投影也富于变化,可是要怎么样才能传神地描述出这种阴阳交错呢?词人用一个“新”字,有“新”则有“旧”,有了“新阴”、“旧阴”,则也有了“新阳”、“旧阳”,“阴”分这两种,而“阳”也分两种,阴阳之间有着某种难以名状的紧密关联,纳兰深晓阴阳之义,这个“新”字的运用使视觉层次变得丰富而饱满。
青鬓易白,时光易逝,弹指一挥间蹉跎了不知多少韶华。从午日到夕阳西沉。这半天间的跨越只是词人对于现实境遇的真实写照;而从“端阳酒”到九月黄花时节,却是词人心里更远的联想和感慨。这两组时光轴上的端点,一远一近、一大一小地与词人的所思所想相互对应。而“青鬓长青自古谁”就把这种相对性延伸到了更为寻常也更深邃的人生主题上——人生苦短。想到秋天即将来临,恍惚间,也就是弹指的霎那,手里的酒杯就会再盛满浓浓秋意的黄花酒,一年时间又快结束了,年年这样,青丝终究敌不过时光变迁,心里顿感无限怅惘。
情浓时,所发之意真挚坦诚;情殇时,所止之处静如秋水。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天外孤帆云外树,看又是春随人去。水驿灯昏2,关城月落3,不算凄凉处。
计程应惜天涯暮,打叠起伤心无数4。中坐波涛5,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
【注解】
1徐艺初:纳兰性德座师徐乾学之子,名树谷,字艺初,江苏昆山人,康熙进士。昆山:县名,今属江苏,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
2水驿:水路驿站。
3关城:边关上的城堡。
4打叠:整理,收拾,准备。
5中坐波涛:这里是指触犯朝纲,即中座,指星犯帝座。
【典评】
这首《雨中花》短小精悍,词风清雅。开篇一句“天外孤帆云外树”就足以令人拜倒。一点孤帆浮沉在天际,有几分说不明的悲凉苍茫。婆娑树影似乎在九霄云外,更显出了云天的悠远高深。
分离的时候,看着天外孤帆远影,云外天低树稀,恍惚间觉得这春天也要随你而去。就此漫漫征途更加凄凉了。算着行程,收拾心绪。尽管无意触犯朝纲,可看尽世间疾苦后,也不禁感慨道:多少人有苦难诉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巧妙而自然。这首如天籁般动听的小词是纳兰赠予好友徐艺初的。
而在纳兰性德去世的那年,正是徐艺初中进士,不知纳兰有没有喝到友人那杯及第喜酒?纳兰的词不但轻柔,而且富于真性情。这首陈年旧作,寓情于景,饱含着多少同情与关切。
每次读罢这样的词,都会令人唏嘘不已。
鹧鸪天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1,几点黄花满也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2。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3。
【注解】
1白雁:候鸟名。体色纯白,比雁的体形略小。
2秾华:指女子的青春美貌。
3横塘:古堤名,一为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另一处在江苏省吴西南。诗词中经常将此堤和情事相联系。旧游:过去游玩过的地方。
【典评】
“独背残阳上小楼”,纳兰在词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凄凉景象,在一个秋日的傍晚,孤单的纳兰登上小楼,夕阳将他的影子一点点拉得斜长,如同他的心性似的,经受着时光的磨砺。
登上小楼后,纳兰的耳畔传来了悠长而哽咽的笛声,其间貌似还夹杂了一些感伤。登高必感怀,因此纳兰在感怀前,先看了看眼前景象。“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远处的天空掠过了一行白雁,看近处,枯黄的落叶铺了一地。伶仃的一个人登楼远眺,已经是悲凉万分,假如又看见眼前萧肃的秋景,不免会触景生情,发出万千感慨。
纳兰在下片开始感叹人生似梦,世事无常,“惊节序,叹沉浮,铱华如梦水东流”,季节更迭,人生沉浮,韶华如流水匆匆逝去,到这里,词人的怅惘之情展露无遗。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这世间有太多的惆怅事,既然已经这般惆怅,那就别去向横塘路上询问旧游在哪里了。
鹧鸪天
雁贴寒云次第飞1,向南犹自怨归迟2。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3,思依依4,更无芳树有乌啼4。凭将扫黛窗前月5,持向今宵照别离。
【注解】
1次第:依次,按照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2犹自:尚且。
3杳杳:依稀、隐约。
4芳树:泛指良木。
5扫黛:画眉,女子用黛描画眉毛,故称。
【典评】
这首词描写了相思之情。全词表现出了一种清冽而萧肃的感情,可谓是隽永含思、语近情遥。
纳兰在这首词的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成行的北雁挨着寒云向南方飞去。这不但点明了时间——已然是秋季,而且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萧瑟清冷。
大雁一面向南方飞去,一面还埋怨着“归迟”,就连大雁都有迫切归家的心,此情此景下的纳兰当然会联想起自身处境。
“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马儿并不膘肥体壮,却是无比瘦弱,道路也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而是崎岖坎坷的关山道,拂面而来的并不是暖暖的春风,而是萧肃的秋风。他骑着一匹清癯衰疲的马,顶着寒冷的西风,行走在坎坷的关山道上,几许苍茫,几许苦楚。
纳兰接着继续描写悲愁,“人杏杏,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离人杳杳,相思依依,听到的是树间乌鸦的鸣声,可是,这儿写的还是纳兰在行进途中的景象吗?事实上,从下片开始,纳兰早已不再描述征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而是转而描写思妇的思念之情,一切的所闻所感都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特别是最后两句,纳兰采用“月亮”这个意象,将天涯阻隔的征人与思妇联系在一起:那曾经在窗前画眉时所看到的明月,现在又照出了征人的孤影。
纳兰在这首词里,通过“寒”、“瘦”、“西风”这些意象丰富了秋色蕴含着的情调,散发着凄凉悲苦的气息。这些景物不但是纳兰征途中的所见所闻,而且同时也是他感情的载体,更是心中物,全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和景的结合非常巧妙,自然也塑造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鹧鸪天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1,却忆红楼半夜灯2。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3,偏到鸳鸯两字冰。
【注解】
1紫塞:北方的边塞。
2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贵的楼房。指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
3呵手:向手呵气使变暖。封题:物品封装妥当后,在封口处题签,特指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才甲,引申为书札的代称。
【典评】
这首词是塞上怀远之作,主题依然是相思。首句“别绪如丝睡不成”,坦诚情意,多情公子这时正在塞上,分离后的思念令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而“那堪孤枕梦边城”就更进一步表明了纳兰的愁思之深。一般说来,“梦边城”应当解释为“梦见边城”,可是联系上下文,我们就明白应当解释成“梦于边城”。
孤枕难眠,所以纳兰索性披衣起床,去倾听那夜半塞外的冷雨声。但那潇潇的夜雨声,就好像伤心人拨弄琴瑟的弦声,悲凄彻骨,每一声都敲打着纳兰那颗满是悲愁的心,也更加引发了他的心绪,令他不自觉地想起了家里的妻子,这时的她会不会也正在想念自己呢。
这时的思念之情好像春天的杂草似的,快速地疯长,所以纳兰拿起了笔,铺开纸笺,写下了一首抒发自己离愁别绪的书信,等待何时寄予妻子。“书郑重,恨分明”二语,语义不清,令人疑惑,我们无法明白当时的纳兰要表达什么意思。
接着纳兰又用一句“天将愁味酿多情”,把整夜的心情推向高潮,就连上天都在用滴滴答答的绵密雨声来酝酿自己的悲苦,这个“酿”字,可谓是全词的词眼。
塞外苦寒,纳兰好不容易写完信,哈着冰冷的双手粘好了信封,在为信封签押时,笔尖却被冻住了,一片冰冷的寒意。纳兰在此把自己的心绪和天气非常巧妙地相结合,也许不光只有笔尖被冻住,还有纳兰那颗终年悲痛的心吧。从“天将愁味酿多情”、“偏到鸳鸯两字冰”这两句看来,纳兰那时的心里的确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悲愁。
鹧鸪天
冷露无声夜欲阑1,栖鸦不定朔风寒。生憎画鼓楼头急2,不放征人梦里还。
秋澹澹3,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马相思处,知隔千山与万山。
【注解】
1冷露:清冷的露珠。
2画鼓:画有彩绘的鼓。
5澹澹:水波荡漾的形态。
【典评】
纳兰生在一个尚武不重文的王朝中,他当然懂得自己应当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可他又偏偏是儿女情长的人,所以他在羁旅行役时创作出了许多描写男女之情的相思怨怼之作,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开篇两句“冷露无声夜欲阑,栖鸦不定朔风寒”,夜色将尽,凉露无声,猎猎朔风惊起了寒鸦,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词人这时跌宕起伏的心情。这首词的首句中即用到“栖鸦”这个意象,表现出词人黯然愁思的心情。
“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词人原本要早点入睡,想要在梦里和妻子约会,怎知可恶的鼓声偏偏又在楼头响起,急促的声音实在恼人,令他不能在梦中回到故乡。在此,纳兰用哀伤的笔调描写了人生的怨憎之情,同时也用反衬的手法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念愁苦之情。
下片接着描写景物,“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秋波荡漾,月儿弯弯,原来是一派宁静而美好的景致,可除去词人外,竟然无人前来观赏,更加突出他遗世独立的孤苦。
末尾两句“明朝匹马相思处,知隔千山与万山”,将心中的思念具体化,这时的纳兰早已想到明朝更会渐行渐远,回路阻隔,万水千山,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就会越来越浓。
鹧鸪天
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1,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2,一片伤心欲画3难。
【注解】
1遥知:在远处就知道情况。
2分明:简单、明了。沉香:熏香料名,又叫蜜香、沉水香。
3画:此处是表达、陈述的意思
【典评】
在纳兰的诗词里,倒处都可见看出他是何其重情重义。尽管他己早登科第,身为皇族贵胄,却为人谦逊,待人真挚坦诚,推心置腹。彼时朝野满汉种族隔阂非常深,而他却偏爱结交江南的汉族文人,而且大多是坎坷失意者,纳兰性德倾尽全力去扶持他们,顾贞观就是其中之一。
顾贞观的母亲病故,必须立马南归,纳兰不但为顾贞观感到悲伤,也为自己而难过,因为顾贞观早已成为了他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可如今他就要离去了,怎教人不愁肠顿结。所以,他把自己的悲痛写成了一行行长短句,以此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