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绿卷山一程,水一程(9)

作者:纳兰性德

|

类型:诗词·散文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1

|

本章字节:13552字

明月当空照,孤对夜色感慨这场虚无的梦幻。“珠帘四卷月当楼”。卷起楼阁上的珠帘,明月照进来,黯淡的光线更让思念变得迷离起来,也许“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这一切都只是纳兰在生病时的胡言乱语,包括那对伊人的相思之情。


浪淘沙


野店近荒城,砧杵无声1。月低霜重莫闲行2。过尽征鸿书未寄3,梦又难凭4。


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寒宵一片枕前冰。料得绮窗孤睡觉5,一倍关情6。


【注解】


1砧杵:捣衣石与棒槌,也指捣衣。


2闲行:闲庭信步。


3征鸿:飞向远方的大雁,即征雁。


4难凭:难以致信。


5绮窗:雕刻或者装饰非常精致的窗户,代指思妇、闺人。


6关情:动情,引起情思。


【典评】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心中的相思愁绪。上片描写了孤寂野店的一片荒城景象。听不见思妇的捣衣声。月夜思念,悲愁凝结成了霜华。尽管鸿雁已然飞尽,可还是没有收到书信,就算有好梦,还是无法排解悲愁。


下片描写了身世和孤苦的情怀,好像浮萍似的漂泊不定,愁思成疾。寒夜无法入眠,冰冷凄清湿了枕头。料想这时闺中思妇也是那样无法入眠,就更加悲愁思切了。


野外荒城,孤冷小店,以这样凄凉的景象开篇,好像和纳兰以往的风格不甚相符,太过悲凄,甚至还有种鬼魅之感。在这荒凉的野外,当然不会听见妇人捣衣的声响。


开篇的这一句似乎是两句毫无联系的废话,“野店近荒城,砧杵无声”,用这么一句脱离现实,荒诞的词句起笔,纳兰在接下来的描写却并没有更加超脱现实,而是回到了现实中。


“月低霜重莫闲行。”月夜下,霜露凝重,放眼望去,这死寂的野外满是孤独的鬼影。尽管这首词是写相思之情的,可纳兰却采用这样的情境去诠释,非常少见。


“过尽征鸿书未寄,梦又难凭。”尽管鸿雁早巳飞走了,可希望中的信件却迟迟没有收到。前一句的孤寂景象与这一句的锦书未到配合起来,情景交融,动人心魂。没有得到心上人的音信,要如何熬过这百无聊赖的黑夜?就此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心里更加怅惘了。


“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自己的一生好像水中的浮萍,漂泊不定,真想去一个清静的地方停留下来,生生世世,永不离开。


“寒宵一片枕前冰。”夜凉如水,冰冷彻骨,枕前一片冰凉,无以成眠,想来相思之人这时也是对窗感叹,夜不能寐吧?“料得绮窗孤睡觉,一倍关情。”两处闲情,更将彼此间的感情升华了。


无从考证这首词是为谁而写,令纳兰如此放不下的会是谁呢?实际上,不必太较真于其中的种种旧事,只要让自己的回忆不再孤独就足够了。


浪淘沙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1,潇潇已是不堪听。那更西风偏着意,做尽秋声2。


城柝已三更3,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4。曾染戒香5消俗念,怎又多情。


【注解】


1空庭:空荡荡的庭院。


2秋声:秋风西起而草木凋零,萧肃的声音让人动情伤感,所以古人将声等称为秋声。


3城柝:城上巡夜时敲的木梆声。柝,古时巡夜时所敲的木梆。


4银屏:有银饰的屏风。


5戒香:佛家受戒时所燃之香。


【典评】


独守孤灯,秋夜空庭,听着风雨的潇潇声,令人心生悲愁,那西风偏偏又在这时送来了秋声,似乎故意要加重愁人的忧愁。柝声传来,已至三更,寒冷逼人,所以掩紧了屏风。本来告诫自己要远离俗世红尘,现在却为情所困不可自拔。


“闷自剔残灯”,使人联想纳兰是个亲近的人,独坐在灯前,百无寂寥,只好面对着残灯,自娱自乐。尽管他性情忧郁,可骨子中却有一种让人喜爱的因子。开篇一句正是其心情悲愁,无处排解的无奈写照。


到了“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可见词人已经痛到极致,风雨潇潇落下,清冷的空气,让人瑟瑟发抖,而且那风雨声是那么不堪入耳,好像都是刺在心头的针似的,令人无法承受。


“那更西风偏着意,做尽秋声。”秋风不解风情,偏要吹得不歇,把悲凄的秋意刮遍人心。在纳兰的词里,有许多悲伤欲绝的词,非常凄切,所谓“观之不忍卒读”,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已是三更天,可自己无法成眠。纳兰在死寂的夜色里,看着天色渐渐明朗,眼看着朝阳就要升起来了,可自己仍然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地困顿着。


这绵绵无期的愁绪使纳兰自己的心中都产生了嘲讽之意,他暗叹道:“曾染戒香消俗念,怎又多情。”以此收尾,无须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悲凄开脱。


浪淘沙


清镜上朝云,宿篆犹薰1。一春双袂尽啼痕2,那更夜来孤枕侧,又梦归人。


花底病中身,懒画湘文,藕丝裳带奈销魂,绣榻定知添几线,寂掩重门。


【注解】


1宿篆:指隔夜燃烧的盘香。


2啼痕:泪痕。


【典评】


这首词借女子伤春而抒发词人的离恨:上片从景写起。清晨的朝云映到了明镜中,昨夜焚烧的篆香还没有烧完。“一春”三句翻转折进,写梦内梦外的无尽悲伤,如此涉笔更加透彻,也更动人。下片写相思成病,百般寂寥。想寻求排遣苦闷的办法,所以拿出了从前的绣榻绣上一些新花样来打发时光。


这首女子伤春词实际上正是纳兰写出自己伤痕的一首词。“清镜上朝云,宿篆犹熏”,时光匆匆而逝,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悄悄溜走了。


“一春双袂尽啼痕”一句转折,说尽了人心的无边冷凄,假如可以住在江南,该有多好,和沈宛画舫相伴,实为人生一大幸事,但现在却在一点人情味都没有的官场上混迹度日,没有前途亦无力改变。


无奈,只好在梦里寻求解脱这道,“那更夜来孤枕侧,又梦归人”。可是睡梦里都无法释怀,一进入梦乡就会梦到故人,这里尽管没有提及纳兰梦见何人,可想来应该是他所珍视的人,否则也不会悄然进入他的梦里。


“花底病中身,懒画湘文,藕丝裳带奈销魂。”纳兰在这首词的行文使人不禁想起黛玉,那个清高、饱读诗书的女子,纳兰和黛玉,一样都是怀才而苦,走在一个不容于他们的世间。那样的道路,必然走得艰辛。


“绣榻定知添几线,寂掩重门。”如果没有出生名门该有多好,宁愿舍去那一身荣华富贵,也不想像现在这样可悲可叹,只要可以无忧无虑地和心爱的人白头偕老,该有多好。


一斛珠元夜月蚀


星毬映彻1,一痕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话经年别2,窃药心灰3,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钲歇4,扇纨仍似秋期洁5。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6,特放些时缺7。


【注解】


1映彻:晶莹剔透的样子。


2紫姑:传说中的厕所之神。又称为坑三姑、子姑。据传是为人妾,被大老婆嫉炉,每天用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因此世人作其形置于厕所或者猪栏边祭奠。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说她姓何名楣字丽卿,为唐寿阳刺史李景之妄,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箕。事见《显异录》以及宋苏东坡《子姑神记》。


3窃药: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在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神药,被他的妻子娥盗走,食后成仙奔月。见《淮南子览冥训》,后以“窃药”喻求仙。心灰:心如死灰,极度消沉。


4踏歌:传统的群众歌舞形式,相互搭肩或牵手,以脚踏地作为节奏。


5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的约会时间。


6蛾眉:美人的秀眉。用于比喻新月前后的月相,此处喻月食时还明亮着的部分。


7些时:片刻,一会儿。


【典评】


纳兰描写景物时善于营造唯美的意境,多有新奇词句。“星球映彻”,这里的星球并非泛指的星球,形象地描绘了球状烟花的星光点点,和我们现在遣词造句的习惯不一样,读来颇为有趣。古代在元宵节燃放烟花,这首词描绘的就是月蚀元宵夜的景象,属于咏节序风物。


李商隐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传说里最美的女子,终生都背负着一个“窃”字。她本来是天上的神仙,为恢复神仙之身才盗走了丈夫千辛万苦拿到的灵药。她回到了仙界,却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生生世世的孤独。人间佳节,烟花满天,人声鼎沸,只有她在寂寞的月宫中捱着时光,无意梳妆。白白背负着污名,却并未过上想像里的美好生活,怪不得“窃药心灰”。


紫姑是李景的亡妾,而嫦娥是后羿的逃妻,都属风流女仙,并非寻常之辈。几个女仙尚且如此风流,那总管天下事的天公更加风流了罢。月食后的月亮并没有迅速地恢复盈满,而是像美人的纤纤黛眉,摄人心魂。风流的天公就故意拉长这美的瞬间,让天下人都来欣赏这一弯秀眉。


红窗月


按《词律》作《红窗影》,一名《红窗迥》。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1。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2。


乌丝阑纸娇红篆3,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4,鉴取深盟5。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注解】


1因循:本来是道家用语,意思是顺应自然。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扫墓,并向死者供献祭品。


2碧桃:一种供人观赏的桃树,花为重瓣,有粉红、深红、白等颜色。三生: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3乌丝阑纸:指用乌丝织成栏,中间用术墨界行的绢素,后也指有黑线格子的


4孤:辜负,对不起。


5鉴取:察明、了解。


【典评】


这首词抒发的是离情,有人认为是纳兰为悼念亡妻而作,有人说是为那嫁入宫中的表妹而写,我们暂且不论是为谁而作,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词应该是首悼亡词。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和回忆从前。“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燕归来,群花衰落,又是清明时分。首句交代了时间,也就是暮春时节。纳兰用“燕归”暗指一切都未变,可那心爱的人那无法再相逢,因此才会发出“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的感慨。


纳兰在下片中睹物思人,心中更加悔恨懊恼。“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如今想起那写在丝绢上的鲜红篆文,如同那天上的清亮星光一样。可那丝绢上究竟写了什么呢?一句“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点明答案,原来是从前两人的山盟海誓。可是纳兰没料到,有文字作凭的誓言也会无法实现,追忆往昔,似乎刚刚还耳鬓厮磨,不禁泪流满面,浸湿了银屏。以一句“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收尾,整首词戛然而止,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1,昔昔长如玦2。但似月轮终皎洁3,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4。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5。


【注解】


1一昔:一夜。昔,通“夕”,见《左传·哀公四年》:“为一昔之期。”纳兰性德曾在其词序说亡妻曾在梦中“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2玦:玉,一种佩玉。形状如环,有缺口,常用于借喻月缺。


3月轮:泛指月亮。皎洁:明亮洁白,多用于形容月光。


4帘钩:卷帘时用到的钩子。


5春丛:春季丛生的花草。认取:辨识,认得。取,语助词。双栖蝶,用梁山伯、英台死后化蝶的典故。


【典评】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块”,开篇三句凄绝而灵动,说的是最怜爱的就是那空中的月亮,一个月中,只有一夜是像玉环那么饱满,其余的黑夜都像玉玦那样残缺。中国的古典诗词里经常用月的盈缺来象征着人的悲欢离合,因此纳兰此处说月实则在说人,过去自己或入职宫禁,或扈从外出,从未好好陪伴卢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因此卢氏的猝然离世为他留下了终生悔恨,可见这又是一首为亡妻而写的悼念之作。


纳兰曾经在梦中与亡妻相见,分别时妻子说:“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君圆。”因此这句“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是纳兰对梦里亡妻所吟断句的回答,他想象着那一轮明月好像化作了无时无刻都惦念着的亡妻,假如梦想成真,自己肯定不惧那月的清冷,要为爱妻送去温暖,弥补自己心里的愧疚。


末句“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对亡妻倾诉着自己的一片痴心。我在你的坟前洒泪悲泣,就算唱完挽歌后也无法化解丝毫愁情,只愿和你的亡魂化作一双蝴蝶,飞舞在春季的花丛里,双宿双飞,永不分开。历代文人都曾在诗词中用过化蝶这个典故,可是最令人动容的、最真切生动的,肯定是纳兰。


纳兰在这首词里仅用明月、燕子、蝴蝶这三种常见的意象,就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爱妻逝去后难以消散的悲凄愁苦,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末句以喜语强化悲情,也许这也是纳兰词的一个特色吧。


蝶恋花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1。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2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


【注解】


1雕鞍:雕饰着精美花纹的马鞍。


2断带:割断了的衣带。这里用李商隐《柳枝词序》序云:商隐从弟李让山遇洛中里女子柳枝,诵商隐《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


【典评】


纳兰在这首词里没有点明分离的时间,可从“和暖和香”、“烟丝”、“东风”、“垂杨”这些意象看来,应当是大地回春的时节。纳兰并未故意将与伊人分离的春天写成黯然无色,只是如实地描写了它的浓丽,从而抒发了自己在那大好春光时分离的苦闷心情。“眼底风光留不住”套用了辛弃疾的“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橹”,那个“又”字表明已经不是第一次分离。我们这时就明白,“眼底风光”并非是指杨柳曼妙、风花雪月,指的是就要远行的旅人。


下片转换角度,抒发了旅人的伤别心情。伊人不愿旅人离去,而旅人也舍不得伊人,但圣命难违,旅人只好离家远行,最终“玉颜成间阻”。旅人这时的心里充满了悲痛惆怅,所以开始抱怨为何东风就不能留住那繁华旧梦呢?隐喻着为何幸福无法永驻呢?东风“不作繁华主”,纳兰正是借此抒发了最无可奈何的感叹。


尾句再次转换角度,描写了伊人的思念之情。伊人割断的衣带上还留着那时她求旅人写的诗句,但现在旅人远行,和自己隔了几重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骑如今系于何处。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声吹冷蒹葭浦2。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断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3,夕阳村社4迎神鼓。


【注解】


1清茄:茄,胡茄,古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号角。凄清的胡茄声。唐杜甫《洛阳》诗:“清茄去宫阀,翠盖出关山。”城下杵:指捣衣服的声音。杵,捣衣时用的棒槌。


2蒹葭:蒹、葭都是水草,本意指在水边思念故人,后用“蒹葭”泛指思念他乡亲友。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黄茅山店:指荒村野店。黄茅,茅草名。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4村社:古时农村祭祀杜神的日子或蛊会,《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典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


单听散花楼就会引起无限遐想。天女散花这是大有来历的。传说在维摩诘住处有一位天女,她听见有人讲法时就会现身,将天花散向众菩萨与佛的大弟子身上。当花朵落在菩萨的身上时就会自己掉落,而落在那些大弟子身上时,就算他们使用神力都不会掉下来。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意思就是说存有分别心是不如法,也就表明大弟子们还存着害怕生离死别的情绪。等完成修行后,就不会再有五欲,“结习尽者,花不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