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兰性德
|类型:诗词·散文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1
|本章字节:7724字
纳兰性德一生短暂,在三十一岁时离开了人世。他有一首诗这样说过“予生未三十,忧愁过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已吹断。”可见他一生悲愁,几经坎坷。他身为皇帝侍卫,尽管有机会接近皇帝,一睹龙颜,可怀才不遇,无法实现心中闲适恬淡的愿望。
他的仕宦生涯只有两种工作,殿前侍卫或者随驾出游。可无论是哪种活动,他都只是一个陪同罢了。这就是词人的不幸,幸运的是他为后人留下许多好词。在那时的满汉关系间,书写了一段珍贵的友谊篇章。可尽管这样,对那些汉家文人们而言,又有几个人会体会到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呢?又有谁可以懂得他富贵荣华、锦衣玉食背后的壮志未酬?词人也曾在《清平乐·弹琴峡题壁》说:“冷冷长夜,谁是知音者?”他生命的—大部分已经迷失在悲愁中,我们可以说纳兰是一个不称职的侍卫,却是中国词坛上一位难得的词人。
浣溪沙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1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2。
一片晕红才著雨3,晚风吹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
【注解】
1《香严词》:清初诗人龚鼎孳的词集。龚鼎孳,安徽合肥人,官至礼部尚书,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
2断肠:形容极度的悲伤。
3晕红:中间浓而周围渐淡的一团红色。此处指晕红的花朵。
【典评】
看着那凋落的海棠,几度飘零,谁都会生出一种疼惜的怜意。遥想当年,一起去赏花,正值繁花时节,可现在,那让我柔肠寸断的人儿,已经离开我一年了。
那片泛着红晕的花朵好像沾上了雨点,那般催人心生爱怜,像我一样楚楚可怜。晚风乍起,天边云朵如鬓,随风飞扬。伊人梦魂已销,独倚窗前看夕阳西沉。
纳兰此词情动于中,催人生怜。
龚鼎孳是当时的名士,和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他和纳兰交情非常交厚,纳兰这时和好友重游故地,本来是件快乐的事,他却触景生情,想起了龚鼎孳《香严词》中有“重来门巷,尽日飞红雨”的佳句,而且因此回忆起了当年游园时的景象。纳兰从过去之景落笔,却把今天的悲欢离合寄寓其中,初读时,迷茫不知所措,再读时恍悟,别有洞天。
浣溪沙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1。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2。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解】
1轻盈:身形轻快的样子。
2繁华:实指开得繁茂的花,也象征繁盛的事业。无凭:没有依据。
【典评】
这首词貌似怜花,实际是词人借花而抒发对故人的感怀之情。
一夜酒醒后,却发现娇弱的花儿早已凋零,只留下了片片残花,想起那些花儿曾经在枝头绽放时美好的样子,谁能想到现在这样颓败的景象?怎么可以再迈步赏花,怎么舍得踩着那娇嫩的身躯?去年高摘斗轻盈,此时花朵凋落,美好逝去无法重来。去年一起去赏花时,曾经攀上枝头摘取花儿,看看谁的身姿更加轻盈,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纳兰在此主要是来形容心上人美如白梅。就算是众星捧月,生来就享受着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那又怎么样,谁能懂得其中苦痛?想要倾诉一番可又说不出什么,锦绣丛中只剩下一捧满心荒芜。心中早忆厌倦了现在的生活,可又无法摆脱,只得伊人相伴也就算了,而天妒红颜,伊人早逝。“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
花儿如何能经得住风吹雨打,从前枝头上的熙熙攘攘如画似卷、如雨如雾,好像一场梦似的消散了,无处寄托。残留的花瓣无言地诉说着时光的无情,繁华也是这样,无非是一场梦,只是过眼云烟罢了。借酒销愁愁更愁,醒来的只是更加残酷的世界,绵绵细雨带来的沉重更使内心多了几许孤寂,屋檐的水滴滴滴敲打心上,回荡着几许虚无。
酒后的残酷和醉时的梦幻,总是教人无限唏嘘。夕阳慢慢爬上上墙头,韶华易逝,红颜易老,空余满地芬芳借以缅怀,内心的苦楚唯有独自承受,何处问多情?一曲浣溪沙淘尽了多少英雄红颜,只余下千载的思念和孤寂。
浣溪沙
欲问江梅瘦几分1,只看愁损翠罗裙2,麝篝衾冷惜余熏3。
可耐暮寒长倚竹4,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注解】
1江梅:江畔的梅树。
2愁损:忧郁。翠罗裙:绿色的丝裙。
3麝篝:用于燃烧麝香的熏笼。余熏:余香。
4可耐:通“可奈”,无奈。
【典评】
想要去问一问江畔的梅花,你在冷风中可曾清瘦几分?只看得罗裙也憔悴。熏笼里的燃香已经烧完,只剩下一些残香,衣襟渐宽。怎能忍受得了这暮色寒风中的倚门而立?就算是盛春时分,心里这般凄凉,还有什么心情去启门游目?枇杷花下,她紧闭着闺门,只能靠读书打发寂寥。
全词在情感表现上都呈现着一种含蓄委婉的风格。第一句“欲问江梅瘦几分”,显然不是发问,只是想发发牢骚以泄心中愁绪,但紧接着却突转情思,淡淡地说一句“只看愁损翠罗裙”,只是让人看看罢了,并没有真的大发牢骚。下片的“可耐暮寒长倚竹”,说出了自己的寂寞孤苦;而紧接着的句子却是“便教春好不开门”,自己把自己锁进了闺房中,独自忍受着苦楚。词中情感主体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优柔寡断;可正因为如此,她的性格才越发动人,令人读之感同身受。
纳兰性德在结句用到薛涛典故,曲折委婉地把两种古今之比娓娓道来,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苔道韫家1,生怜玉骨委尘沙2。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注解】
1林下:幽僻的地方,引申为退隐或者退隐的地方。道韫:蝉韫,东晋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而闻名,后人将女子的诗才称作“咏絮才”
2生怜:可怜。玉骨:秀丽清瘦的身架,多用于形容女子的体态。
【典评】
这首词有着非常美的意境,是纳兰词里的极品佳作。词意在晦涩间流露出了纳兰独特的淡雅气息,好像是绽放在幽谷深处的兰花,品格独特,清幽淡雅。
词的开篇仍然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只是纳兰用到了一个典故,他在许多词中都曾用到这个典故,那就是“道蕴家”。所谓的道韫是指东晋女诗人谢道韫,身为才女,谢道韫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闻名,后来很多诗词都把谢道韫引作典故。
在这首词中,纳兰写道“林下荒苔道蕴家”,“林下”是指清幽安静的地方,引申为退隐的地方。谢道韫的家本来就在这幽僻的地方,可现在却是一片荒凉了。从前的女才子如今也荡然无存,她的住处在风吹雨打中渐渐破败。
纳兰这样写就是要写出光阴的无情。而后一句紧接着又写道:“生怜玉骨委尘沙。”还是在写谢道韫,从前她美丽的倩影,现在早已被埋葬在了一片黄沙下,而事实上,纳兰是在隐射自己的妻子,那曾经温婉贤良的妻子现在也是紧闭双目,永远地离开了,再也无法相伴左右。
因此,纳兰无可奈何下,只好“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理不清愁绪,就抬头去数黄昏下的乌鸦。纳兰把自己缅怀亡妻的悲郁心情刻画到了极致。上片描写景色后,下片接着抒发情意。
“半世浮萍随逝水”,感叹自己的命运就像浮萍似的,半生岁月早已悄悄转瞬溜走,纳兰不但是在悼念妻子,更是在感伤自己。这首词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并不是是单纯的悼亡,而且写到了自己,二者互相结合,更让后人倾慕于厚福而命薄的卢氏。
摊破浣溪沙
风絮飘残已化萍1,泥莲刚倩藕丝萦2。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注解】
1风絮:随风飞扬的絮花,多用于指柳絮。
2泥莲:指荷塘里的莲花。倩:恳请、央求。萦:萦绕、缭绕。
【典评】
这又是纳兰的一首悼亡词,是为了纪念卢氏而作。卢氏作为纳兰的妻子,享受了丈夫太多的关怀与爱意,尽管纳兰后来也曾续弦,可都没有对待卢氏那般情意浓浓。
上片以物开篇,“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描写,柳絮随着风儿飘落,池里的荷花却被莲藕羁绊着。以景喻情,极具伤情。这般景物就好像纳兰和前妻之间的情感,尽管早已阴阳永隔,可他们之间的爱情,如同那扯不断的莲藕与荷花,就像飘飞许久不愿落于尘土的柳絮。
纳兰有着太多的不甘心,他不愿意承认这段早已完结的感情,他写这首词的目的是悼念妻子,因此在结束上片时,他才会写道:“珍重别拈香一办,记前生。”事实上就连纳兰自己也明白,只有忘记,才会得到重生。只记得前生的旧事,那永远都看不到日后的阳光。结束上片后,下片就自然而然地承接,继而写道“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纳兰懂得多情后的伤情,他悔当初的多情。假如那时少一点感情,也就少了一丝牵挂,也不至于看着现在的时过境迁如此悲痛,仍然是“又到断肠回首处,汨偷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