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本章字节:8162字
刘邦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人,所以几乎是逢战必败。彭城一战,是刘、项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战争,项羽3万兵马胜刘邦56万兵马,以刘邦的惨败而告终。
西魏王魏豹、洛阳王申阳、殷王司马卬相继被张良、韩信征服,归附刘邦的时候,刘邦又得到了重要谋臣陈平,于是信心爆棚,恨不得立即拥有天下,不听张良、韩信、郦食其等人苦劝,准备贸然进攻项羽都城彭城。
汉二年四月(公元前205年),刘邦调集人马亲自东征,渡过平阴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到达洛阳。刘邦看到洛阳地形险要,左据成皋之险,右借污池之固,前有崧山,后有大河,东有绵延的崤山,西接无尽漳、津,景色优美,山川秀丽,心中喜之不尽。
刘邦途中经过新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时,有十几个乡老站在路边求见。其中一位被人称作董公的,年龄最大,代表众乡老要跟刘邦交流。刘邦传旨:速速相见。
董公对刘邦说:“前些日子我们在大江里打捞到义帝的尸体,就殓棺送到郴州。现在汉王驾到,来我们洛阳,有一句话献给大王,望大王明鉴。”
当时项羽为了迁都彭城,又不愿意受到义帝节制,就逼迫义帝离开彭城。在去郴州的途中,项羽暗自命令英布等人杀死义帝,抛尸江里。传说义帝尸体投入江中,漂浮着溯江而上,被人捞上岸,送到郴州安葬。打捞义帝的人,就是这个董公。
刘邦一听董公提到义帝,就觉得蹊跷,忙问:“你有什么话?快说!”
董公说:“俗话说‘顺德者昌,逆德则亡’,‘师出无名,事必无成’。大王如今师出无名,只不过是为了争夺土地,即使一仗打败项羽,天下之人也不会心服。项羽不讲道义,弑杀义帝,已经成为天下百姓的敌人。仁不凭勇,义不恃力,大王应该带领三军,为义帝发丧,传檄天下诸侯,一起联兵讨伐项羽。”
刘邦觉得董公说得有道理,心里很高兴,立即为义帝发丧,下令群臣素服,士兵戴孝,传檄天下诸侯,檄文说:
天下诸侯共立义帝,北面为臣。项羽大逆不道,强占彭城,弑杀义帝,人神共愤。寡人悉起关中之兵,会合天下义士,愿跟着各位诸侯王一起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雪恨……
义帝活着的时候,本是项羽手中的一张大牌,项羽弃之如敝屣;死了以后,刘邦顺手捡起,用途却很大。他派人四处传送檄文,天下诸侯闻风而至。董公等人一席话,就让刘邦在不到一月之间,网罗兵将多达数十万之众。刘邦于是更加飘飘然,专门请来韩信等人,商议攻打项羽之事。
韩信说:“行军打仗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必须明察天时地理,看岁星,推命运,才可以兴师动众。我每天晚上都观察天象,认真分析和推算了大王岁命,目前不能出师。与其盲目行动,不如休兵养士。等到明年,必定能破楚。大王如果硬要用兵,韩信不敢奉命。”
刘邦不听,反驳韩信说:“我拜将军为大将不到两个月,将军力劝寡人出兵东征,很快就平定三秦大地。现在兵强马壮,远非昔日可比,将军为什么反倒惧难不干了?”
韩信说:“大王虽然夺得关中大地,但实际上并没有和项王正面打仗。如今项王的势力如日中天,正是强盛的时候,幸好他正忙着与齐、梁争战,燕、赵又从中作梗,天下诸侯都分散了项王的力量,大王正好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目前,大王虽然拥有数十万兵马,但是缺乏必要的训练,还不能用以对抗强敌。等到明年,项王疲惫,大王有了充分准备,乘机挥师攻打,哪有不胜的道理?何必忙于一时?”
刘邦不高兴,说:“机不可失,时不可违。如今项王出征在外,正是我夺取彭城的大好时机,哪有不胜的道理?将军带着人马去镇守三秦,我亲自去征伐项王。我如果失利,将军就赶快来救援,也是将军的功劳。”
刘邦上下嘴唇一碰,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张良等人见此,急忙苦劝,可是刘邦哪里听得进去。
韩信又说:“项王勇冠天下,历来所向无敌,汉军恐无大将与之匹敌!大王一定要审时度势,千万不要轻敌冒进!”
郦食其觉得韩信言之有理,认为汉军失去韩信就失去了主心骨,忙劝韩信:“将军与其为汉王精心策划,不如跟着汉王一起去攻彭城,何愁大功不成!”
韩信说:“秦地刚刚归附,汉兵尽数出征,万一失利,人心不稳,一定会有反叛!那时无家可归,后悔莫及。我愿带领本部人马镇守三秦,保证根本,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把帅印交付汉王,韩信自带人马镇守三秦大地去了。
刘邦夺了韩信兵权,喜不自禁,不管三七二十一,带领大军就杀奔彭城。沿途郡县风闻刘邦要攻彭城,纷纷拜会,只有赵相陈余,派使者告知刘邦:只有刘邦杀死张耳,他才肯出兵。
刘邦自然不会杀死张耳,想来想去,才终于想出了一条瞒天过海之计:他令人寻来一个与张耳相貌相差无几的人,斩首送给陈余,陈余派兵相从,刘邦就凑齐了56万大军。
汉元年(公元年206年)四月,刘邦兵过外黄,彭越率兵来会,刘邦任命其为魏相,令他率兵去夺梁地。自己带着大兵横渡汴河。三军争渡,有一军士被推落水,众人喧哗不已,肆无忌惮,诸将没人能够禁止。可见乌合之众是何等可怕。
刘邦忙召陆贾、郦食其等人计议:“由于没有三军主帅,军士缺乏纪律。我想在诸将之中选择一人为帅。魏豹是魏王孙,人们称他赛太公,我想把帅印交他掌管,诸位以为如何?”
陆贾说:“魏豹言过其实,恐怕难为大将!”
郦食其也说:“张良也看不起魏豹,况且,魏豹与诸将关系不和,恐怕难以服众!”
陈平也说:“魏豹有小才而无大器,最终难以成就大事。”
刘邦不顾众人反对,说:“魏豹门第高贵,五世将种,与韩信受辱胯下,乞食于人迥然不同。拜为大将,诸将岂有不服之理?”
刘邦说不出魏豹有何超人之处,只说他与韩信出生有异。正因为如此,他迟迟不拜韩信为将。他应该明白,韩信攻必克,战必胜,那是大多数的人都望尘莫及的。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但凡不听下属劝告,必败无疑。
魏豹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当上了大将,自我感觉良好,竟不推辞,点校三军,调配诸将,催动人马,开赴彭城。
楚都彭城守兵很少,又无险可守,刘邦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彭城,自以为立下不世大功,暗笑韩信、张良等人见识短浅。
刘邦进入彭城,看到楚宫宏丽,自个儿走进后宫,收宝物,取美女,朝饮醇酒,夜拥娇娃,享受人间温柔之情。各路将士,上行下效,日日逍遥,好不快活。
彭城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城阳,项羽暴跳如雷,留下龙且、钟离昧率兵攻齐,自带3万精兵,由鲁地出胡陵,到萧县,直抵彭城以西。
《资治通鉴》综合《史记》等书所载,作了如下描叙:
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死者十余万人。汉卒皆走南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刘邦这一仗,真是兵败如山崩,狼狈不堪,如果不是那一阵神风,刘邦可能死于乱军之中也未可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刮开了楚军铁桶一般的重围,刘邦居然能够在慌乱之中策马前行,逃出重围。
大风稍停,项羽重整兵马,但是刘邦却不知去向。范增忙劝项羽务必趁此机会擒拿刘邦,否则将来恐怕难有如此机会。项羽立即命丁公、雍齿率领3000骑兵,务必星夜追赶。二人得令,带兵向东南大道追赶刘邦。
刘邦在彭城战败,被雍齿追赶甚紧,正好一路大军到来,打着“兴刘破楚大将军韩信”和“司徒张良”的大旗,雍齿知道难以取胜,领军逃遁而去。这支部队是张良、陈平收罗的3万汉兵残卒,打着韩信旗号,一路找寻而来,不想在此处遇着刘邦。
张良、陈平大喜。
汉王说:“二位再三劝我今年不可兴兵,寡人失听,果然丧师失家,实在羞愧不已。如今又得先生收兵相救,深恨魏豹匹夫智疏才浅,丧我五十六万大军,后悔不及。”
张良劝解说:“大王不要再后悔。此处不可安营,如果楚兵追来,何以御敌?不如急赴荥阳,暂时屯住人马,再整军威,仍以韩信为帅,以雪彭城之耻!”
刘邦此时自然言听计从,催兵往荥阳而去。
荥阳守将韩日休,听说汉兵到来,即开城迎接刘邦入城。数日之间,樊哙、周勃、王陵等一干将领,各带不等人马,相继来到荥阳。只有魏豹到了今日方知自己是个什么角色,惊恐惭愧交加,径自回平阳去了。
丁公、雍齿回奏项王,备言追赶详情。项羽无所谓,可是范增追悔不已,对项羽说:“刘邦虽败,尚未与韩信遇敌。昨日用兵之人仍是魏豹,刘邦误用言过其实之人,所以遭此失败。若遇韩信用兵,大王切不可轻敌!”
项王笑道:“韩信在楚,其能不过如此。亚父何必赞扬至此?韩信如果真有大才,昨日也跟着刘邦一起进彭城,哪里又有睢水如此之败呢?亚父不必过虑!”
范增似乎觉得项羽分析得有道理,无言而退。其实,了解双方情况的人,都觉得项羽的理由不充分。由于刘邦急躁冒进,轻用乌合之众、训练无素之军,破坏了韩信、张良的总体部署,延缓了战争的进程。
这一仗,项羽3万人破刘邦56万人,抓获了刘老太公和吕雉,已经归附的诸侯又纷纷反汉降楚,刘邦的这一重大失误,造成多么惨痛的后果。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项羽与刘邦单个相比,项羽远胜刘邦,但是刘邦的用人谋略却远远超过项羽。彭城一战,实际上是刘邦急于求成而冒险的表现。这次失败,时机不成熟,军纪很涣散,而且正值项羽势力强盛。结果是直接导致以汉为核心的反楚联盟的土崩瓦解,延缓了统一战争的进程,刘老太公也被项羽抓去做了人质。刘邦无可奈何,不得不退守荥阳,刘、项相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