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荥阳相峙(1)

作者:何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

本章字节:7874字

荥阳以北有一城名成皋(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又名虎牢关,两城南北连成一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皋靠山临水,地形十分复杂,进可攻,退可守,是关东进入关中的咽喉要地,又是关中威慑关东的军事重镇。成皋、荥阳一线,黄河与济水在这里会合,又有鸿沟与淮水流域相通,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刘邦调兵遣将,决心在这里阻击楚军,形成武装割据的形势。


楚军准备乘刘邦彭城新败,一举攻入关中,消灭刘邦。但是,由于张良、韩信的巧妙调度,萧何又从关中不断地送来兵马粮草,阻止着楚兵西进。


韩信向刘邦推荐故秦将领李必、骆甲为骑兵主将,两人推辞不就。刘邦只得令灌婴为骑兵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率兵前去阻止楚军西进。韩信巧妙调度,与楚军交战3次:一次在荥阳之东,两次在荥阳以南的京亭、索亭之间,打败楚军,有效地阻止楚兵西进势头,形成相持之势。


韩信又奏请刘邦,指挥将士沿着河畔修筑甬道,运送敖仓储备粮食,供给军需。两军局势日趋稳定。


六月,刘邦看到局势渐稳,把军权重新交给韩信,自己携儿带女,返回他在关中的临时首都栎阳。刘邦回到关中,水淹废丘,消灭了章邯的残余势力,立儿子刘盈为太子,大赦天下,罪人充军,命萧何辅佐太子守卫关中,并制法令、立宗庙、建社稷、修宫室、置郡县,稳定后方,筹备给养,补充兵源。


八月,刘邦返回荥阳,督兵东征天下。


为了打败项羽,刘邦与张良商议用人之事。


刘邦说:“今日汉兵虽然又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三军无帅,难以调用。韩信因为前日被夺帅印,一向消息全无,寡人新败,也不遣人救援。此时再起用,寡人问心有愧,恐怕难服其心。先生有何妙计,让韩信不请自来,趁机重新拜帅,制服其心。”


张良说:“这也不难。我亲自去见韩信,管保韩信自来。但是韩信只能抵挡一面,韩信以外,九江英布、大梁彭越,都有大将之才。如果再得此二人,楚败无疑。”


刘邦说:“英布是楚王亲封九江王,怎肯归附于我呢?”


张良说:“英布虽然是楚臣,但是近来与项羽产生了矛盾。前些日子,英布带兵追赶太公,兵败回楚,被项王责骂侮辱,回到了九江。项王攻打齐、梁,派使令英布出兵,英布只派少许弱兵相助,因此项羽与英布已经矛盾重重。趁英布心怀二志的时候,大王派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去游说他,他必然会归附大王。”


方针虽然确定,可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拉拢英布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需要有位胆大心细、能言善辩之士,而郦食其虽然能言善辩,可是常常过分夸张,对质朴而个性强悍的英布来说,这样的人是不合适的。由于找不到适当的人选,刘邦为此相当头痛。


彭城败讯传出后,镇守关中的萧何便将关中守军分出一个军团去进占米仓荥阳,以断绝楚军和其他诸侯军对中原粮食的控制。接着他急速编组未满20岁的青年军和年纪较大的老弱军,由其负责关中地区的守备,以及关中和荥阳间的联系和补给。


刘邦经常说:“只要萧何还在,我就有拼下去的本钱!”


稍微安心后,如何拉拢英布成了他近期须全力以赴的主要工作目标。


英布是项羽手下大将,而且脾气暴躁,搞不好便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


刘邦因找不到适当人选而感到焦躁不安,心想或许可以运用激将法来看是否有勇于建功的奇才,因此他故意让左右侍卫放出风声:“真是一群庸才,没有一个能共同策划天下事的。”


果然有位叫做随何的人有了反应。随何的官位是谒者,是庆典或国家间交往的礼仪官,这种官职一般都由儒生来担任。


刘邦本人不喜欢儒生,因为实在受不了他们的繁文缛节,什么事都假假的。但儒生有不少地方很有用,譬如在举行仪式和国家间交往方面,他们很懂得要怎么准备,绝不会失礼或没面子,是颇让人放得下心的幕僚。


但是这些儒生一碰到办理大事就不行了,不但瞻前顾后,没有效率,并且缺乏弹性。所以刘邦在重要的工作上很少用到他们。


随何主动晋见刘邦,问道:“陛下认为没有人才,是什么意思呢?”


刘邦说:“如果有谁能为我说服九江王,让他背叛楚国,牵制项羽不敢离开彭城,那么只要再给我几个月的时间,我便能以全胜的方式取得天下了。”


随何大胆地表示:“我愿出使九江,做大王的使者。”


眼前实在没有人肯干这件事,既然随何肯冒险出使,刘邦自然非常高兴,于是派遣20人的特使团前往九江去游说英布。其实刘邦对随何并没有足够的信心,但策反英布是既定策略,就让随何去试试也好。


随何到了九江,住在九江王府对面的馆舍里,投书求见英布。


英布与谋士费赫商议针对随何之行的策略。


费赫说:“这次随何来,一定是因为汉王新败睢水,无力与项王为敌,差他来下说辞,劝说大王归汉。大王暂且以病推辞,不要轻易相见,让汉王知道大王分量。”


英布让门官告诉汉使暂且回去,等到自己病好了,再来相见。


随何得到回报,猜想一定是谋士费赫从中作梗,即到费赫门下求见。费赫返家,听说随何求见,想知道究竟,忙下阶迎接。


相见礼毕,费赫说:“大夫来此有何贵干?”


随何说:“汉王新败于彭城,在荥阳招募兵丁,着诸将各归乡里。我是六安人,久念父母之邦,归来拜扫父母之墓。经过九江,敬慕九江王英名,特来求见。九江王怀疑我是汉使,称病不见。我本来想一直到六安去了,但是怕此怀疑始终不解!所以特来拜见大夫,请求代为转告。并且,大王坐镇九江,应当折节下士,招募天下贤士,成为一代明主,使天下之人仰慕,大夫也因此可以成为辅弼贤臣。如今我慕名而来,却被拒而不见,四方贤士听说九江王倨傲如此,谁还愿来相投呢?像大夫这样的善辅之人,岂可坐视不言?”


费赫内心被随何说得忐忑不安,但脸上却不表现出来,从容地说:“大夫暂住一宿,待明日英王病情好转,我就入朝告禀。”


第二天,费赫去见英布,说:“随何不是汉王说客,而是归家探亲,途经九江,羡慕大王英名,特来请见。”


英布说:“慕名求见,拒之非礼。”叫人去请随何进见。


随何与英布相见礼毕,英布问道:“先生跟随汉王日久,必知汉王许多备细。前日汉王睢水之败,如何不用韩信?”


随何说:“前日汉王亲发手书,布告天下,为义帝发丧,兵将缟素,天下诸侯闻书而到者,都深恨项羽放弑义帝,都愿协助汉王讨伐项羽。因此汉王留韩信镇守三秦大地,作为大本营。不想霸王秘密派人持书,通告天下诸侯,放弑义帝之人是九江王。其罪尽归大王,因此诸侯转而深恨大王,不助汉王攻楚。因此有睢水之败。齐、梁、燕、赵都准备起兵与大王争衡。弑逆之恶,古今都认为是第一大罪,如果项王一旦把这个罪名公告诸侯,天下汇兵而来,大王尚且不知,而君王百姓都会把大王当成天下罪人,大王就是一家一户的去劝说,人们也不会相信了!大王凭什么立身于天地间呢?”


英布一听,起立北指大骂:“江中放弑义帝,实是项羽主谋,我不过是执行他的命令而已。如今却把这等恶名加在我的头上,让我一个人去遭受万世人的讥诮!”


随何急忙劝阻说:“大王不要生气,唯恐左右之人闻听,传入彭城,项王必加罪责。”


英布说:“我曾经常常思量,杀子婴,掘皇陵,弑义帝,这三件事都是项王之命,但是心中时常负疚不已,要是有朝一日,天下诸侯以此为借口,我怎么去辩白?哪知今日项王把这些罪恶都归于我的头上,我就是用尽长江之水、南山之竹,谁人又能明白我的内心呢?”


随何说:“大王要想表明心迹,这也不难,只要同心协力支持汉王,合兵伐楚,声讨项王之罪,清浊自然分明。如果像现在这样坐守九江,等到诸侯合兵讨罪,大王现今又是楚臣,即使有千张嘴巴,也辩白不清。以我愚见,不如归附汉王,让天下诸侯尽知,项王乃弑杀义帝主凶,大王为洗恶名,已经有了讨贼之举,这才是长久之策。如今形势,楚已经不如汉。大王不归顺万全之汉,而依附危亡之楚,恐智者不取。”


英布进前附身说:“我近日与楚有隙,也准备洗此不白之冤。我也知汉王为长者,实有心从之。先生少待几日,我当计议与先生同行。”


英布与随何正在密谋,左右传报楚使送项王诏书到。


英布叫随何进内室,忙接诏。诏书说:


九江王英布,偷安自逸,楚兵伐齐,装病不起;睢水会战,坐观胜负。朕劳师疲士,久无一言相慰,实失君臣之礼……会兵伐汉,星夜前来,毋误!


英布看完诏书,沉吟良久不语。


随何从内室走出,对楚使者说:“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哪有发兵助楚之理?”


楚使者惊问:“你是何人?”


随何说:“我是汉使随何,已与九江王约定同心伐楚,为义帝发丧,共诛暴逆,你尚不知进退?”


楚使看到英布不说话,又听到随何之言,知道事情发生重大变故,急欲下阶逃走。


随何说:“从项王诏书上看,已有杀大王之意,企图杀大王以灭天下人之口,使放弑义帝的罪恶,全部推到大王身上!大王应该立即斩杀楚使,表示助汉攻楚的明确态度!”


英布大怒,立斩楚使,扯碎诏书,起兵攻楚。项羽令项庄、龙且攻打英布。龙且击败英布军。英布准备带兵归依汉王,但恐目标太大,被项兵追杀,所以与随何自小路赶到荥阳。


随何带着英布去见汉王刘邦。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召他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