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垓下之战

作者:何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

本章字节:8142字

就在刘邦夺回成皋的时候,韩信也取得了伐齐的胜利,汉家可谓双喜临门。可是这场胜利,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郦食其在劝刘邦攻打成皋之后,又主动请求任务,去游说齐国投降归顺。


他说:“燕、赵已经归附,只有齐国未下。齐国东有泰山和大海,北有济水,西有浊河,南连楚地,并且齐人历来诈变无常,所以韩信几万兵,恐怕一时难以平定。为了免动刀兵,我愿去游说齐王。”刘邦连声叫好,派遣郦食其出使齐国。


本来郦食其凭他三寸不烂之舌,借助韩信的军事威胁,说服了齐王田广拱手将拥有70余座城市的齐国归附刘邦。可是最后乐极生悲,郦食其不仅功亏一篑,还搭上了性命。


韩信得到郦食其大功告成消息时,就与张耳商议起兵伐楚之事。这时,韩信的谋士蒯彻竭力劝阻,说:“将军奉命伐齐,经过多少努力才到如今这个地步,岂可不战而退?汉王独派郦生到齐游说田广,具体情况如何尚难料定。况且,汉王并未下令制止将军攻齐,怎么能凭郦生一封私人信件,就移兵攻楚呢?郦生,只不过一介儒生,任他那巧嘴滑舌,不用一兵一卒,收复齐国七十余城;而将军却统兵数万,征战不已,方才得到赵国五十余城。将军为大元帅数年,功劳反而不如一位儒生,将军不感到有愧乎?将军与其率兵击楚,不如整顿三军,乘齐无备,直抵齐都,干戈到处,齐王必然束手就擒!”


韩信说:“郦生此行,乃是汉王之命,我如果又兴师讨伐,恐怕违背汉王之令,也对郦生不利!”


蒯彻说:“汉王先派将军伐齐,后又遣郦生游说,这一定是郦生贪功,用言辞鼓动汉王,并非汉王本意。将军回师,诸将也会以为将军无能,此后汉王必然轻武将而重儒生!”


张耳也说:“此言深为有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元帅不要过于拘泥!”


韩信忌郦食其之功,贪下齐之利,于是整顿军马,杀向齐国。


韩信挥师渡过黄河,经过平原,攻历下,斩田解,擒华无伤,直逼齐国都城临淄。


齐王田广终日与郦食其饮酒取乐,听到如此回报,大惊不已,忙着人召见郦食其。齐王田广说:“先生前日得书,说韩信已回成皋,如今怎么又来攻齐?显然通同共谋,使我无备!”


“我来齐国,不是私人行为,是奉汉王明旨而来。如今韩信背约攻齐,不光是卖我,也是欺负汉王。”


齐王说:“先生劝我归汉,如今韩信又兵临城下,先生即使不是欺诈,但是形迹可疑。劳烦先生修书韩信,如果大兵退去,先生实为不欺;如果大兵不退,就是合伙欺我,天理难容。”


郦食其不无感激地说:“写书恐怕不会有多大作用,等我和齐使同去晓以利害,韩信之兵可退。”


齐王嘲笑说:“先生此去,韩信依言退兵,尚可看到你回来;如果韩信不退兵,这不是放虎归山吗?岂有再回来的道理!我正准备留下你作为人质!”


郦食其说:“既然大王怀疑我,我就立即修书给韩信,死生存亡,在此一举!”


韩信见郦食其之书,久久沉默不语。


蒯彻说:“将军还犹豫不决,听从郦生之言退兵吗?”


韩信说:“郦生奉汉王之命游说齐国,我如今攻破齐国,齐国必然加害郦生!恐怕对于汉王的命令,也有所阻碍。”


蒯彻说:“汉王先派将军伐齐,又没有诏令叫你停止,将军伐齐是汉王诏令。既然派遣了将军,又去派郦生,过错在汉王,不在将军,将军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韩信说:“如果齐国杀了郦生,这跟我杀的有什么两样?我心中实在不忍。”韩信多次得郦食其之助,他是一个很讲情分的人。


蒯彻说:“一个人的性命与平定一国之功,轻重大小,明明白白,元帅向来大智大勇,如今怎么变得如此儿女情长?”


韩信在大功面前,终于失去了心理天平,拒绝回书,对来人说:“郦大夫前日下齐之时,应该先奏明汉王明诏于我,令我暂屯赵境,然后由赵到齐。郦大夫不奏知汉王,私下说齐,贪功领赏,齐国其实是害怕我大兵,假意归顺,不是本心。今日降,明日反,人马征劳,往返之费,这怎么了得!今日一鼓灭之,斩草除根,实为国家着想。如今伤害大夫一人之命,成就我平定一国之功!他日汉王论功行赏,大夫子孙也得裂土封君,不要今日怨我!”


差人进入临淄,将韩信之话细陈一遍。


郦食其闻言,只得大骂一通。


齐王大怒,将郦食其投入油镬烹杀!


韩信贪功不仅增加了他的骄傲情绪,而且为自己将来灭亡埋下了隐患。郦食其借助韩信的军事压力和军事才能,迫使齐王归附刘邦,这对整个汉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韩信贪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葬送了这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果,值得后世反复玩味。


刘邦回到成皋养病,传来了韩信攻下齐国,大败楚将龙且的好消息。刘邦忙遣使祝贺,便约韩信率兵会师灭楚。韩信挟功请赏“假齐王”,刘邦感到很气愤,但是由张良、陈平建议,趁机立韩信为齐王,叫他带兵速来灭楚。


到了此时,项羽才最终认识到韩信的作用,忙派说客武涉游说韩信反汉归楚,但是韩信思念刘邦之情,武涉无功而返。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刘邦久等韩信不来,立英布为淮南王,叫他带兵回九江,截断项羽退路;又令彭越在楚、梁大力开展游击战,截断楚军粮道。


项羽军中缺粮,后方不稳。此时张良、陈平劝刘邦乘机讲和,救回太公和吕雉。


项羽求之不得,与刘邦签订条约:鸿沟之西属于楚国,鸿沟之东属于刘邦。项羽签约之后,高高兴兴地带着他的队伍去彭城享受天下太平去了。刘邦父子相聚,夫妻团圆,也想回家乡过几天和平的日子。


张良、陈平力劝刘邦趁此进军,一举消灭项羽;鸿沟签约不过是为了救回太公等人。刘邦经不住众人劝说,决定趁机消灭项羽。


由于韩信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彭越又在梁地不断骚扰,使楚军供应困难,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而汉军方面,萧何不断从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刘邦兵多粮足,在荥阳以西稳住了阵脚。


汉五年十月,刘邦见围歼项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率兵出阳夏,同时以封王为奖励,传令各路诸侯率军西向,在固陵会师。不久,韩信、彭越、英布等诸路兵马先后到达,从成皋到荥阳一路相连数百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而至,心中大喜,当下命韩信为总统帅,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汉五年十一月,刘邦率兵进入楚地,围攻寿春。又派人诱使驻舒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到了十二月,终于将项羽围困于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


项羽兵至垓下时,登高西望,只见四面八方的汉兵像蚂蚁一样多,不禁仰天长叹道:“我悔不该当初不杀刘邦,又受他欺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太无信义了!”项羽怒不可遏,命10万将士就地扎营,布兵列阵,准备与汉军决战。


韩信受命汉军总统帅之后,将30万人马分成10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四环接应。请刘邦守住大营,他亲率3万人马上前挑战。士兵按韩信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一听,气得七窍生烟,率众冲杀出去。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此时项羽已怒不可遏,如何能听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忽然杀声四起,汉军伏兵两路杀出。两军鏖战一阵,项羽冲开汉军,直追韩信。没追出多远,又有两路伏兵杀出,截住项羽,再度厮杀,不多时,又被项羽冲破。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径直追去。接连汉军伏兵四起,十面埋伏,一起杀出,将楚军团团围住。项羽方知中计,余气未消,身心俱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垓下大营。


10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垓下被围,岂能动弹!一晃几日过去,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入一筹莫展的苦境。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雪飞冰凝,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这天夜里,寒风凄凄,忽高忽低,像是怒号,又像是哭泣。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低沉凄怆,如泣如诉:


寒月深冬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


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终生在外兮,何时反省?妻子何堪兮,独宿空房。


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茫。


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


项羽听了,暗暗吃惊: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有那么多楚人呢?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多年征战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项羽愁眉不展,坐卧不安,连声叹息。次日凌晨,项羽别姬突围,几经转战,只身来到乌江边,见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汉将灌婴率兵紧追不舍,心灰意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了。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之滨,年仅31岁。


自此,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因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的古代七大战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