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本章字节:7252字
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县制。不过,汉朝除了郡县制外,还实行了封国制,即分封诸侯王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和王国。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等人,主要是为了团结众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到后来,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其他的王基本上都被杀。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又封了9个同姓王,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兄弟。他觉得他们会巩固自己的刘姓政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也发生过叛乱。
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刘邦还立下了规矩来约束他们:诸侯王国的政治地位和郡相同,辅佐诸侯王的相国和太傅都要由中央政府来任命,是中央的官吏,不准依附诸侯王对抗中央,否则就要以“阿党附益”(就是诸侯有罪时不举报,反而依附诸侯结成死党)的罪名处罚。此外,有的诸侯国地位和县相同,主要是封给建国功臣们的。诸侯国和郡县并立,后来导致了地方政治和法制的混乱,因为王国和侯国有自己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在法律方面的继承,主要是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其他针对百姓日常生活的酷法基本上废除了。汉朝的法律主要是《九章律》,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
刘邦的这种国家体制,有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陈胜不立诸侯之后,又自称陈王,被人们认为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项梁、项羽也不得不拥立楚怀王。刘邦封张敖、吴芮、无诸等为王,基本上是承袭旧制。
刘邦为了打败项羽,不得不封韩信、彭越为王。刘邦本身并不自愿,而是现实所迫。封英布为王,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英布是项羽所封的九江王,也是刘邦得力干将之一。
这种体制,在汉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末汉初,连年战争,激烈程度超过春秋战国,人们常说楚汉相争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次。春秋、战国平均每年一两次战争,而秦末汉初,每年十多次战争。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这种体制无疑有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生产的进一步恢复,这些诸侯王可能人人都想当皇帝,所以他们必然是动乱的根源。
在刘邦活着的时候,除了三位边疆大王无诸、吴芮、赵佗之外,全部被扫除干净。
刘邦分封部将为王,本来是在楚汉战争中激励士气的手段。当时彭城大败后,诸侯尽皆背汉附楚。刘邦无可奈何!忙召群臣计议。群臣大将素知项羽骁勇,彭城一战更是领教了项羽的利害,大家都面面相觑,不发一言。
刘邦决定悬重赏求计,说:“我准备拿出关东之地作为奖赏,谁愿去建此破楚大功?”
张良说:“当今天下,能够驰骋疆场,与项王为敌,助大王破楚的人,只有三人,他们是九江王英布,昌邑人彭越,原大将韩信。英布向来与项王不和,可以利而诱之,威而胁之。彭越助齐反楚,与大王有交往,可以以心结之。汉王大将,只有韩信是真正帅才,可以独当一面,为大王建功立业。大王用关东之地封三人,何愁大功不成。”
韩信、英布、彭越,经张良推荐,成为了刘邦的三大将。
刘邦听了张良之计,急寻人去游说英布。随何表示愿去。随何用三寸不烂之舌,策反了英布。
刘邦又遣使去请彭越,彭越也表示愿意效力。
刘邦回到成皋养病,传来了韩信攻下齐国,大败楚将龙且的好消息。刘邦忙遣使祝贺,便约韩信率兵会师灭楚。韩信挟功请赏“假齐王”,刘邦感到很气愤,但是由张良、陈平建议,趁机立韩信为齐王,叫他带兵速来灭楚。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派特使令韩信、彭越速带兵前来共攻项羽,亲自率兵东进,到达固陵(今河南太康县西),专等韩信、彭越带兵来会。可是两人杳无音信。
项羽听说刘邦毁约进兵,怒不可遏,带兵直扑刘邦大阵,刘邦抵敌不住,后退几十里,损兵折将,心中恼怒不已。
刘邦独坐帐中,与张良、陈平商议:“韩信、彭越为何还不领兵到来,令我又遭此惨败?”
张良说:“我想二人一定是因为大王尚未加封,所以持观望态度。”
刘邦不解地说:“我已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魏相国,怎么说没有加封?”
张良解释说:“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是并非大王本意。魏王豹已死,彭越也望封王。如果把睢阳以北之地直至谷城封给彭越,将陈以东直到海边之地,封给韩信,两人一定火速领兵而至。”
刘邦于是采纳张良建议,专派张良去调两路大军,最后在垓下消灭了项羽。
刘邦灭了项羽以后,认为天下已定,功臣未封,诸将相互争功,时间长了,恐怕酿成新的内乱。刘邦将楚地分为两块,淮东称为荆,封堂兄刘贾为荆王;淮西仍称楚,封少弟刘交为楚王。代地自陈余被杀,久未封王,刘邦封其兄刘仲为代王。齐地有70余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封未起义之前与外妇所生之子刘肥为齐王。这是最初分封的4个同姓王。
刘邦封萧何为酂侯,所食城邑最多。
很多功臣说:“我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有的多达一百多战,少的也有好几十战。而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只是搞搞后方的工作,发表点议论,反而封赏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刘邦说:“各位将军知道打猎吗?打猎,追杀狡兔的是猎狗,而发号施令的却是人。如今各位将军的功劳,所得到的飞禽走兽,是猎狗之功;至于萧何,作用在于发号施令,是有功之人。”
刘邦叫张良自己选择天下三万户城邑为自己食邑,但张良只愿意得到陈留,刘邦只好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封陈平为户牖侯。
陈平又推辞说:“臣没有功劳,不敢受封!”
刘邦说:“我用先生之谋,克敌制胜,不是功劳又是什么呢?”
陈平说:“如果不是魏无知,我哪里能有功劳?”
刘邦说:“如果不是先生提到,我差点儿忘了他。”于是重赏魏无知,因为陈平是由于魏无知的推荐才受刘邦重用的。
刘邦还封周勃、曹参、樊哙、郦商、夏侯婴、王陵等人。
封赏功臣完毕,刘邦下诏议定功劳最大的18人。
很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名第一。”
而关内侯鄂千秋反驳说:“这种说法不对,曹参之功,不过一时之功而已。皇上与楚军相争长达五年之久,失军亡众,只身逃遁多次。但是萧何治理关中,补充军需,输送兵力,供给不乏。皇上多次丢失山东,而萧何保全关中,这些都是万世之功。如果没有曹参,大汉的损失不大,而没有萧何就没有大汉的根基。怎么说一时之功而比万世之劳大呢?萧何应该名列第一,曹参第二。”
这番话正合刘邦的心意,于是他赐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秦法规定:群臣上殿,不得带尺寸之兵器。臣下进殿,要碎步如趋,表示对君王的尊重。所以刘邦特许萧何这些特权,表示萧何功高劳苦。
为表彰萧何功劳第一,刘邦还下令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萧何食邑2000户,和曹参、张良并列为万户侯。由于萧何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透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参与作战的官兵很难感觉到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劳的确只有刘邦和幕僚人员清楚。因此,刘邦如果过分强调萧何的功劳,必遭到这些前线将领们的反对。
刘邦是个聪明人,身旁更有张良、陈平这两大超级天才为之谋划,所以他采用了这种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以凸显并确认萧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辩论,设定萧何在功劳评鉴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将中的魁首曹参相比,并透过鄂千秋的说明,由刘邦肯定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
刘邦还宣布:“我听说‘推荐贤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赏’,萧何虽有大功,但如果没有鄂君的推荐,功劳也无法如此彰明了。”
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为安平侯。
刘邦分封诸侯,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有的出于安抚,比如韩王信;有的是属于拉拢,比如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有的属于旧制,比如赵王张耳;有的是属于关系,比如燕王卢绾。刘邦汉初分封这些异姓王,主要是历史的原因。
韩信为刘邦评定三秦,攻魏,占代,取赵,平燕,下齐,整个江山大部分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在刘邦兵败的时候不发救兵,挟封齐王,刘邦不得已加封。英布、彭越的情况类似。如果刘邦不封他们为王,他们就不会出兵灭楚,楚汉之争不会结束,并且还可能独立或者助楚攻汉。另一方面,汉初的这些异姓诸侯王,对于稳定边疆,安定地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