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4

作者:伊北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5:12

|

本章字节:3066字

前面我们说,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转型,让罗明佑在夹缝中找到了机会,用无声国片,在上海找到了联华的一席之地。但进入30年代,中国的电影业其实是面临严峻考验的。就电影本身来说,无声向有声的技术转变,已经渐渐改变了电影的状貌,电影中人物的“发声”,是迟早的事。在有声片这件事上,天一积极,明星中立,联华保守。可是,保守的联华公司也清楚,电影界终究要面对这个问题;就外部环境来说,政治的不稳定,给了中国的电影很大打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联华痛失东北院线,整个北方的电影网也随之萧条,这对于靠发行起家的罗明佑来说,是个重大打击。随之而来的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更是直接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电影的大本营。联华的闸北片场毁于战火,罗明佑携众人南下,企图开发南洋市场,但却谈不上成功。战事稍微平稳后,罗明佑回到上海,继续做电影,阮玲玉也回来拍了救市影片《续故都春梦》。


20世纪30年代的联华,好片不断,《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大路》《渔光曲》《神女》《新女性》等片子,都能在电影史上留下痕迹。可是,自从1932年起,联华公司的内部运作,便开始显露出问题——人事的分歧,成了联华这个庞然大物的顽疾。原本合并起来的联华各厂,渐渐各行其是,各自为政。1932年,有人出去单干,比如黄漪磋;有人跳槽,比如但杜宇,从明月歌舞团收编而成的联华歌舞团也宣布解散。联华形成了两个核心:一个是以罗明佑、黎民伟为中心人物的一厂,一是以曾经大中华百合总经理吴性裁为核心的二厂。一厂有政府背景,有些偏右;二厂控制不是那么严格,左翼电影的质素渗透进来,所以有些偏左。后来,罗明佑提出“挽救国片、宣扬国粹、提倡国业、服务国家”的“四国主义”制片方针,又拍《国风》,左右两大阵营就此发生激烈碰撞。


联华公司因为摊子铺得太大,自1932年后,经济上就一直存在危机,再加上人事的复杂,经济问题就更加凸显。1933年,联华再次“招股”,年底,财务再次亮红灯,联华召开董事会,打算提前卖出《风》《渔光曲》《暴雨梨花》等片子的版权,寅吃卯粮,强度年关。1934年,联华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一厂减薪,二三两厂裁员,香港分厂的黎北海(黎民伟的哥哥)又因为跟老板的矛盾,带兵出走。罗明佑跑去海外招股,准备力挽狂澜,终究也是空手而归。因为财务吃紧,联华的有些片子被迫停拍。罗明佑头都大了,他再也不是那个不差钱的少爷,而成了个负债的老板。偌大一个电影帝国,眼看就要在他手里衰落,罗明佑不甘心。他想到了一个点子:缩小战线。他炮制了一个合并一二三厂的计划,可是,这一计划又触怒了二厂的老大吴性裁,一时间,联华内讧不断,烽烟四起,财务停滞,拖欠员工工资长达半年。资金问题,导致联华出品的电影的速度减慢,“流水”跟不上,周转不灵,公司自然也就渐渐成一盘死棋。


1935年,令罗明佑想不到的是,联华的头号女星阮玲玉因为情感纠纷,在三月八号妇女节这天,服安眠药自杀,轰动全国。这一悲剧性事件,无疑给原本就阴云密布的联华公司施加了一种强大的不良心理暗示。罗明佑心力交瘁,想要紧缩财政,受到抵制,心急之下,又推不出救市的片子,到了1936年夏天,他只好交出联华的领导权,带着当初跟他一起创业的黎民伟、钟石根,一起退出联华。联华的“罗明佑时代”,宣告结束。“后罗明佑时代”的联华,也拍出不少好片,《到自然去》《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等电影都是不错的佳作。但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明星公司毁于战火,天一公司南迁香港,联华公司则悄然解体。上海滩的电影传奇,得到抗战结束后,才得以延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