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超泽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6
|本章字节:3180字
。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根据人口统计资料,2006年,中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32?9%,表明了农村消费市场方兴未艾,增长空间很大。农村人口每增加一元的消费支出,可以拉动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
政府支农力度空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政府扶持三农政策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第二,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县乡的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同时组织城市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地区,增强大城市对于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第三,政府财政将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农民直接的物质支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第四,政府倡导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化速度加快。许多国外学者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的观点看来一点也不为过。美国《华尔街日报》2005年1月8日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为标题报导: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人口迁移,1亿多人从贫困的农村地区转移到了城市和工业制造区。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仍然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3%,比低收入国家略高,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二三十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然而,正是这个巨大差异决定了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联合国预计,21世纪前十年中国将会有2亿人口移居到城镇中去。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新增3亿,总数达到7亿人,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未来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既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组团式城市群正呈现新一轮增长势头。所谓组团,是指区域内不同规模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之间,通过形成网状格局和等级系列的相互协调,也就是以城际合作、城乡一体的形式,在使区域的社会、经济生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使组团中的每个城市附着于一个坚实的社会、经济平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组团式城市群已率先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而且这种经济区域发展的成熟度正处于由南向北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上述三维制高点在中国完全形成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工业总产值的90%、进出口总额的95%将在此国土上产出。根据计算,这些地域只占用国土面积的20%,却产出了中国财富总量的80%,有效减轻了占有全国其余80%国土面积的地区的发展重负,在高水平上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目标,由此向人们真正展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
中产阶级消费群迅速崛起。这部分群体的家庭年收入在7?5~10万元,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主要是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群体构成。目前,符合上述标准的中产阶层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我们测算,2006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8000万户,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我们进一步预测,到2010年,以上数字将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