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家庭和成长对我们人格的潜在影响(3)

作者:曾子航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3

|

本章字节:11650字

白兰度始终是那个酗酒失意的女演员和一个浪子推销员的儿子,一个毕生在寻找母亲庇护的孤独的小男孩,他的容貌很大的程度上继承了父亲,英武挺拔且充满了攻击力,而他的艺术天分则是拜母亲所赐,而他像野马一样桀骜不驯的个性,包括成名以后在好莱坞的种种叛逆行为都是童年对父亲反抗的延续,而他混乱的性生活,对女人的索取无度则是“不够检点”的母亲的翻版。这个电影界至高无上的教父,骨子里却是一辆“欲望号街车”,开到哪是哪,永远没有终点,永远不会为哪个女人熄火。


然而,就是这辆“欲望号街车”彻底开启了马龙·白兰度非凡的演艺历程。1951年,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上映,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马龙·白兰度扮演的集天真单纯与粗鄙凶悍于一身的底层工人斯坦利一下子改变了美国女性的审美取向。从此,格里高利·派克似的绅士不再吃香,人们对更感兴趣的是穿着汗衫、露出肌肉、一脸坏笑的白兰度:他是女工们的性幻想对象,也是高贵的小姐们的梦中情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开了好莱坞的荤:从未有一个流氓如此被爱戴,从未有一个恶棍如此可爱。他把男人和男孩,英雄和地痞成功地嫁接在一个角色身上。在他那里,粗俗也可以成为一种性感,眼神也可以在透露出无耻时偶尔闪现出天真。


白兰度成功了,就像当今的超女快男一样一夜成名了,白兰度后来形容,“仿佛一觉醒来坐在糖果堆上。”在30年的表演生涯中,他先后9次被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两次奥斯卡影帝,一次戛纳影帝的殊荣。与此同时,他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性情古怪的子女。他的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情妇总在自杀,他的子女则陷入无尽的麻烦。


1952年,在拍摄《萨巴达传》时,他爱上墨西哥女子莫维塔,与她共同生活数年。1956年,又被印度姑娘安娜迷住,甚至赠送母亲的耳环以示自己的认真态度。1957年,安娜声称自己怀孕,白兰度娶了她。1958年,她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戴维,但白兰度更喜欢克里斯蒂安这个名字,于是,两人之间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战争,所有的欺骗、谎言和虚伪尽显其中:白兰度和安娜相互诽谤,还招来警察助阵,在法官面前轮番登场,互相谩骂甚至大动干戈。克里斯蒂安成为这段历史的牺牲品:他变得以虐待宠物和摔盘子为乐。


1960年,白兰度与怀孕在身的莫维塔结婚,生下儿子米科后,两人很快陷入离婚官司。离婚大战还未见分晓,1962年,在拍摄《叛舰喋血记》的外景地,白兰度堕入19岁夏威夷少女泰丽塔的情网。这一次,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归宿,甚至为了“新生活”一度息影。但两人生下三个孩子后最终分道扬镳。


白兰度和先后三位妻子的情感历程惊人的一致:迅速堕入情网,怀孕,然后结婚,陷入争吵,分居,离婚,白兰度跟每一个妻子和情人分手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会多出好几个无辜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他们的性格都在重复他们的父亲早年同样的悲剧:白兰度的大儿子克里斯蒂安?白兰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与父亲的情妇上床;切娜是白兰度的小女儿,这个如向日葵一样美丽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就到毒品中寻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白兰度的家庭迎来了一场堪称毁灭性的悲剧:儿子克里斯蒂安杀死了女儿切娜的男友戴格。当警察赶到时,戴格已经死了,面部射进一颗子弹,切娜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面前摆着一杯酸奶。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切娜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儿子被判刑,女儿自杀。马龙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但却在儿子被判刑的法庭上露面了,他悲痛地说了一个多小时,他表示,是他和前妻毁了儿子,他对受害者的家属表示歉意,并说:“抱歉,如果能够用我来换回你们失去的亲人,我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我愿意为此承担一切后果。”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害人的父亲却说,白兰度把法庭当成了片场,他这么说仅仅是在作秀和演戏,而白兰度的儿子理应被判死刑。尽管如此,白兰度为了他的儿子获得减刑,到处求人,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到一些三流广告中去客串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只为获取那么可怜的一点薪金。


曾有记者问白兰度是否应为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承担责任?他说:“当一只海鸥从2000人头上飞过,谁知道它掉下的羽毛会落在哪里?”然而,这位“不负责任”的父亲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过当成轻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诅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说过的台词:“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死去。”这隐然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有人说,马龙·白兰度的一生太有戏剧性了,甚至比他演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有戏剧性,也太有悲剧性了,比他演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加震撼。不堪回首的童年,接二连三失败的婚姻,儿子涉嫌杀人接受审判,女儿以自杀告别人世,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白兰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而他的这些痛苦似乎也都融入他的表演感染给了每一位影迷。愤恨是永远吞噬白兰度的内心魔鬼,而借助剧中人物的宣泄则是清除这个恶魔的有效途径。是什么造就了白兰度的伟大表演?我认为,是痛苦的经历,是不幸的人生,是他从小生活的那个问题重重的不健康家庭。


马龙·白兰度与父母之间的爱恨主导了他的一生,甚至在日后当他成为父亲时,也再一次的体验了身为父亲的痛苦。他早年不肯原谅他的父亲,最终导致他在不停地重复父亲的性格悲剧,???就是心理学上的内化,你越恨那个人,你反倒越像他,他父亲当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创伤,他做了父亲以后也在伤害着他的一个又一个的子女。其实,马龙·白兰度很爱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他曾想做个好爸爸,但残酷的童年潜意识却让他不由自主变成了另一个“坏爸爸”,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的亲人,哪怕他们曾经那样刻骨铭心的伤害过自己,否则你不原谅他,归根结底就是不原谅自己,最后你会把上一辈种下的恶果不知不觉地传给你的下一代。


【二】一个整天听着自己父亲“坏话”的孩子,心灵将会被污染


在问题家庭中,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单亲家庭。从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单亲家庭不见得都是问题家庭,因为有些单亲家庭,父母虽然离异了,孩子并未受到太多伤害,他们虽然只跟其中一方单过,但还可以经常跟父母中的另一方相见,即便是单亲家庭,孩子还在享受双亲的呵护。但对于那种离婚以后父母中的一方从此“消失”,或者很少让孩子跟其中一方见面的纯粹的单亲家庭来说,就会出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对离异的另一方完整形象的正确描述。


对于单亲的父亲或母亲而言,很容易传递给孩子离开的那方的各种负面信息,特别是如果那个人的离开是造成离婚、遗弃或是痛苦的根由。一个整天听着自己父亲“坏话”长大的孩子,心灵将会被污染。


也许这个词我用的有点过分。但大家仔细想想,一个男孩在成长阶段总是从母亲那里收集到父亲各种不好的信息,他将如何塑造自己的男性形象?上一章提到,男孩的男子汉形象很大程度靠父亲来树立,父亲如此不堪,儿子将如何面对?如果他觉得“自己的榜样彻底坍塌”,那么他又如何去感受自己是好的?长此以往,对这个男孩男性气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是女孩,从母亲口中假若听到的全是什么“你父亲对不起我们母女俩”“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她的童年潜意识中会对她的择偶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困扰,这样会导致两种极端:一是她会逐渐认同母亲对父亲乃至对天下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的评价,这样的女孩一旦进入婚恋阶段,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对男性敌意,我曾经接触过好几个30左右还从未恋爱的剩女,她们大都是单亲家庭长大,有母亲而无父亲,由于长年缺少男性的陪伴,她们对异性的认识完全来自母亲的印象,母亲如果天性刻薄,她们就好挑剔,母亲对父亲评价不佳,她们也会对男人拒之门外。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母亲越否认父亲,女儿反倒激起好奇心,向父亲或者跟父亲类似的男人严重认同。


大概是两年前吧,我曾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大学生,拒绝了无数优秀的追求者,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一个小偷,还怀上了他的孩子,那个小偷后来因为去一家商场偷盗被判刑五年,这位女大学生居然无怨无悔,她向记者表示要把孩子养大,等待他刑满出狱。这段孽缘遭到了女孩的母亲的强烈反对,然而,母亲越阻止女儿越坚定,最后差点害得她的母亲为她上吊。


当时我和写下这篇报道的记者都茫然不解,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位女大学生爱的如此疯狂而执迷呢?


前不久,我又在无意之中翻出了这位记者的追踪报道,原来女孩的这种选择跟她的单亲家庭有着直接关系。


女孩的父亲曾经是个生意人,长年在外奔波,很少在家,大概是在外面有了第三者,母亲受不了,就提出了离婚,那年女孩才6岁,从此,女儿跟着母亲,父亲则杳无音信。之后,当女儿问起爸爸在哪里的时候,母亲就板起面孔来骂她。母亲还常常向女儿灌输,说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坏蛋,甚至故意丑化她,说他品德败坏,无恶不作,有时候母女俩坐在一起看电视剧,看到一个坏人为非作歹,母亲竟然会跟女儿说这样的话:你爸就是这德行,你一定要忘掉这种恶人。女儿表面上认可,其实心里一直忘不了。这甚至影响了她的择偶观,上大学以后,很多班上优秀的男生像她示爱,她没感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在大街上购物,遇到了后来那个流里流气的坏男人。当时他准备偷她的钱包,被她及时发现了,她不仅没报案,还被他吸引了。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个心理学家,他给出这样一个解释,由于母亲总是贬低和丑化她的父亲,她在意识层面认同母亲,潜意识中反倒对这种十恶不赦的坏蛋产生了好奇心,因为他就像悬崖上的野葡萄,够不着,越是够不着越想接近,这种心理最终导致了她爱上了一个坏蛋。


这种畸恋看似不正常,其实很正常,因为女孩是在跟父母的认同过程***现了偏差。表面上她认同那个坏蛋,实际上是在认同她的父亲。有时候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经常在打架,意识上他认同东,潜意识又让他向西。这就构成了人性中复杂而又矛盾的一面。这也是一些单亲家庭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当然,父母离异,父亲把母亲从家庭中抹掉印记,也会让女儿选择向处于弱势的母亲认同。英年早逝的英国王妃戴安娜就是这样。


戴安娜从小也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虽然父亲斯宾塞是一名贵族,但戴安娜的出生令一心想要个男孩的父亲极为沮丧,母亲也抬不起头来。那是因为在斯宾塞家族,性别始终是很重要的问题,女人在他们家只能做“二等公民”,戴安娜渐渐长大,开始变得缺乏自信。


6岁那年,母亲和别人出走,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为少见的,这也成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丑闻。


为此,斯宾塞夫妇之间的争斗和诉讼一直拖了两年。最终,法院将戴安娜姐弟的监护权判给了他们的父亲。父母的离异给戴安娜造成难以忘怀的创伤,他们调皮的时候没有人约束,他们需要爱的时候没有人在意。戴安娜多年以后还记得母亲哭泣的情景,但父亲却从来不提母亲出走的事,也不许别人提。困惑留在心中,结起了疙瘩,戴安娜变得越加沉静害羞。她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她是个让父母讨厌的孩子,没有生为一个男孩的羞耻感啮咬着她幼小的心灵。


同时,父母的离异使得戴安娜对现实生活越加不满,开始向往不切实际的东西。后来,戴安娜曾对别人说过,少女时代自己一度为浪漫爱情而着迷,她说,那些里的浪漫故事都是她所向往的。其中一部是写一位勇敢、英俊而又温柔的希腊王子遇到一位甜美的少女,最终少女不仅收获了爱情,也得到了王妃的称号。戴安娜其实一直在潜意识中幻想自己成为那个希腊王妃。应该说,她后来嫁给查尔斯王子,既是对这种浪漫追求的结果,也是从小父母离异给她造就了一颗不甘服输的好胜心,她要引人注目,她要证明自己是最好的。前面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特别害怕被忽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成了她矢志不渝的目标。不可否认,她选择嫁给查尔斯王子,爱情的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多是一种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愿望,这也为她后来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戴安娜曾经对她的保姆说,她长大后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家庭婚变的折磨。但不幸的是,她母亲当初的离家出走,似乎在潜意识中一直影响着女儿。尽管父亲后来根本不许女儿提起这个母亲,但戴安娜却明显把认同的天平倒向母亲那边。由于跟查尔斯先天的感情基础并不牢靠,加上潜在的自卑心理,婚后的戴安娜似乎更喜欢抛头露面,这让一向低调的查尔斯难以忍受。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破碎家庭给戴安娜带来的心灵创伤实在太大了,哪怕嫁入皇室,也无法让她的心灵得到平复,很大程度上,戴安娜后来的离经叛道简直跟她当年的母亲如出一辙!可以说,戴安娜的婚姻悲剧从她看上查尔斯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三】在某件事情上过于执著的人,其实是在自我中彻底迷失的人


在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羞愧感。心理学认为,羞愧感是一种灵魂的病。,是对自我产生最尖锐的痛苦之感,将我们与别人隔离开来。


在这里,“羞愧感”不同于健康的羞愧。健康的羞愧是“我做错了”,而羞愧感是“我是个有问题的人”;健康的羞愧是“我犯了一个错”,而羞愧感是“我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健康的羞愧是“我的行为不太好”,而羞愧感是“我不好”,两者大不相同。


当我们羞愧时,犹如灵魂之杯破了个洞儿时,欲望未能得到满足的我们,仿佛一个无法装满的灵魂之杯,这种缺憾无法补偿,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让童年重新来过,不管如何努力地想将子女、情人或配偶变成我们的父母,都没有用。无论多少次,我们努力想装满灵魂之杯,那个破洞依然存在。


羞愧的心态否定自我,就像一个粗暴的老师对一个考试偶尔不及格的学生大声嚷嚷:“你永远是个笨学生”,它是造成很多心理困扰的罪魁祸首。诸如孤僻、自卑、偏执、乃至强迫症、抑郁症、完美主义乃至各种边缘性人格都是羞愧的心态在起作用。一旦羞愧感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成功上位,就会左右人的???格行为乃至人际交往和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