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子航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9
|本章字节:11770字
爱也是一种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弗洛姆所说:“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可见,爱的能力是指我们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具备了爱的能力才会让一个人真正的爱自己,爱他人,才会深深体验到爱带给人的快乐和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也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这种爱的能力,跟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需要后天的学习培养乃至历练。
那是因为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懂得爱的。只有经过母亲【或其他人】的精心呵护与抚养,婴儿才会渐渐长大成人。而此时的婴儿,一切都极其被动,需要人照料、喂乳、抚爱,只知道本能地“索取”,以满足其自身的生理和低级需要,只渴望“被爱”,而不懂得“爱”。经由成人的照顾,当他“被爱”到一定年龄,才渐渐地“学会”去爱别人,比如用小手抚摸母亲的面庞,给别人一个灿烂的笑脸,再大一些,就“学会”有意识地去关心别人,这说明,他已经由被动的“被爱”,变成会主动“爱”别人了。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渐渐培养了我们爱的能力,在恋爱和婚姻中,我们则进一步实践和强化我们爱的能力。反之,我们就会陷入“爱无能”的泥沼当中,无力自拔。
我曾经收到过一个男硕士生的来信,他告诉我,从小到大他一直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他都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成绩一路绿灯,上的都是重点学校,连大学都是全国名牌,研究生也是保送,但平时除了学习之外,他很怕一个人呆在一起,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孤独,他告诉我他不仅从未恋爱过,甚至还不懂得怎么爱别人,也体会不到别人的爱。父母对他除了管教,除了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他的学习成绩,对他其他方面从不过问,除了闷头读书他也几乎没什么特别爱好,他朋友很少,无论从父母那儿,从同学那儿他都感觉不到爱,由于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他渐渐对一个总是坐在他对面的女孩子有了好感,他不知道这是不是爱?他也没有主动接近她和跟她表白的勇气,慢慢地他决定放弃,因为觉得自己根本不会谈恋爱,在学习方面一贯很自信的他突然陷入一种自卑当中,他担心自己配不上这个女孩,但有时候看到大学校园里出双入对的情侣,他又很羡慕,他问我,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爱无能”?
很显然,这个男孩在某些爱的能力方面有所缺失,不敢爱,不会爱,也不知道怎样去追求爱。不过,他还算清醒,知道自己的病症,懂得关注自己喜欢的女孩。前面提到,一个人的爱首先体现在对自己喜欢的人的关注度上,这点,至少证明他还具备爱的“知觉”,在生活中,我碰到更多比这个研究生还要“麻木不仁”的“爱无能”:自己没有爱别人的勇气,更丧失了被别人爱的智慧。而这正成为时下单身男女中常见的“流行病”,
他们的种种表现如下:
1、不相信爱情、不接纳爱情,甚至把爱情当成核辐射,闻之色变,宁愿躲在爱情的蜗居中沉睡,拒绝享受爱情的春天。他们大都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所以心灵好似经历了一场汶川地震,大震刚过,余震不断。
2、极度的工作狂,把事业当幌子,信奉“有粥万事足,无爱一身轻”的人生哲学。即便有“艳”也没“遇”。
3、整日沉湎于港台言情或日韩偶像剧,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童话中的爱情从天而降,对现实极度鄙夷。这种喜欢做“白日梦”的人群中以女性居多,她们的幻想世界好似一个马厩,里面只有各种白马王子和青梅竹马。
4、总是给自己罩上厚厚的铠甲,爱情防卫心理过重。只要有异性接近,不是怀疑他只想跟我上床,就是猜疑她是冲着自己的钱来的。
5、以享受单身为借口,拒绝二人世界。宁肯“共看篝火”,也绝不“相互取暖”;或只想恋爱,不想结婚,他们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怕担责任,他们属于“恐婚一族”
6、极度自我中心,总想别人爱自己,不想主动付出;总想在爱情王国中称王称霸,让别人当顺民。
7、奉行物质决定爱情论,认为人间根本无真爱,仅仅把爱情当成一种交易。
8、为结婚而结婚,在他眼中,“神马都是浮云”,不懂得浪漫,不懂得温存。这种男人,婚前爱无能,婚后性无能,他不是内秀,而是内“锈”。
我认识一个女导演,一直忙于拍片,人近四十才结婚。起先我都替她高兴,因为她嫁给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当初她为指挥家精湛的技艺和沧桑的面容所打动,义无反顾的下嫁这位大她二十岁的“夕阳伴侣”。谁知新婚燕尔的第二天,沧桑的指挥家就无端端的玩起了“失踪”,直到一周后她才在他的乐团找到他,问起缘由,指挥家漫不经心的说了句:音乐是我的主旋律,婚姻只不过是我的一段小插曲。这段本可以拍成电影的浪漫情缘在短短的新婚半个月之后就宣告流产。无疑,这个指挥家也属于“爱无能”,不懂得如何为人夫,只好继续沉浸在他的主旋律世界里。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男人,他们总喜欢像蜜蜂一样四处采花,但他们不是人见人恨的采花大盗,他们也想真心去爱,但他们却总是把控不住自己,也让他爱的女人们把控不住:有时候他们会像梁山伯一样痴情,有时候他们又会像贾宝玉一样多情,有时候他们也会像西门庆一样寡情,有时候他们还会像陈世美一样绝情。
比如晚唐诗人杜牧就是这样一种男人:把无数女人的怀抱当成秦岭中的隧道,来回穿梭。虽说杜牧是世家子弟出身,祖父杜佑还做过宰相,他自己也是少年才俊,二十三岁就写下了那篇传诵千古的《阿房宫赋》,然而随着祖父和父亲的相继去世,他的仕途也开始坎坷起来,官怎么也做不大,好像整整十年,他都是在扬州蹉跎,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我估计,这十年,他虽不是“天天当新郎,夜夜入洞房”,但基本上已迷醉在二十四桥的青楼明月间了,要不他怎么既会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艳遇,又免不了产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在吹箫”的怅惋呢?试问,这样一位整天在红灯区醉生梦死的落魄文人,即使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又有哪位痴情女子敢心甘情愿的托付终生呢?只怕昨夜你还“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人家大才子第二天已经在另一个温柔乡中慨叹“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了!
在某种程度上,杜牧也是“爱无能”,因为不会爱,只好把别人的一份爱,换成他的一夜情。最终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三】爱与恨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蝴蝶效应”
那么,“爱无能”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近年来,网上关于这类的讨论文章很多,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病”,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金钱至上、爱情缺失”的年代,也有人说,这跟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过于封闭有关。这些都是外因,唯物辩证法说的好,外因始终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这个内因则跟一个人从小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从而导致自我价值不足有关。
前面提到,一个人自我价值不足就会导致不自信,他首先觉得自己就不可爱,也觉得别人不会爱自己,甚至感觉自己不值得人去爱,于是整个人像冰山一样寒冷,跟这种人恋爱和结婚,除非将冰山劈开,否则就会被冻死。
这些年,我做了无数的情感节目,接受了无数的情感咨询,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蝴蝶效应:如果一个人总是感情不顺、处在失恋、离婚或者跟配偶长期冷战的状态中,他【她】一定是个外表不阳光、内心也不快乐的人,倘若追本朔源,他【她】从小也一定没得到过父母太多的关爱,或者他的原生家庭一定也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他【她】在这样的环境下耳闻目染,自我价值一定不足,人格有较大的缺陷,爱的能力更是缺失。这种不开心,不快乐绝对会殃及子女,让他们从小就在内心埋下悲伤的种子,将来还会带到他们的新生家庭中。
反之,婚姻家庭和谐美满的人一定是自信十足、心态平和,且待人???情、真诚友善的,倘若仔细询问,他们的父母一定也是他们成长的榜样,一定也是一对自己生活快乐,同样也给子女带来快乐的夫妻,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是爱的火炬的传递者。
大家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吧?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是这样阐释的:“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蝴蝶效应原理就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点小小的变化,说不定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无从知道,他们经常无意识地训斥孩子、打骂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乃至对配偶的严重不满经常像排毒一样的排到孩子面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造成对自我的贬斥、对爱情的恐慌,乃至对未来婚姻的不信任感,而当他们将来长大之后,又会把这种不快乐不开心甚至充满恨意的心理带到新的家庭中,一个从小生活在冷漠、仇视、病态家庭里的孩子,一定会把这种冷漠、仇视。病态原封不动地带进他人格基因中,并传给他的新生家庭、他的孩子。这就是恨的“蝴蝶效应”
而一个从小就获得父母足够爱的营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自然而然地,把“爱”带给他【她】周围的人。带给的配偶,他的孩子,这则是爱的“蝴蝶效应”。
健康家庭催生爱的蝴蝶效应,问题家庭催生恨的蝴蝶效应;爱的蝴蝶效应培养出的是一个模范丈夫,一个聪明智慧的妻子,而恨的蝴蝶效应则滋生爱无能,甚至不负责任的男人,不懂爱不会爱的女人。爱与恨两种完全不同的成长心理,会滋生出完全不同的“蝴蝶效应”!
因此,要想杜绝爱无能,必须从小给孩子提供足够爱的营养。因为爱的能力首先要看自己的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可以给予,如果一个人内心是干枯的,他就没有多少爱可以付出,他就必然缺乏爱的能力,而这种“存货”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我们的父母。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诞生,本身就是爱的产物。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从相识、相恋、相爱走进婚姻殿堂的,孩子则是他们爱的结晶。如果一个母亲是怀着对她丈夫深深的爱意生下宝宝,她必然会对宝宝充满爱意和呵护,她会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好宝宝”,孩子在充分得到母爱的关怀中,也会积极予以回报:“我是一个好宝宝,你是一个好妈妈”,亲人的认可换来的是“自我的肯定”,再转化成“肯定亲人”“肯定他人”“肯定爱人”“肯定孩子”。
爱的蝴蝶效应关系表
父母相爱→结合→产生爱的结晶→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的自我肯定→肯定父母→肯定他人→【恋爱以后】肯定爱人→【结婚以后】肯定孩子
爱的能力的培养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由父母对他的“爱”,他也学会了“爱”他人;
由父母对他的“关注”,他也学会了“关注”他人;
由父母对他的“负责”,他也学会了对他人“负责”
由父母对他的“付出”与“奉献”,他也学会了“付出”与“奉献”;
由父母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也学会了“理解”“尊重”“包容”他人;
因为被爱,他学会了爱,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由衷地爱他周围的人,而一旦这种爱的“蝴蝶效应”全面施展开来,他的“爱的能力”也就逐步培养起来了。有点像我们中学体育课上进行的小组接力赛,如果我们接过的是爱的接力棒,我们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充分感受到那份温暖和自信,我们将顺利的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直至胜利的重点。
四、自爱是一个女人获得美满爱情的先决条件
【一】对一个女人来说,寻找他爱是第二步,找到自爱是第一步
情感咨询中,听到求助者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到底还爱不爱我?”
每当遇到这种诘问,我总是不急于回答,而是耐心地开导她:“你先不要管他爱不爱你,在两个人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到底爱不爱自己?”
差不多有90%以上的女性求助者对于我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感到茫然:他伤害了我,他对不起我,为什么不去分析他的心理?不告诉我是该继续还是放弃?反倒问我是不是还爱自己?他还爱不爱我和我爱不爱自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当然有,而且关系紧密,甚至互为因果。可惜绝大多数在感情上受到过伤害的女性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
她们不懂,爱实际上是包含了两方面的范畴:我们要既要学会爱他人,也要学会爱自己。只有更好的爱自己,才会更好的爱他人。爱自己,就是自爱,也是一种爱的能力。前面谈到,“爱的能力”首先来源于“爱自己、接纳自己、自我认同”的能力,这是爱的根本。当一个人自我价值良好、自我力量逐渐强大的时候,爱就象从原来的小溪,变成了大海,源源不断地从自己流向我们所爱的人。我们常把热恋中的男女比喻成“坠入爱河”,其中就是沉浸在双方共同释放出的巨大的爱的能量当中,这种能量的产生,源自爱的能力。
英国神学家艾克哈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的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爱。那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圣经里也有过类似的话:“像爱自己一样的爱邻居”,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要爱邻居首先要爱自己,对邻居也要对自己一样的好,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好,都不爱,又怎么奢望他去爱邻居,爱他人呢?
因此,对一个人来说,寻找他爱是第二步,找到自爱是第一步。女人尤其如此
一提到自爱,有些人会把这个词和自恋、自私联系在一起。好像自爱的人就一定像自恋的人一样不招人喜欢,像自私的人一样惹人讨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自爱跟自恋、自私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