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家庭和成长对我们人格的潜在影响(4)

作者:曾子航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3

|

本章字节:12724字

更为可怕的是,人在羞愧之后会产生无法自主的强迫行为,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更多的钱、性、食物、毒品、财产、享乐和兴奋来填补,如同一个极度饥饿的人需要不断的进食,可总是吃不饱,即便吃成了一个胖子,整个人身体也很“虚”因为那是“虚胖”,而不是强壮。


因此,不健康的婚姻建立不健全的家庭,生长在这种家庭的人注定会有问题,会出现上瘾、中毒以及强迫行为都是童年期间曾被羞辱和遗弃的征兆。


一提上瘾中毒,很多读者就会首先联想到吸毒。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上瘾、中毒以及种种强迫行为并非仅仅指吸毒,包括沉迷于烟、酒、网络、赌博,甚至频繁的婚外出轨、完美主义、“工作狂”都是。


韩国著名情感作家南仁淑在《婚姻,决定女人的一生》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些很容易对某件事情上瘾的人,很可能从小生长在残缺的家庭,或者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因为没有建立起心理上的独立自我,他们一定要通过对某件事情的过分执著,来确认自己的真实自我。”


我基本同意这种观点,在某件事情上过于执著的人,其实是在自我中彻底迷失的人,他们往往把工作、爱好当成人生的麻醉剂,这跟酗酒、滥赌的人异曲同工。


比如在事业中过分执著、工作中过于较劲的男人,往往也是生活中不善于照顾自己的男人,更是一个不会关爱家人的男人,在报刊杂志上有时候我们会读到一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的报道,里面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描写:他们每天的生活只有两个字工作,他们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忙到出门甚至连自己的家在哪儿都不记得了。那一刻,很多读者都会为他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所深深的感动,而我的心里却莫名地升起一种悲凉感,他们工作起来是如此地忘我,自然也会把家庭老婆孩子忘到九霄云外,身为他们的家人一定是长期被冷落,过得并不舒心。一个整日埋首于工作的男人,一定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会是一个好父亲。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中毒,一种强迫的上瘾行为,只不过用工作的外衣给掩盖了而已。


【四】与其期待别人救你,不如首先学会自救


说了这么多问题家庭的“问题”,也许有些读者会很灰心:我也是问题家庭走出来的,难道我的人生就像耗子遇到猫在劫难逃吗?难道我就该听天由命?让痛苦像接力棒一样地从父母那里接过,然后再传给我的孩子们吗?


当然不是,问题家庭走出的人不见得就一辈子带着“问题”生活下去,并残忍地传染给他的下一代,只要学会认清、及时根治,问题也会逐步得到缓解。


这里,我针对那些在问题家庭中长大的读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不要逃避,要学会承认问题。


只有首先承认问题的所在,我们才会从问题的泥沼中挣脱出来。不承认问题,甚至文过饰非,我们将会在问题的雪球中越滚越大。这就跟一个人犯了错误要首先承认错误才能进一步改正错误是一个道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痛苦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对真相的扭曲,我们不愿承认残酷的真相,只好戴上面具,或者像个鸵鸟一样把自己藏起来。回避真相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而承认问题,则是向走出困境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要学会给自己疗伤。


与其被人救,不如自救。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我们一旦陷入痛苦的泥沼当中,总是期待一个救世主从天而降,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很多问题家庭走出的人拒绝改变现状,总是以找不到适合的另一半为借口。其实,你都不想改变,又如何奢望别人来改变你?


那么如何给自己科学的疗伤呢,这里我推荐美国家庭问题研究专家约翰·布雷萧的一种方法,他说:“我衷心建议每个来自不健康家庭的人,每天花几分钟和自己‘内心的小孩’做一些接触,我也建议每个人在皮包或桌上放一张幼时的照片,我发现这样非常具有治疗作用。每当我感到挫折或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时,就会看着我4岁时的照片,并且和内在的那个害怕的小男孩说说话,这种做法带给我不可思议的帮助”那是因为,布雷萧早年也是成长在一个问题家庭,他父亲当年严重酗酒,他自己也不知不觉遗传了父亲的这种陋习,后来通过在戒酒中心反复治疗,也通过这种自疗方式,他走出了家庭的误区,不仅获得新生,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家庭问题研究专家。


这种和自己内在的小孩对话的方法我上一章提到过,那就是每天抽出一个时间,哪怕5到10分钟,拿出儿时的照片,面对面跟他聊聊天,这就是“现在的我”跟“过去的我”的对话,告诉他,“哪怕这个世界不要你,我也永远不会离开你。”“我知道你曾经很不快乐,但我不想再这样不快乐下去了。”把每天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故事告诉他,学会用现在的长大的那个我去安慰过去弱小的我。这种方法如果持之以恒,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妨试试?


如果童年太过不幸,或者你的原生家庭带过你太多的伤害,建议你采用“告别痛苦”的方法。给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过去写一封长信,把你对曾经的不满、怨恨、痛苦、哀伤全部倾泻出来,告诉你的过去,你将从此跟它一刀两断。然后举行一个哀悼仪式,把这封信烧掉,以这种仪式跟自己不幸的童年彻底告别。这种方式,国外的家庭治疗师经常采用,也是一种自疗的方法。


第三,如果自觉问题严重,可以适当借助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书籍进行治疗


在中国,很多人都没有去看心理医生的习惯。其实,在西方这很普遍,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过去的家庭经历带给你太多痛苦的回忆,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逐步的缓解。如果你想看一些专业的心理书籍,我推荐大家看两个专家的作品,一个德国著名家庭治疗师海灵格代表作《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还有一本是美国著名家庭问题研究专家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相信对你走出家庭迷雾会有所帮助。


三、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会在婚姻中寻找另一个“爸妈”


【一】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都是长着大人身躯的孩子


这些年做情感咨询,我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恋人、夫妻总是哭哭笑笑、吵吵闹闹的,他们不懂得尊重对方,不会合理地面对冲突,不会妥善地处理矛盾,一吵架,要么就大声嚷嚷,恶语相向,要么就把“分手”、“离婚”挂在嘴边。


近两年,闪婚、闪离成了一道时髦的彩虹:结婚如闪电、离异似秋风,今夜花好月圆,明日各奔西东。很多人看不惯这些,斥之为缺乏责任感。其实,如果按照心理学来分析,他们都是在心理上未曾充分成长的人,换言之,他们都是长着大人身躯的孩子。一旦面对爱情和婚姻,弱点自然暴露无遗。


那么,心理成长与未曾充分成长的人如何界定呢?美籍华裔职业催眠治疗师李中莹先生用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概括:“成长了的人能够照顾自己,照顾别人,而未曾成长的人则需要别人的照顾。”


在心理上未曾充分成长的人的心态


1、外表、打扮、说话、举止都带点孩子气


2、跟别人聊天,有意无意都会提到:“我爸爸怎么说”“我妈妈怎么说”


3、谈话中总喜欢用“我”,很少用“你”


4、非常自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5、更愿意向别人倾诉,而不喜欢倾听


6、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渴求别人的赞美


7、情绪起伏很大,变化无常


8、喜欢岁数比自己大很多的异性


9、不喜欢照顾别人,总希望别人照顾自己


10、做事有始无终,不负责任


11、遇到困难总喜欢逃避


12、跟别人产生矛盾之后,总是一味地指责别人,从不反思自己


在心理上未曾充分成长的人往往是父母从小没有给予足够的爱,导致他心理发育不全,就像一个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一样“营养不良”,只不过这种营养不良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当然,父母过度的溺爱,也会导致孩子非常享受这种过份的眷顾,从而拒绝长大,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二】一个人从生到死,要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未曾获得满足感,就会产生缺憾,轻者他的心理未曾充分成长,不管外表多么成功,内心始终像个孤独受伤的孩子,重者会形成很多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碍。


在这里,我想把这八个阶段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人格发展的理论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检视自己在成长中究竟出了哪些问题,也可以让为人父母者保持一份警惕,在孩子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一定要按部就班、对症下药。


这八个阶段是:


第一个阶段:婴儿期1岁前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儿童期2岁前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学龄早期4岁5岁主动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学龄期6岁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青春期12岁18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第六个阶段成人早期18岁25岁亲密感与孤独感


第七个阶段成人期25岁65岁繁殖感与停滞感


第八个阶段成熟期65岁以后自我完善感与绝望感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各个阶段人的不同心理需求。


第一个阶段:1岁前信任与不信任


这一阶段的孩子刚刚出生,生活无法自理,对外部世界极度恐慌不安。他要靠获取母亲的乳汁来维持生命,一旦受到惊吓,则需要母亲无时无刻的陪伴和安慰


如果在这一阶段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他会充满自信以及信任他人,他会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融入亲密关系。


如果在他的需要未曾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像悬在半空中一样,无从建立。


长大以后他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总是害怕被人抛弃


2、有严重的情感依赖症


3、敏感多疑,很难信任他人,哪怕是自己的伴侣


第二个阶段:2岁前自主与羞愧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在父母的配合下学习排便。


如果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排便训练合法,他会获得充分的自主性,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这一阶段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孩子因为随处排便,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他会产生严重的羞愧感,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洁的、肮脏的。


长大以后他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总是觉得自卑、自我评价低


2、禁欲主义,婚后出现性冷淡的概率高


3、对性极度好奇,热衷于床底之欢


3、强迫型人格


第三个阶段:4岁~5岁主动与内疚


这个阶段的孩子耽于幻想、喜欢探索外部世界,并开始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有很强的主动性。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他就会表现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面对困难也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反而因他做出的尝试而训斥他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挫败感。


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害怕犯错;


2、总是感到无助及内疚;


2、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亲密关系中容易患上情感失语症;


3、喜欢不断地讨好别人,在婚姻中女性容易过度付出


第四个阶段:6岁~11岁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经常鼓励他,赞扬他,孩子将会充满活力和自信。


如果在这一阶段家长和老师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者总感觉自己不如人家。


长大以后很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避免参加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对自己,也对他人吹毛求疵


3、完美主义倾向严重


4、做事拖拉


第五个阶段:12岁~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这一阶段的孩子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接受自己生理上的种种变化,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会产生“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之类的身份困惑,会形成初步的人生观。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完整的接纳自己,坦率地面对成长。


如果父母和老师在这一阶段未曾满足孩子的需要,总是严格的限制他管教他,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困惑;


2、无法确定长久的人生目标


3、需要不断的恋爱来获得满足


4、性取向出现异常


5、追名逐利,只靠外部的荣耀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第六个阶段【18~25岁】亲密感与孤独感


这一阶段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会在跟异性的不断接触中寻找另一半,获得亲密感。如果在前五个阶段未曾获得满足,就会害怕或拒绝跟异性深入接触,从而导致孤独感。现实生活中很多这一阶段的男孩女孩都不曾恋爱,无疑都是早年的人生经历出现过挫败。


第七个阶段【25~65岁】繁殖感与停滞感


这一阶段一个健康的男性或女性都有了组建家庭乃至生儿育女的计划,并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在事业上高歌猛进。反之,一个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会对婚姻产生恐惧,对养育下一代不感兴趣,对工作也缺乏斗志,其人格特征是贫乏和停滞的,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感与绝望感


这一阶段一个人的人生已走完大半,一个充实的人不会因一生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他会在自我反思中获得一种满足感。相反,对自己一生不满的老人要么悲观厌世,要么恐惧死亡。


【三】一个人越是被无情的遗弃过,他对家庭的依恋就越强烈


前面谈到,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阶段【尤其是前五个阶段】未曾获得充分的满足,他就会像个饥肠辘辘的孩子,希望有人关爱,有人照顾,倘若进入择偶阶段,总是有意无意地幻想对方是自己的另一个妈【爸】,。上一章也谈到,越对现实父母不满的人,越对理想的父母满怀憧憬,在恋人面前,他会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对方看作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