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不易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3
|本章字节:7456字
劳民伤财了这么多,终于还是把皇后的事情给搞定了。于是,一个疑问就有了,这样的选美效果到底如何呢?我无法给你别的皇后的答案,但张嫣这个可以。据史书记载,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朱由校死后朱由检(即崇祯)继位,当时的后宫总管、内侍(大太监)陈德润欲与守寡的张嫣结为“对食”(夫妻),结果遭到她严词拒绝。朱由检听闻有人居然敢泡自己的嫂子,大怒,就打发陈德润到南京孝陵种菜去了。
李自成攻陷京城后,张嫣自缢殉国。
三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选美并不是全国各地全都进行,被风沙打磨的西北女子光皮肤这一项就差不多被淘汰了,因此,美女的主要来源是京师附近和江南。刚开始,南京和北京并重,后妃多出自南方,皇后则在北京附近选择。如明代宗汪后,顺天人;穆宗李后,昌平人,陈后,通州人。
明宪宗时期,有一个姓邵的贵妃曾说过:“女子入宫,无生人乐。饮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以后选女入宫,无下江南,此我留大恩于江南女子者也。”后来,为了防止滋扰地方安宁,选美就多在京畿之地。
后宫有了美女,皇帝只要是正常的男人,就不可能没有感觉。无论如何,看美女都要比看奏折有意思。对皇帝而言,只看奏折不看美女叫勤政,只看美女不看奏折就叫荒淫无度。为了防止后者发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后宫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后宫女官的人数和机构,设六局一司。其中的尚寝局就是专管皇帝睡觉的事情。
尚寝局的文书房内官,每天的工作就是登记皇帝和谁共寝以及共寝的年、月、日,以便考察宫嫔的妊娠情况。当然,如果皇帝过度沉溺男女之事,大臣劝谏的时候也有证据。而这样一来,皇帝就感觉不爽了,他认为,天下是我的,天下的美女也是我的,但如果玩的自由不属于我,等于美女还不是我的。
明武宗就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下令“除却省记注,掣去尚寝诸所司事”,尚寝局的工作人员下岗转业,以方便他“遍游宫中”,“随所驻,辄饮宿不返”。后来,他又设置“豹房”,从民间抢掠美女,充实其间,供其淫乐。这样做的结果是,武宗的身体越来越羸弱,致使他溺水得病而亡,年仅30岁。
四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业之初,满人差不多还算是野人,不太讲究等级,哪怕是汗王的妻室也没有名分,一律按照满人的风俗成为福晋。满人入主中原后,受汉人文化的影响,开始建立后妃制度,于是“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
顺治十五年,顺治采纳礼官建议,在乾清宫和慈宁宫各设嫔妃若十等。康熙之后,典制大备,后宫的号位才开始严明。设皇后1名,居中宫,主持后宫事务;皇后下设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上述人员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
为了保证后宫人员供应,清朝规定,每三年选一次秀女。据统计,有清一代,共举行了80余次,几乎算是没有间断过。选秀女和今天的选美不一样,不是说你身体条件和年龄符合要求就能报名参赛,因为还需要进行资格审查——看你是不是旗人女子。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旗人并不是特指满族,因为旗人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其中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内务府包衣三旗是清皇室的家奴,是一群隶属皇家的服务人员。因为前后两者的地位不同,所以在挑选秀女的时候也不尽相同。八旗的秀女挑选周期是三年,由户部主持,是皇后、嫔妃的后备人员;包衣三旗的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她们中的大多数进宫后不是做别人的老婆,而是在后宫打杂。到了清后期,包衣三旗的女子甚至不再称为“秀女”,而是“使女”——仅字面意思就能把她们的工作性质表示出来。
我们不能怪罪清朝有民族歧视的倾向,他们这么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可以保持满族的血统,二是有利于汉人的安居乐业。这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拒绝汉女也是为了防止汉人渗透皇权,因为只要是被选中的秀女,就有机会与皇室成员联姻。一个两个还能解释清,多了就乱套了,到最后绝对闹不清天下是满人的还是汉人的。
根据规定,凡是旗人家中年满14岁到16岁的女孩,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如果你想逃避或者因某种原因错过了,没有关系,下届还会给你一次机会的。只要是没有参选秀女的旗人女子,哪怕你七老八十也不准你出嫁。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德沛与两广总督马尔泰两家想结为亲家,考虑到马尔泰的女儿还没有参选过秀女,德沛就冒险给乾隆写了一道奏折,想破一下例。按理说,像这种封疆大吏一般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或亲信,这点面子还是能要下来的。谁知乾隆看到奏折大为恼火,把德沛大老远地叫过来当面痛斥了一顿,说:“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大臣尚且没有回旋余地,何况那些普通旗人了。于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朝廷对选秀女又进行了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
当然,皇宫不是福利院,不能是个女的都往里塞。那些身体有缺陷、长得像被雷劈过的适龄旗人女子可以被免去义务,但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最后皇帝同意后才算完。天知道有些皇帝就喜欢丑女也说不定。至于那些符合条件的备选秀女,则需要八旗的各级部门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由八旗都统衙门汇总后,通过户部上报给皇帝定夺日期。
日期定下来后,各旗选送的秀女,都要提前前往京城。家境好的有私家车(马车)护送,家境不好的只能雇车去了。为了不加重穷人的经济负担,乾隆朝还特意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看来为了私欲,朝廷还真舍得花钱。
参选秀女的人来到京城后,由本旗的参领、领催依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排车”。当然,每个旗的车辆也要按照一定顺序,有关系的在前面,没关系的在后面。应选的秀女坐着马车或骡车在户部司官引导下,在神武门外下车后,由太监引入宫中。
进入宫中后,挑选秀女活动大幕便拉开了,地点通常是在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在这里,由太监首领主持挑选工作,五六个秀女站成一排,如果满意了,就留下她的名牌,叫做留牌子。牌子上书着“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或蒙古、汉军人),年若干岁”。没选上的则将名牌丢弃,就叫撂牌子。由于人数众多,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人数少的旗和人数多的旗可以进行搭配。有时候皇帝、太后也会亲临现场,这种事情,还是眼见为实才能让人放心。
初选完毕后,留牌子的秀女还需要定期复选,复选的主要内容是“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复选而未留者,也可以打道回府了。如果你过了复选,那么,摆在你面前的通常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被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个是留在皇宫,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
被选为后妃的人需要具备两种标准,一是品德,一是门第。总的来说,清朝后妃的素质要比前朝高(慈禧那个老妖精除外),因此,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经常能见到“宽仁”、“孝慈”、“温恭”、“淑慎”等字样。有了品德,如果再有个强有力的后台,即使长得对不起观众,也能在后宫吃得开。如被光绪皇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珍妃,她的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同时,长善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真可谓满门朱紫。
因此,如果你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又不能博取皇帝的欢心,日子也不会好过的。后宫的人员虽然都是一群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但玩起狠来,绝对是杀人不见血。在那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混不好了还不如做一个打扫卫生的宫女。
即使是混好了,还要防止不可知的意外发生,比如皇帝突然驾崩。清朝有制,皇帝驾崩后妃们就得“守节”。这些“守节”的后妃,很多都是青春正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命运就已经把她们以后的路给安排好了:她们将从原来居住的地方,搬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寡妇院——慈宁宫、寿安宫和寿康宫。从此,秋雨梧桐,白云苍狗,这里的座座佛堂和袅袅轻烟,成了她们未来日子的主要内容。
正因为如此,所谓的选秀女,其实就是为女人选择一处富丽堂皇的坟墓。在那个时代,你不能挣扎,只有顺从,这是女人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无奈。
遗憾的是,这些无奈并没有真正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