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崇年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3
|本章字节:6562字
在人群中,太监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既有贤者,也有小人。贤者千人嫌少,小人一人显多。多包容,多积善,亲君子,远小人。
宫中的仆役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宫女,一种是太监。太监在宫内外,居住分散,条件简陋。如果有幸被分配到各宫侍奉帝后、妃嫔等,地位和待遇就好一些。
一、太监群像
太监是什么样子?大家可能没有见过。上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北长街会计司胡同一个四合院里,见过离开故宫在这里养老的二三十位太监。他们身躯弯曲,没有胡须,说话尖嗓,像老太婆。大家从清末民初照片上看到的太监,都是平面的形象。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彩塑太监像,可以看到太监的立体形象。一件是明太监塑像。它原摆放在北京房山区上方山兜率寺上方山兜率寺初建于隋,这里还有寺庙及遗址七十多处,并有古塔五十余座。山岩之上,从金代起就凿出262级台阶的古云梯,耸入云端,可达山顶。的观音殿里。这位太监头戴乌漆纱帽,身着大红织锦蟒衣,腰围方玉牌朝带,左裾间垂下流苏绦带,右手腕套有念珠一串,双手合十,是一副饱经风霜的神态。
明万历年间的太监冯保曾显赫一时,这尊塑像(左)据说以他为原型塑造清朝鉴于明朝教训,严令太监干政,图为清宫旧藏太监塑像(右)
有学者认为这是以明朝万历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为原型塑造的。另一件是清太监塑像。这座清宫旧藏太监塑像,头戴黑绒宽檐、顶缀红缨冬冠,瘪嘴无须,面带皱纹,强作笑容,头部前倾,瘦脖微弯,含胸腆肚,躬背哈腰,身穿马蹄袖长袍,外套石青色补服,胸挂青玉朝珠,脚穿青棉白底皂靴,手握拐杖,双拳曲缩,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表现出一位有品级又谙于世故的老太监的形象。彩塑太监像暨说明,见《清宫生活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这两件太监塑像是明清宫廷太监特殊群体的形象展现。乾隆帝说,太监是“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一)太监也是人,但被帝王看作是卑微下贱之人。
太监是受过阉割而在宫廷里侍奉帝王及其家庭成员的男仆,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官》,被称作“奄人”,已有两千多年。在历史上,太监也叫宦官、寺人、阉人、中官、内官、内监、内侍、火者、奄儿等,明清则常叫宦官、太监。太监地位卑微、身体残疾,又身处宫廷、靠近皇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太监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总带着两样东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护膝。在《宫女谈往录》里荣儿回忆说:可怜的老太监,已经过了五月节了,上身已经穿得很单薄了,可下身还是鼓鼓囊囊的。据说他们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里不论冬夏,都要围着大毛巾(古代尿不湿),越到年老越厉害。膝盖上的护膝,常年缝在裤筒里,到了夏天显露得最清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论在什么地方,假山上,石路边,该跪一定要跪,丝毫不能犹豫,所以裤筒里常年缝着护膝。大太监的护膝,用珍贵皮子做成,李连英就用金丝猴皮做护膝。
明朝太监人数,据康熙帝听故明老太监说: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这个数字可能夸大,实际数字仍相当惊人。如正德十一年(1516年),一次收“自宫男子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充海户”(《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还有数千人已经自宫,因没有“票帖”未被录取,而到礼部请愿。天启元年(1621年),诏选净身男子三千人入宫,民间求选者达二万余人,命再收一千五百人。(《明熹宗实录》卷五)明宫太监人数,缺乏准确资料。有学者统计,明万历朝四次选入太监13320人,天启朝选入太监7200名,两朝共选入太监20520人。这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清宫太监比明宫少,约在两三千人之数。
清朝太监的权势比明朝弱得多,交泰殿内的铁牌警示着太监不得干政
明宫内府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银作局。(《酌中志》卷十六)如司礼监,设提督太监(大总管),掌印太监(内外章奏),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朱),随堂太监(管章奏文书)和典簿太监(文书保管收发)等。清朝吸取明朝教训,对太监限制较严。乾隆帝奏事太监曾用秦、赵、高三姓,以此自儆秦朝赵高之祸。(《清稗类钞·高宗选秦赵高三姓为太监》)清末虽出现跋扈太监安得海、李连英,但较东汉、晚唐和明朝,可谓“小巫见大巫”,其权势和气焰差了很多。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命工部铸铁牌,书皇帝敕谕:“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二)铁牌立于交泰殿内,警示后宫太监不得干预朝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宫殿监办事处”,又名“敬事房”。这是清代自康熙朝以后唯一的宦官机构,管理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负责宫内陈设、打扫、守卫,传奉谕旨,办理与内务府各衙门的往来文件等事。康熙帝亲书“敬事房”匾挂在房内。敬事房在乾清门东侧,与南书房对应。
敬事房为康熙朝后唯一的宦官机构,图为慈禧太后钤印的匾额
太监的品级,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定敬事房大总管为五品,清朝授太监职衔从此开始。雍正元年(1723年),定敬事房大总管为四品。这是清宫太监最高的职衔。他们每月能得到银八两,米八斛(清制一斛为五斗)。而刚入宫的小太监,每月也领银二两,米一斛半。(《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他们的年薪超过了七品知县,还能得到各种名义的赏赐。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待遇优厚,权力也大。太监是个群体,自然有奸佞,也有贤良。下面先讲太监之奸佞。
二、太监之奸
中国历史上太监擅权乱政,东汉、晚唐和明代是三个高峰期。
东汉从和帝刘肇(9岁继位)到灵帝刘宏(12岁继位),连续八位幼帝。他们继位时平均年龄为86岁,平均寿龄21岁,靠外戚辅政;待皇帝成年,不堪外戚专权,依靠太监势力,除掉外戚,却走向另一端——太监专权,掌控朝政,甚至出现大太监孙程杀死外戚,废掉少帝,而改立刘保为顺帝的现象。
晚唐宦官掌握军队,控制皇帝立废,甚至杀死皇帝。从宪宗李纯到昭宗李晔,先后九帝,全由宦官掌控皇帝立废——或被杀死,或被废黜,或被拥立,或被软禁。如被宦官拥立的唐懿宗李漼(cui)死后,宦官伪造诏书,立其12岁的儿子李儇(xuān)为帝,而先把李儇的哥哥全部杀死,李儇就成为宦官手中的玩偶。
明朝自永乐以后,宦官权力时高时涨,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乱政,并结成阉党。明代太监之祸,实则官宦结合。魏忠贤不过一人,而外廷诸臣附之,官宦勾连,结成阉党,遗孽余烬,终以覆国。(《明史·阉党传》卷三百六)下面我介绍几个不肖的太监。
李广,为明弘治帝的大太监。这个弘治帝就是儿时拖着长头发见皇父的那位小皇子。李广既有权势又作恶多端,以炼丹符水的邪门左道之术,深得弘治帝的宠信。有个富豪子弟袁相,异想天开,要做驸马,贿赂李广,事竟办成。婚期快到,舆论沸腾,言官弹奏,皇帝大怒。谕旨:袁相黜回,驸马别选。皇家撕毁婚约,传为天下笑谈。李广靠工程、节庆、纳贿来敛财。他负责元宵节烟火等项目,花费白银百余万两,从中贪污。他接收四方官员贿赂,构建豪宅,花园里面,引玉泉山水,前后环绕,犯僭越之罪。言官叶绅,江苏吴江(今苏州)人,成化进士,专劾李广八大罪。“帝曰:姑置之。”(《明史·叶绅传》卷一百八十)没有扳倒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