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西苑三海(1)

作者:阎崇年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3

|

本章字节:7204字

元大都宫城与苑囿的布局是:“太液为主,宫殿为客。”明则相反:“宫殿为主,太液为客。”究其根因,在于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牛羊为衣食之源,牛羊赖草,草则靠水,水是草原生命之源。明永乐帝生长在农耕文化的江南水国泽乡,安全为重,水则次之。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不同,导致元明宫城与苑囿布局的主客关系不同。


在皇宫西面,有西苑三海,就是南海、中海、北海,又称“太液池”,今称“中南海”和“北海”。皇宫与西苑,东西两门,仅隔一街,相距246米。这是明清宫城外、皇城内最大的皇家宫苑。本讲一、二节参考吴空先生《中南海史迹》,紫禁城出版社。


一、南海之悲


南海,从宝月楼(今新华门)以北,到蜈蚣桥以南,因在西苑海子(太液池)的南部,所以称作“南海”。人们从长安街经过,一眼就看到新华门。新华门的门楼,清朝叫宝月楼(俗称“望月楼”)。


民国时在宝月楼下皇城墙挖门洞,辟为新华门,宝月楼成为新华门的门楼


宝月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建宝月楼。今中南海南门新华门,原有宝月楼,倚皇城墙而建。民国初年,在宝月楼下皇城墙挖门洞,辟为新华门,宝月楼就成为新华门的门楼。宝月楼上下两层,面阔7间,朱柱黄瓦,气派壮丽,相传是乾隆帝为香妃而兴建的。香妃就是容妃,出身于新疆维吾尔贵族。一次清军在南疆的战争中,香妃的叔父和兄长立下功勋,受封为公爵等,留居北京。香妃入宫后,人品贤淑,姿色秀美,善于骑射,很受宠爱。据说她身上溢放香味,因称“香妃”。香妃久居深宫,思念家乡。乾隆帝命在皇城南面,按回部习俗,建筑房屋,迁民居住(今东安福胡同),并建礼拜寺,对面修宝月楼,以为望乡之阁。乾隆帝《宝月楼诗》说:“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惜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fu,福)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登楼望月,为了安定对西部疆域的月圆一统。


瀛台在清初是皇帝御政、避暑的胜地,清末却成为光绪帝的囚笼


瀛台,宝月楼(今新华门)以里,明朝时有一小片平地,地上筑台,在太液池之南,称作“南台”。明代的南台,是永乐年间开挖南海,在南海一隅建立的一个小岛。清顺治、康熙时对瀛台加以修葺,兴建楼阁,使它成为一座水上宫殿,宛如古代传说中的瀛洲仙境,所以改名为“瀛台”。瀛台在清初为皇帝御政和避暑的胜地。康熙御门听政,夏天常在瀛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康熙帝下谕旨说,为了慰赏参加听政的诸大臣,于瀛台桥畔设罾网,大臣们奏事完毕后,可在水边钓鱼,携回府邸。所谓钓鱼,并不是真正的垂钓竿,而是事先由太监张网捕鱼,将捕到的鱼,用细丝线系鱼口,一串串挂在桥畔水中,大臣经过时,提丝得鱼,人必有获。有一首清宫词(夏仁虎作)描述这件事情说:“高槐大柳傍宫墙,入奏瀛台趁早凉。举网得鱼归去乐,不须割肉羡东方。”瀛台建筑,错落有致,自北而南,依次为翔鸾阁、涵元殿、迎薰亭,还有流杯亭等。


翔鸾阁,为康熙年间建,正殿7间,左右延楼各19间。要登数十台阶才能上翔鸾阁。整个岛上山光水色,凌檐翘顶,林木葱荫,奇石峭壁,十分秀丽。涵元殿是瀛台的主要建筑,原名香扆(yi)殿,乾隆六年(1741年)改为涵元殿。殿东西有庆云殿和景星殿、藻韵楼和绮思楼,均为两层6间的楼阁。涵元殿南有蓬莱阁。蓬莱阁南,东西又有春明楼和湛虚楼。最南面的为迎薰亭,建于水中,有桥与岸相连。


两幕悲剧,明清两代的末世悲剧,都同南海相关。


第一个是明天启帝。先是,元顺帝曾在内苑制作大龙舟,舟长36米,高6米,舟行时龙的首眼口爪尾全动,用水手多人,在海里戏游。顺帝还命在太液池上建起浮桥,饰以锦绣,以宫女16人,表演十六天魔舞。顺帝荒淫,元朝灭亡。明朝天启帝又历史重演。天启五年(1625年)端午节那天,天启帝到西苑泛舟戏游。魏忠贤和客氏乘一条大船饮酒作乐,天启帝和两个小太监划一条小船戏游。骤然风起,浪涌船翻,天启帝和小太监都落入水中。两个小太监被淹死,天启帝被另一大太监托出水面。《天启宫词》戏云“须臾一片欢声动,捧出真龙水面来”,说的就是这件悲情故事。两年后,天启帝英年早逝,仅23岁。


第二个是清光绪帝。瀛台涵元殿,南对宝月楼,海上荡漾碧波,四面环境幽美。然而,瀛台涵元殿在清末竟成为一座水上孤岛监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涵元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瀛台涵元殿,一代悲剧皇帝载湉,以相传被毒死的悲局,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明清两朝末世,明天启帝和清光绪帝的悲局,都与太液池有着悲情关系。这或许为历史巧合,也含有历史的玄机。


二、中海之雄


中海,从蜈蚣桥以北,到金鳌玉蝀(dong)桥(今北海大桥)以南,因在西苑海子(太液池)的中部,所以称作“中海”。中海主要分为南、西、东三个宫苑区板块。


南岸宫苑西苑门里,与瀛台隔池相望的是勤政殿,曾为康熙帝御门听政处。殿西为丰泽园,为康熙年间所建。《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丰泽园在中海,有稻田十亩一分,内演耕地一亩三分。”康熙帝建丰泽园是为劝课农桑,扶犁耕作,以农为本。取名丰泽,寓意是风调雨泽、五谷丰登。康熙帝曾在这里试种新水稻种,邀集大臣前来观看并赐宴。园东南有小屋数间,是康熙帝养蚕之处。园后种植桑树。丰泽园内主体建筑为崇雅殿。乾隆七年(1742年)在此赐宴宗室王公,并赋诗联句,叙宗亲情谊,因此改名惇叙殿。光绪年间,因给慈禧太后祝寿而改名颐年殿。民国时改名颐年堂,袁世凯曾在此办公。1949年后,颐年堂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开会的高端会议厅。颐年堂东为菊香书屋,系康熙年间建,曾为书房。后毛泽东主席曾在此办公、居住,今为“毛泽东同志故居”。菊香书屋后为澄怀堂,康熙帝在此听文臣进讲。园内还有春藕斋,这里凿池堆山,亭阁错落,林木浓阴,景色迷人。斋北为海晏堂,楼房二层,西洋式样,是慈禧太后招待女宾的地方。民国初年袁世凯改为居仁堂(现无存)。


紫光阁是清朝皇帝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领馆官员,递交国书之地


西岸宫苑紫光阁在中海西岸偏北,明代这里为一座四方高台,皇帝在台上看骑射、观龙舟。后改台为阁,称紫光阁,面阔7间,前抱厦,庑殿顶,绿瓦黄剪边(绿瓦镶黄瓦边)。清帝照例在这里阅试武进士,观八旗校射。清乾隆帝仿唐朝麟阁绘形之制,将所谓“十全武功”(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扫金川二,靖台湾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受廓尔喀降二),四次共135名功臣,“写图表迹,永示千秋”(《日下旧闻考》卷二十四),图像挂在紫光阁。最著名的阿桂和海兰察,各四次图形紫光阁。名列前五十位者,乾隆帝亲作像赞。乾隆帝还在阁内赐宴蒙古王公、回部伯克等,并请他们观冰嬉、看歌舞。这批功臣像和战图,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紫光阁功臣像多为敌人窃去,或剪以糊壁”(胡思敬《驴背集》)。紫光阁后为武成殿,以抄手廊连接阁殿的通道,形成独立院落。回廊的额枋上用江南苏式彩画加以点缀,楼阁端庄典雅,体现皇家气派。紫光阁还是晚清接见外国使臣的殿堂。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在紫光阁接见日、俄、美、法、荷、英六国使臣,并接受各国使臣呈递国书(这是清帝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领馆官员递交国书)。紫光阁门前有宽敞的平台,以白石栏杆围以栏板,望柱雕龙。现在的紫光阁建筑,基本上是清乾隆时的格局。


八国联军头目在南海合影,中立者为住在慈禧寝宫仪鸾殿时差点被烧死的瓦德西(1901年)


仪鸾殿(怀仁堂),原在紫光阁南中海西门内,曾做过西太后“颐养”的宫殿。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懿旨由醇亲王奕督建仪鸾殿,并整修三海。仪鸾殿建在春耦斋后,正殿5间,外周围廊;后殿一座,殿前东西配殿二座,每座5间;还有后罩楼一座19间、亭式垂花门及转角游廊等。仪鸾殿两旁有跨院,东跨院为寿膳房、茶房、药房等,西跨院为四居所,每所正房5间,东西配房各5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出走西安。西苑成为八国联军总司令部驻地,联军统帅瓦德西就住在慈禧寝宫仪鸾殿。侵略者夜间,脱下衣服,从洞中钻入,窃取文物,小件装在怀里,大件如瓷瓶等,用大衣包藏窃出。第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深夜,仪鸾殿起火,化为灰烬。瓦德西仓皇逃出,仅以身免,联军参谋长被烧死在殿内。后来查明起火原因,据载:“系由于铁炉之火延烧壁上之木皮纸面所致。”(瓦德西《拳乱笔记》)慈禧太后回銮后,修复仪鸾殿,参用西式,改名海晏楼。另择址费银10万两建成了新的仪鸾殿,更名为佛照楼,民国初改名为怀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