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崇年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3
|本章字节:7006字
清康雍乾时期,为古代瓷器工艺的高峰;虽都华美,但有不同。瓷如其人,人如其政——康熙瓷器质朴,雍正瓷器雅重,乾隆瓷器华丽。这和康雍乾三帝之为人、行政,何其相似乃尔!
清宫造办处是内务府下属负责宫廷器物制造、维修和贮存的机构。宫廷造办器物,既可见帝王生活之华奢,又可见各行匠师之智巧。
一、内府造办
内府早有造办机构,如宋内苑造作所,明御用监,都下设作坊。清康熙时设养心殿造办处和武英殿造办处。前者,包括养心殿内、慈宁宫内和白虎殿后的房屋300余间。武英殿造办处后来以修书为主,为武英殿修书处。造办处在地方有分支机构,如江宁、苏州、杭州织造局和江西烧造瓷器处等。
造办处隶属内务府,负责宫廷器物制造、维修、贮存,图为总管内务府银印
玻璃厂属于造办处七类四十二作中第六类,图为乾隆年间磨花玻璃杯
造办处下设机构,乾隆中期,调整为七类四十二作:一类有匣作、裱作、画作、广木作四作,二类有木作、漆作、雕銮作、镟作、刻字作五作,三类有灯作、裁作、花儿作、绦儿作、穿珠作、皮作、绣作七作,四类有镀金作、玉作、累丝作、錾花作、镶嵌作、牙作、砚作七作,五类有铜作、鋄(jiǎn,又作wǎn)鋄:《王力古汉语词典》读wǎn,马冠,马头上的装饰物;又读jiǎn,在铁器上錾阴文,捶入金银丝。另与“鋄”字近似的“”字,读作sou,意镂刻。作、杂活作、风枪作、眼镜作五作,六类有如意馆、做钟处、玻璃厂、铸炉处、炮枪处、舆图房、弓作、鞍甲作、珐琅作、画院处等十作,七类有盔头作、摆锡作、香袋作、大器作等,以上共有四十二处工艺作坊。每作派库掌、催长等,负责视察活计,领办钱粮,互相稽核。
造办处既造皇帝家使用和赏赐的器物,还制作军需用品。如“舆图作”绘制军用地图,“炮枪作”制造数以万计的枪炮及弹药。其中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一次制造火枪一万一千三百杆、铜炮一千门、火箭筒一万个,“锭子药作”还制作大量官兵用的丸散膏丹等中医成药。
造办处虽为“局级”单位,却为“部级”序列,对各部和督抚行文用“咨文”。设总管内务府大臣(二品),有时特命管理造办处大臣,由亲王或一品大臣担任,如怡亲王允祥、庄亲王允禄等,便于皇帝直接指挥。其中以怡亲王允祥审美力高,信任度大,权力也重。
造办处的匠役,主要类别有三:一“旗匠”,是从内务府三旗内挑选的,为内务府包衣(奴仆),所占人数最多。他们每月食一二两钱粮和每日半份口分银,是养家糊口的钱粮。他们承办活计没有工价银(计件工资)。二“南匠”,是从广东、江宁、苏州、扬州、杭州等地选送的工匠。他们技艺高超,有工食钱粮银、春秋衣服银。三“民匠”,是从各地召募的南北手工艺人。如玻璃厂每年八月开窑熬炼玻璃,用山东博山县人。还有“画师”等。他们属特殊工匠,赏给住房和原籍安家银。匠役人数不固定。如嘉庆四年(1799年),自有匠役426名,借用内务府其他各处匠役383名,共809人。《京师偶记》里载述了一个聪明匠人的小故事:康熙时朝廷需用裱匠,苏州特送来四人,刚一到就接活,要裱糊细腰葫芦的里面。这位“南匠”沉思良久,想出主意——将葫芦去其蒂,装入碎碗碴,几个人轮流摇晃,使其极光洁,然后把白棉纸用水浸一夜,调匀灌入,随即倒去,干了再灌,如是数次,然后呈上。皇帝打开葫芦一看,葫芦里面有纸,没有补缀痕迹。(引自《清宫述闻》)
造办处的主官为“监造”,靠近皇帝,权力很大。我介绍两个重要的监造,一个是赵昌,另一个是唐英。先说赵昌。
二、小臣赵昌
赵昌(1657—1731年),与康熙帝大体同时。作为宫廷造办处监造的赵昌,有三种身份:康熙帝的小臣、近臣、能臣。
一是小臣。赵昌出身内务府包衣,“包衣”是满语音译,汉意是“家内奴仆”,身世卑微,地位不高。许多同时期有名的内务府包衣(如曹寅等),都任过内务府属旗的佐领(牛录章京)或包衣大。“包衣”已解释,“大”也是满语音译,汉译是“头儿、首领”。赵昌没有任过佐领或包衣大之类的职务。到康熙中期,赵昌升为养心殿总监造,自然不能算是显贵,而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小臣。
二是近臣。赵昌比康熙帝小三岁,从发小就和康熙帝在一起,是康熙帝的哈哈珠子。“哈哈珠子”是满语音译,汉意是“阿哥的随侍男童”,就是侍童,跟班男童。耶稣会士徐日升在一封信中说:“赵(昌)是皇帝最早的侍童。”耶稣会士冯秉正(法兰西籍)在报告赵昌受洗信中,谈到赵昌时说:“当他很年幼时,便是宫中业绩最佳者之一——他成了那些人们最早选出来的青年皇帝的陪伴人之一。”赵昌因离康熙帝太近,经常传达圣旨,而成为皇帝近臣。赵昌的一个特殊任务,是在康熙帝与耶稣会士之间,做联络,传信息。
侍从赵昌负责康熙帝与耶稣会士的联络,图为《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
第一个例子。耶稣会士在宫廷讲解西方科学知识,从事工艺制造,编译西方图书,参与美术创作,他们在武英殿和养心殿附近,因此赵昌就以宫廷造办处监造身份,做康熙帝同耶稣会士的传话即联络工作。如康熙帝上谕所说:“养心殿、武英殿等处,管制造、带西洋人事,并传谕旨事。”这里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赵昌。(《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两次南巡,赵昌都随驾,负责联络传教士。据耶稣会士苏霖报告说:“皇上南巡的时候……每次路经有我们传教士的地方,都会派两个特使请他们拜见皇上,对他们恩待有加,巡抚与地方官吏不敢再为非作歹。”其中一位特使就是赵昌。康熙帝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了解传教士与地方官的信息。
第二个例子。康熙帝再次南下时,赵昌与传教士的关系更为融洽。在济南天主堂与传教士柯若瑟“叙话待茶”;在南京时,毕嘉、洪若翰两位传教士,留赵昌等在教堂待茶谈叙,直到饭后才去。康熙帝离开南京前,赵昌告诉毕、洪二人,御舟离开的时间以及路线,使他们得以“至扬州湾头恭候送驾”。在康熙帝回銮到济南时,传教士利安宁(西班牙籍)携带方物四种要见康熙帝。康熙帝起初不肯接受他的礼品,也是因赵昌劝说,康熙帝才改变主意接受的。这件事情的原委是,利安宁所敬献的礼物,康熙皇帝不忍心收下,但对其心意深表感谢。见此情景,那位对天主教颇有好感的侍卫开了口:“皇上,济南府之臣民未能赶上陛下龙船已伤心不已,若陛下拒纳其赠礼,恐其不悦也。”侍卫的话感动了康熙帝,他捡了两个水晶小瓶收下,并对利安宁说:“朕谨收此物,以示纪念。”这个侍卫也是赵昌。
三是能臣。赵昌在养心殿造办处,不仅负责联系耶稣会士,还负责管理火器等事务,表现出他被信用,以及勤慎多能。举三件事例。
第一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耶稣会士利类思(意大利籍)在东堂病重,赵昌向康熙帝奏报:“利类思年老久病,甚是危笃。”77岁的利类思病故后,康熙帝特赐银二百两、缎十匹,并派侍卫护送灵柩到墓地。
第二件。法国使团“国王数学家”张诚等一行五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月到宁波时,浙江巡抚金鋐不让他们进入。他们通知了南怀仁。南怀仁“于9月15日写信给在热河的赵昌”,“使皇帝知道这些人是他的耶稣会同伴,带来了珍贵的科学仪器和书籍”。这批“国王数学家”得以入京,并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乾清宫叩见康熙皇帝。“徐日升俱为代奏,天颜喜悦,赐茶优待,各赐资银五十两,遣侍卫赵(昌)同回天主堂寓所”。
第三件。值得注意的是赵昌为促成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容教令”施行所做的努力,为此他还被苏霖誉作是“中国教会的功勋元老”。这一年,浙江兰溪地方官禁止天主教,接着扩大到整个浙江。礼部支持浙江巡抚的做法。在这次交涉中,传教士的想法与情绪通过赵昌顺畅地传达给康熙帝。这次事件中,赵昌作为康熙帝身边的包衣,凭借对康熙帝的了解——康熙帝对传教士的同情与理解——从而给他以影响,进而促使朝廷最终做出了对耶稣会士包容的决定。赵昌还管理火器。史书记载:“如放炮放鸟枪及扛抬鹿角者,俱系八旗汉军,从前内府佐领下那尔泰、赵昌善于放炮放鸟枪,皇考(指康熙)因交与那尔泰、赵昌管辖。”(《上谕内阁》卷二十)
宫廷造办处监造赵昌担任着管理火器的重要工作,图为康熙帝御用火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