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德意志求学之路(1)

作者:萧意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2

|

本章字节:9896字

德国,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国家;一个孕育出众多名人的国家;一个令人遐思神往的国家。来到德国,行走于巴伐利亚高原上,领略莱茵河唯美的特质,赞叹阿尔卑斯山的雄浑,倾倒于冰凉沁心的慕尼黑啤酒里,德国的一切,无不让人为之流连忘返。三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曾今也同样被其吸引,在这个国度展开了为期一年多的求学生涯。


◎现代艺术大国


艺术是以传统为基础,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德国亦如此。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到王子乐队的《德国》,从荷尔拜因的《亨利八世肖像》到卜劳恩的《父与子》,从海涅的《青春的烦恼》到艾瑟拉斯凯的《逃遁》,两者之间并未相互排斥,反而相互依存,进而更加地欣欣向荣,这使得带有浓烈日耳曼色彩的德国艺术空前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以及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德国才能长久地魅力不减,这也是三毛未到德国时,就对德国慕尼黑的现代美术馆充满憧憬的原因。


音乐王国的游行大典


“歌唱继续着,甚而更加缭乱而持久。在爱的边缘,唯有歌声在告诉她;的确,曾经有些无名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于是她又趴在地上恸哭,直到再临的救赎将她带去远方。”


——三毛


三毛是一个喜欢音乐的女人,不但喜欢听,更喜欢自己创作。她一直是个奇女子,关于这点,无人否认。


《回声》是一张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历史地位很高的唱片专辑,这张专辑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乃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梦田》是《回声》中的最后一首歌,也是三毛最爱的一首: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热爱音乐的三毛不能不来德国,因为德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乡,以音乐闻名于世。德意志民族也是一个热爱音乐并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那样造就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


德意志民族对音乐的爱好可谓是全民性的。在德国人的文化生活中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德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培养的原因。因此,德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音乐熏陶。他们除了要上好学校的音乐课以外,他们的父母也往往都早早地着手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也都没有例外地要在课外学习一种乐器,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笛子和吉他。如今德国的年轻一代,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至少会弹奏一种乐器,而且大部分年轻人听音乐的兴趣始终胜于看电视。德国每年售出的本国和国际上出版生产的各种音乐唱片、激光唱片和磁带等就达到了上亿张。在音乐之乡德国,如果有谁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知识,不会欣赏或者不会演奏一两样乐器,会被人认为是文化修养上的一大缺憾,反之,则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今时今日,德国已有一百多座歌剧院、一百多个职业乐队,它们全都由国家资助,由此可见,音乐也受到了政府相当大的重视。


在国际上极负盛名的柏林爱乐乐团曾由卡拉扬担任终身首席指挥。卡拉扬可以称得上是德国现代乐坛上得到国际公认的一代音乐指挥大师,由他创办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也是各国音乐家心中极度向往的仙山琼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扬指挥比赛”则是年轻指挥家们的摇篮。由他指挥而灌制的音乐磁带和唱片的种类达八百种之多,销售量惊人地达到了一亿多张。而2008年,是被誉为“指挥皇帝”的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诞辰一百周年,因此这一年甚至还被人们称为“卡拉扬年”。卡拉扬的目标是完美的音色——绝对的悦耳音色,没有起奏时的杂音,这种“金子般的音色”拥有的魅力似乎至今丝毫未减。音乐家麦克·欧菲尔德曾说过:“如果我要找某一部古典乐曲的录音,大多都是决定听卡拉扬的。


对他指挥的演奏认同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由别人指挥的同一部作品听起来就是不对劲。”除此之外,卡拉扬对音乐天才的独特眼光也为他赢得了赞誉。女歌唱家希德佳·贝伦斯和阿格尼丝·巴尔查,还有女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都是被卡拉扬发现的。很多喜欢音乐的人尤其是喜欢卡拉扬的人认为:卡拉扬指挥的音乐仅仅用耳朵听是不够的,他在指挥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贵族气质、迷人的眼神与表情,以及站在指挥台上傲视群雄的气势给他所指挥的音乐带来了更多的深刻内涵。卷曲浓密的头发,在指挥时经常闭着的、吸引人的蓝色眼睛,纤细修长的手指,微微向上扬起的手臂,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卡拉扬指挥的完美的定格画面。而除了在演出台上的样子,他充满魅力的个人生活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卡拉扬喜欢让生活充满冒险:开飞机、酷爱跑车、滑雪,他以对待音乐的态度来对待他所从事的运动。因为卡拉扬坚持不懈的原则就是追求完美。


德国乐坛上还有许多名扬四海的音乐家以及乐队,比如班贝格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亚太弦乐四重奏、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小乐队等等。其中,亚太弦乐四重奏是由台湾音乐家李泰祥(代表作《橄榄树》,三毛作词)与德裔柯尼希教授应德国歌德学院之邀而组成的,乐队分别在台湾及东南亚各大城市巡回公演,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乐队中有一首歌的名字叫做《流浪者之歌》,是一个充满吉普赛风情的间奏,这首歌完全是三毛的心理写照,表现出了三毛内在的流浪特质,也正好与《橄榄树》遥相呼应。


德国人对于室内乐团以及室内乐有着特别的偏爱。弦乐器重奏在深得观众喜爱的同时,它作为家庭演奏乐器也深受欢迎。柏林十字山弦乐四重奏、梅罗斯四重奏、冯特乃三重奏、谢鲁比尼四重奏和曼海姆弦乐四重奏等都是德国著名的室内乐团。除了这些专业的小乐队外,爱好音乐的德国人还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者在公休日,人们宁可不看电视,也要与亲朋好友们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在德国已成为人们抒发共同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在德国现代化的都市之中,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进行艺术表演。他们一边手拉古老的风琴,一边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给喧闹的都市增添了一种清新、古朴的色彩。


合唱一直作为德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而存在,因此有着众多的爱好者。比起19世纪的典型男声合唱团,人们现在更喜欢混声合唱团。在德国不论是成人合唱团,还是儿童合唱团都是由其爱好者所组成的。


一直以来,古典音乐都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知是音乐造就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还是严谨认真的性格使得德国人爱上了古典音乐,正如宗白华所说的:“从艺术的观察上推测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的行为当怎样。我们要明白生命创造的过程,可以先去了解艺术的创造过程”。在这一点上三毛的想法亦是如此。不过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被德国的听众们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是以自由爵士乐而闻名。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是德国的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和其他的国家一样,德国的年轻一代们也热衷于摇滚乐,他们除了喜欢国际摇滚明星以外,也喜欢德国本土的明星。德国著名的摇滚乐团有“蝎子”、“王子乐队”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团。在德国,年青人几乎每天都要听广播、唱片或是摇滚乐磁带。音乐把年青人凝聚在了一起,只要是有明星参加的露天演唱会,高达400欧元的昂贵票价就连中学生也不在乎。演唱会上,那变幻飘渺的灯光、震耳欲聋的喊声、歌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里。


德国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音乐形式当属爵士乐,尤其是自由爵士乐。那么中国呢?质朴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民歌必定首当其冲。


爵士乐,风靡欧美大陆,充满着奇特的异域风情,最早发源于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乡间土地,是被庄园主人奴役的黑人们在种植园田时“田间呼喊”而逐渐发展生成的。后来这些没有任何伴奏的演唱进入了城市,逐渐地被作曲家和演唱家们将其规范化并加入了乐队的伴奏,最后形成了商业化的爵士乐队,经过一系列的包装,爵士乐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中国传统的乡土民歌则与爵士乐的来源相差无几,它同样是来自于乡间农村,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大部分民歌的主题都是劳动或者男女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贴近生活,反映民生。爵士乐的特点是旋律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唱就唱,即兴而发,形式活泼;民歌也是兴起即唱,不受束缚,唱时刚柔并济,富有磁性。两者初看是完全不相同的音乐风格,但又有共同点存在其中。比如,两者都是“原生态”歌曲,都来自于民间,最后传入城市。


德国人不仅喜欢听音乐,也想自己搞点音乐,或者是希望在此方面能得到深造。而三毛在这方面则是不用担心了,她是名副其实的才女,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词,那些歌词都是她人生的见证。好词自然要配好曲,这时被称为“西部歌王”的作曲家王洛宾出现在了因失去荷西而心中仍有淡淡悲伤的三毛面前,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并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了西班牙、带到了撒哈拉。两人之间是否谱写了一段忘年之恋这是无法考证的,唯一知道的就是三毛因为王洛宾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这就足矣。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又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为把遗憾赎回来


每当月圆时


我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等待》


德国政府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喜欢与需求,也为了培养一批后起之秀,创办了众多的音乐学校、业余乐团,并经常举办一系列的音乐竞赛活动。目前,德国已经有公立音乐学校一千多座,合唱团四万多个。全国性的青年演奏会也成为最著名的音乐竞赛活动。此外,在德国还有各种定期举办的带有讲座性质的音乐活动,如多瑙厄申根音乐周、汉诺威的新音乐周、达姆施塔特的国际新音乐假日班,以及维滕的新室内音乐之周等。这一系列的群众性音乐活动、音乐比赛以及它所提供的奖金等,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与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现代音乐的积极发展以及新一代音乐人才的培养。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德国绘画


“那一霎间,通过一张画,看见了什么叫做美的真谛。完全忘记了在哪里,只是盯住那张画看,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到那张脸成了自己的脸。”


——三毛


三毛喜欢艺术、喜欢绘画,甚至将其称为“一生的爱”:


“艺术却是我内心极为渴慕的一种信仰,无论戏剧、音乐或舞蹈,其实都是爱的。”


所以三毛无论到什么地方,都爱极了那里的美术馆与艺术馆,德国也不例外。


在德国绘画中,表现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由于德国的画家在技巧、章法、色彩、线条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于是绘画领域的表现主义派别开始逐渐形成了。表现主义作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艺术家们忽视了对象外貌的摹写,而是着重表现内在的、主观的情感,因此画面呈现出的是对现实的夸张和抽象化。这个形式应该是三毛所喜欢的,因为三毛是一个自由而随性的女子,像风一般。这种特质,与生俱来。对于完全临摹绘画对象这种无创意的事,三毛一向不屑,小时候的三毛也因此被认为是无才华之人,差点被埋没。


“小学的时候,美术老师总是拿方形、圆锥形的石膏放在讲台上,叫我们画。一定要画得‘像’,才能拿高分。我是画不像的那种学生,很自卑,也被认为没有艺术的天分”。


那个时候,对于三毛来说,美术是一种痛苦,心里十分怨恨那个迂腐的美术老师,说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