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德意志求学之路(6)

作者:萧意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2

|

本章字节:10152字

有些名校的专业,刚开学收了300个新生,vordiplom过了之后就只剩下不到100个了,最后能毕业的也就三四十人。所以低年级的大多是大课,高年级的课堂规模就比较小了。德国平时上课一般会比正常上课时间晚开始五分钟左右,好像教授和学生们都习以为常了,在德国的课堂上,你如果有什么事可以随时离开或者随时进去,没有人会为你转移哪怕一丁点儿视线。要是在国内哪个好汉有胆量课上到一半就从老师身侧大方地走过,估计其他人都会把他当成熊猫来看了。所以在德国生活中感觉处处都体现出一种对人性人权的尊重。


当然,在德国,教授手里也绝不会有什么名单或花名册用于上课点名。德国的大学由于资金比较雄厚,图书馆硬件设施条件要明显超过中国。一般来说就是窗明几亮,也不会在下雨潮湿季节飘散出一阵阵腐烂木头的味道。从藏书方面来看,书籍的数量有时的确不如中国的许多大学,但是书籍的更新速度很快,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很难想象的。而且在德国,每个人可以借阅图书的数目是不加限制的。另外,在考试方面,中国大学和德国大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大学的考试安排在学期最后两周,而德国大学的考试有很多都安排在假期中,这样方便靠假期打工维持生活的学生。而且在德国,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哪个学期参加某门课的考试,总之只要在毕业前通过所有考试就可以了。


但是三毛在德国留学期间,每天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可以说三毛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日子是比较郁闷的,当然,她在德国的那段恋情可能也是郁闷的原因之一:


“在德国,我的朋友自律很严,连睡眠时枕下都放着小录音机,播放白日念过的书籍。他说,虽然肉体是睡了,潜意识中听着书本去睡,也是会有帮助的。他不肯将任何一分钟分给爱情的花前月下,我们见面,也是一同念书。有时我已经将一日的功课完全弄通会背,而且每一个音节和语调都正确,朋友就拿经济政治类的报纸来叫我看。总而言之,约会也是念书,不许讲一句闲话更不可以笑的。”


总之从她最后离开德国,毫不犹豫地前往美国可以看出,她对于德国的留学经历已经不再留恋。毕竟,德国留学的印象远不如“第二故乡”西班牙,三毛也曾经说过,情愿没有拿到什么证书,说不好德文,而只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


◎悠闲惬意的德国生活


德国最著名的是什么?啤酒!这个答案应该是脱口而出的,就好像说到中国就想起陶瓷,说到日本就想起樱花一样,是一个道理。但是,德国的特产可不止啤酒,大名鼎鼎的泰迪熊也是产自德国的,知道三毛喜欢啤酒,但不知道她是否也喜欢泰迪熊,不过,三毛在德国的时间不长,对于德国人的脾性倒是了解得很清楚呢,三毛一向是个敏感的女人。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到时候免不了会闹出笑话,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入乡随俗。


温馨的童年回忆——泰迪熊


在某个傍晚,闲适地走在某条热闹的德国小街上,周围是一排排整齐的德国传统木制结构小屋,偶然一瞥,看到一束桔色的灯光懒懒地从一家小店的橱窗里漏到街面的青石地板上,顿时,心中有种温馨的感觉满溢而出,不由自主地,顺着那束温馨的光伸手推开了那家小店精致的木门。“叮铃”,门上的风铃及时告诉了店主有客人进屋了。进到屋中,愣住了,整间小店虽然不大,但俨然是一个泰迪熊的王国,墙上、柜子上、橱窗里都挂满和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泰迪熊,每个泰迪熊都有自己的角色:公主、王子、侍卫、天使、仙女……脑海里只有一种想法:“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童话世界吗?”由惊讶到惊叹,再到惊喜,小屋里桔色的灯光映照出昔日的情怀,这满屋可爱的熊公仔可是每个女孩子心中的梦幻童年。当三毛也路过这家店时,是否也会被其吸引,进到店来?当她看到满屋的熊公仔,是否会感到一阵惊喜?是否会想起远方的父母?又是否会想起自己的童年?


三毛的童年其实不是非常幸福,三毛的父亲就曾描述过童年时的三毛:


“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游戏,她也不跟别的孩子玩。在她两岁时,我们在重庆的住家附近有一座荒坟,别的小孩子不敢过去,她总是去坟边玩泥巴。对于年节时的杀羊,她最感兴趣,从头到尾盯住杀羊的过程,看完不动声色,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在重庆,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厨房地里,我们不许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绝不听话。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的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不在桌上。等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用双手撑在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感谢耶稣基督。’然后吐一口水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童年的三毛,完全是一个冷漠、自闭且逆反心理极强的小孩,这可能也和她从小就不受父母重视有关系,就如三毛本人也说过:


“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也许,在她幼时的心底还是有过一丝渴望的,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像“泰迪熊”一般的温馨童年。


一只左边耳朵上打着金属纽扣的厚毛绒小熊,在一百年前从德国的一个小镇上出生了,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是誉满全球的玩具明星。憨态可掬的笑脸再配上浑圆敦实的身体,创造泰迪熊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孩子们童年的温暖和大人温馨的回忆。恐怕世界上没有哪只熊能像泰迪熊这样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广博的人缘了,泰迪熊是欧美人童年时代的标准“玩伴”,许多人都是抱着泰迪熊长大的。时至今日,泰迪熊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玩具,它变成了一种收藏品,受到了众多熊迷的追捧。


1902年,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参加了一次狩猎活动。结果一路下来毫无收获,于是为了安抚和讨好总统,与总统同行的人便把事先已被捕获的小黑熊绑在了树上,好方便总统来射杀。罗斯福总统看到已受伤的小熊那无辜可爱、憨态可掬的模样,内心触动不忍下手。于是他放下枪说:“这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并且当场发誓从此将不再猎杀黑熊。此事后来被政治漫画家贝利曼作为创作蓝本,画出了一幅关于熊的漫画。在纽约经营杂货水果铺的俄裔米德姆夫妇看到了这幅漫画并依照这幅漫画中的形象制作了一只小绒毛熊,之后将它放在铺里作为装饰。令人意外的是,小熊很快就被人买走了。在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允许后,这种小熊被正式以总统的小名——泰迪(eddy)来命名。


一个故事催生出了一幅漫画,一幅漫画则启发了一对夫妇的灵感。没有人能想到,看似平常的三件小事,居然引出了泰迪熊的百年辉煌,这就是关于泰迪熊的奇迹。


其实严格地来说,“泰迪熊”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因为只有19031912年间制造出来的熊才能称之为泰迪熊。但是现在,泰迪熊几乎已发展成了所有绒毛玩具熊的统称。它是在1903年的美国创意玩具公司正式诞生的,然而,真正让“泰迪熊”这个名字在欧美广为人知、发扬光大的,则应该归功于德国的史泰福公司(尽管史泰福熊后来才被纳入“泰迪熊”系列的)。


19世纪末,德国的玛格丽特·史泰福创办了史泰福公司,这是一家玩具公司。她的侄子理查德·史泰福则担负起了设计绒毛娃娃纸模的重要任务。1905年,史泰福推出了具有可爱的表情、滴溜溜的葡萄眼、圆乎乎的小脸、小巧的绣线鼻、身材圆润的理查德·史泰福熊。自此,这只绒毛小熊开始走入辉煌时期,而理查德·史泰福也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绒毛熊设计师。史泰福熊在美国日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也开始用大家所喜爱的“泰迪”来命名它。就这样,史泰福熊正式成为了泰迪熊家族的一员。


分清真伪是收藏泰迪熊的关键。一般来说,大家可从泰迪熊的面相、耳型、标志纽扣等方面分辨真假;伪品无古拙味,脸相也是千篇一律的;泰迪熊真品全身的毛均向下方,而且必有长期被抱玩以致磨损的痕迹,毕竟是古董熊了;真品的四肢使用旋转式接口,是自由的活动节;伪品的四肢只用线缝在躯体上,死板粗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的孩子们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的童年还有“泰迪熊”的陪伴,那三毛呢?她一直是孤独的,天生的孤独,这也是三毛为什么叫三毛的原因,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产生了一种共鸣:同样在流浪,同样挣扎着活着,同样渴望温暖、同情和爱。于是三毛决定:


“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


就这样,三毛终于成了三毛。


从“罪恶的洗涤剂”到“液体面包”


“理性的德国人在美食面前却充满了激情,他们把嗜好发挥到极致,香肠有几种,啤酒更是多达几百种,其境界简直类似信奉一种主义。”


——大岛慎子《德国老啤酒主义》


都说到了德国如果不喝啤酒的话就不算到过德国,那意思就和“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个道理。啤酒从过去走到现在,一直都深深地渗透在德国文化中,成为了它的不可分割一部分——德国人酷爱喝啤酒,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嗜好和乐趣之一,“世间皆冷暖,唯有一杯酣”。啤酒在德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也有古老的传说和各式的酿制方法,还有专属的节庆以及舞蹈。三毛与荷西待客时最常用的也是啤酒,可以说是家中常备。


说到深入国家文化骨髓的德国啤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德国的啤酒园。这可不是日本那种屋顶上挂着粉红色灯笼或闪烁霓虹灯的居酒屋一般的场所,而是庭中种植有栗子树或菩提树一类的大植物的露天饮酒场所。这里可以说是代表慕尼黑贮藏啤酒产品的皇家啤酒厂和罗温布鲁,也正是这个巨大的啤酒园的开放,为成千上万的啤酒爱好者的夜生活提供了场地。


来到德国的第一感受就是啤酒店太多了,甚至可能比饭店、旅店和商店的总和还要多出好几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到处都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数不清的啤酒屋、啤酒院、啤酒馆、啤酒坊、啤酒城、啤酒村和啤酒广场,这些啤酒店带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星星点点地遍布城乡的每个角落。啤酒店是德国人喝啤酒、聊天、打牌、看电视球赛、情人约会、社交和聚会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早年就是在慕尼黑东郊能容纳三千多人的贝格伯劳凯勒啤酒馆里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所谓啤酒文化包含了饮食、生活、爱情,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丰富的内涵。


巴伐利亚是德国最著名的啤酒之乡,啤酒存在的历史几乎和当地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巴伐利亚就是随着啤酒的产生而出现的,一切能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也就是三千多年前。由于巴伐利亚啤酒的历史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联,因此当地的啤酒及啤酒生产也和天主教是息息相关的。来到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走进山上茂密的树林,拨开灌木丛,就能看到一条隐秘的山径,顺着这条小径往前走一会儿,就会看到前面的一座不大的修道院,其外形朴实但庄严。进入修道院,来到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放置着一个个大小不等,并且由各种粗细不同的铜管连接的不锈钢罐子,而靠墙的铝合金架子上则摆了一排盛着麦芽、啤酒花和发酵粉等制酒原料的大玻璃缸,每个玻璃缸上都贴着彩色的标签还挂着温度计。原来,这个房间是用来酿造啤酒的,在这里,修士是可以自行酿造黑啤酒的。


而这个修道院就是赫赫有名的巴伐利亚“啤酒天堂”——安蝶斯修道院。每年这里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朝圣。那么为什么这个修道院会被允许酿酒呢?这事就要说到慕尼黑了。在德国的慕尼黑还有一座“奥古斯丁”啤酒厂,酒厂的名字也不禁让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所属的奥古斯丁修士团。传说中,在当时每年复活节前六周的四旬斋期间,修士们是不能吃肉的,他们便有意任由“大麦汁”自然发酵,最终,这种发酵后的“大麦汁”生成了一种高酒精度的饮料,修士们便将它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为了使最高教廷准许他们饮用这种美味的饮料,修士们便专门送了一桶给教皇,教皇品尝后也为之倾倒,表示这种特别的饮料可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及“罪恶的洗涤剂”,并准许巴伐利亚的安蝶斯修道院负责酿造。这种美味而又特别的饮料便是啤酒,据说啤酒的酿造技术就是这样诞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