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意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2
|本章字节:10016字
他们经常各骑一辆脚踏车,奔走在乌鲁木齐的街头,进出百货公司、瓜果摊,菜市场。她要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像在撒哈拉沙漠那样,自己买菜煮饭。只有在经历了真实的生活之后,她才能写出真实动人的故事。
三毛开始设计她和王洛宾以后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电视摄制组的开拍日期,偏偏选在了三毛到达的那一天。接下来几天,他们不是把王洛宾拉出去拍外景,就是到王洛宾的寓所来实拍。纷纷扰扰,熙熙攘攘,这种喧闹打破了三毛一直习惯的宁静生活。
这一天,编导们说,要拍三毛访问洛宾的“戏”。三毛再次为他们充当了演员。编导一时来了灵感,为三毛设计了一系列动作:身穿睡衣,蹑手蹑脚地走到王洛宾卧室门前;再轻手轻脚地把从台湾带来的歌带放在王洛宾卧室门口。
戏是好戏,真是创造性的构想。但是这也完全是在做“戏”。三毛已经感到有些身不由己,她忍耐着把“戏”演完。按照导演的安排,她把早已送给王洛宾的磁带拿回来,充当道具,然后再对着镜头表演一番。
拍完这场“戏”,三毛就病了。她再也忍受不了被人摆弄的滋味,但她又不能发作出来。所以她只好闭门不出,拒绝见任何人。
三毛感到委屈,她觉得没有人了解她,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三毛在心中不止一次地呼喊:洛宾啊!你为什么要引来那么多人介入我们的生活?难道拍电视片比你我本人更重要吗?
但是王洛宾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到三毛因为拍电视而引起的不愉快。他竭尽全力照顾着三毛的身体。不仅请来医生为三毛看病,还特意招来一个女孩照料三毛的起居。而他自己,仍然不分昼夜地忙于摄制组的拍摄活动。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楚不停地折磨着三毛,她开始失望。潜在的名人意识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正在被利用。心中的无名之火,愈积愈烈,就好像地下岩浆,随时等待着喷发的那一瞬间。
这天,三毛下厨炒菜,王洛宾盛饭。和往常一样,他给三毛盛了不到一碗的饭。两个人面对面坐着,正要用餐时,三毛突然发作:“你盛那么少,想要饿死我呀?”
王洛宾大惑不解,只能呆呆地看着脸色煞白的三毛。
三毛却怒火中烧,近于歇斯底里地大喊:“我杀了你!”
王洛宾更加莫名其妙,他默默地坐着等待三毛的下一个动作。
三毛冲到客厅里,拿起电话筒,找旅行社,订房间,订机票,继而收拾行囊,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然后她带着那只沉甸甸的皮箱,离开了王洛宾的家。这是怎么啦?问题出在哪里?事后,王洛宾只是说,三毛的性格有点怪。三毛自己也说:“我就是这么怪怪的。”
就在这天晚上,三毛在旅行社的安排下,飞往喀什。
喀什噶尔的风,吹散了三毛心中郁积的阴云,冷却了三毛滚烫的心。两天后,当她再回到乌鲁木齐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三毛在思索。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王洛宾之间,无法疏通三十多岁年龄差距所造成的鸿沟。三毛终于明白了:年近八十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了,仅凭着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慰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
当王洛宾寻至宾馆前来探望时,三毛情不自禁地扑上去,抱住王洛宾放声大哭。嘤嘤哭声,有自责,有怨艾,包含着无言的理解和友情。
雨过天晴,风平浪静。三毛在心中将王洛宾定位为:一位饱经磨难的民歌大师,一位尊敬的老者、前辈。
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
三毛
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达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乐教育,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加演出。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玛的腰。卓玛狂驰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这才把马缰交在王洛宾手中,靠在他的怀里,不再撒野。
黄昏牧归,卓玛将羊群轻轻点拨入栏,王洛宾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玛。卓玛感觉到他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那张绯红的脸对着王洛宾——一个28岁的汉族青年。卓玛眼中跳出了火苗,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然后返身走了。
王洛宾依旧木然地站在栅栏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玛,轻抚着被卓玛打过的地方。这个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
王洛宾徘徊在卓玛父亲的帐房外,毡窗落了下来,将那千户长的女儿和这位汉族音乐家分隔在两个世界里。
第二天清晨,电影队离开了青海湖,要回到西宁去。卓玛和她的父亲骑了马,一程又一程地送,直到在一个小坡上,方才停住了。
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住地回头张望,随着驼峰起伏,驼铃叮咚,王洛宾心中的情感,化为词曲,唱了起来: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愿她每天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50年代,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将这首歌曲当成他的保留节目,唱遍了全世界。而在中国,一般人都将这首歌以及王洛宾其他的作品,当做“新疆民歌”或“青海民歌”来归类,却不知,这些歌曲,纯属创作曲,是一位终生将情感交付给大西北的音乐家作词谱曲出来的。1988年,中国《歌曲》杂志用五线谱形式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并且将这首人人能唱的“青海民谣”冠上了王洛宾作词作曲的事实。青海人民感谢王洛宾为这个僻远地区带来的荣誉,邀请他再赴西宁共度春节。
故事中的卓玛姑娘,早已不在人世。
王洛宾大师一生居住在大西北,而今定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
◎最忆是故乡——那一茎柔弱的叶脉
中国这片海棠叶子,实在太——大了。而我,从来不喜欢在我的人生里,走马看花、行色匆匆。面对它,我犹豫了,不知道要在哪一点,着陆。终于,选择,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去面对。
——三毛《悲欢交织录——三毛故乡归》
天堂有多美
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贴着历史,定一定情怀。
——余秋雨《白发苏州》
很多外乡人认识苏州,大都是从《苏州园林》和《枫桥夜泊》开始的。出自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和唐代诗人张继笔下苏州的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旅客,绘声绘色,意境优美,吸引了多少人对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地方的神往。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一带,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地理等诸多条件的差异,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布局、规模、风格、体量、色彩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皇家园林主要以宏大、富丽著称;而苏州的私家园林则以小巧、精致、写意见长,而且私家园林更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所以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建筑技巧、人文内涵上,也大量地吸取了私家园林的“写意”手法。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苏州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还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游览苏州园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欣赏,眼前的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所以说,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表现得都非常完美。
要来苏州看园林,有三个地方不可不去:拙政园、留园、网师园。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所以人文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拙政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拙政园更是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孔庙、秦兵马俑、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的留园和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齐名,是四大园林之一。最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也有说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赏留园第一就要看它的建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